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2015-09-10石利媛
石利媛
摘 要: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人际关系、情绪健康方面有影响。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构建良好家庭和学校环境,指导学生正确归因,教师和同学要积极关注、有效劝说。
关键词: 自我效能感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一、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
(一)自尊和自信
自尊、自信是个体人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在具体学习和遇到困难时,为了维护自身自尊心和提高自信心,会坚持不懈,迎接困难和挑战,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维护自尊心和提高自信心;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逃避问题,消极面对,自我承受能力差,怀疑自己的能力,自尊心受挫,自信心降低。为了以后职业和学习,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从容应对压力和挑战。
(二)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作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沟通方式之一,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获得社会支持,是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之一。自我效能感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大学生与其他同学可以友好相处,人际关系和谐,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能利用周围社会资源,获得社会支持,借助他人帮助有效解决问题。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不容易被他人接纳和认可。
(三)情绪健康
对不良情绪良好的控制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之一。自我效能感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健康,对大学生的应激状态、焦虑和抑郁等情绪有影响。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相信自己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而拥有健康心理和良好心态。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觉得自己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应对困难和挑战,感到沮丧、焦虑不安,对自身心理健康发展产生消极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对策
(一)构建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
在影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多种因素中,家庭影响是最早、最多的,也是最深刻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经济状况及社区环境都会对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大学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专业学习等都会对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平等、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会使大学生感到自己能力及社会处事方式被承认、信任、理解,具有心理安全感。学校专业结构、教师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优化学校专业结构,改革教师教学方法,帮助大学生构建促进个人能力和学业成就的方式,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获得成就感和个人价值体验,可以使大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提高自我效能感。学校要积极组织各种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特长得到发挥,会不自觉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指导学生正确归因
对男女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发现,不同归因方式对男女大学生不同的自我效能感产生不同影响,一般情况下,男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归因方式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产生、维持、增强或削弱、消失中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要指导大学生正确地归因,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校应该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在评价大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同时,对大学生交往能力、情感调节能力、创新能力、各种才艺展示等进行评价,通过不同评价标准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同时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使他们在完成活动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在活动中体验成功,达到提高自我效能感的目的。鼓励学生和教师、高年级学生、同级学生多交流,在交流中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建立正确的归因,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三)教师和同学要积极关注、有效劝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正向关怀的需要。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比较在乎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都期待别人或社会对自己的肯定、赞扬。教师要积极关注自己的学生,主动和学生交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对学生有具体积极的评价。同学之间,发现学生有困难要主动帮助和开导。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形成的对自己的效能信念,既可从自己行为经验中获得,又可从环境中重要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获得。家长、老师、朋友、同学等“重要他人”的劝说对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重要影响。积极关注、有效劝说对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具有特殊作用。总之,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优化大学生人格结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李妲,王亮,等.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自尊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4).
[3]康廷虎,王晓庄.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与求职自我效能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4).
[4]孙淑晶,赵富才.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J].中国心理健康杂志,2008(3).
[5]梁九清.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8(4).
[6]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