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初中英语阅读的课堂效率
2015-09-10王芳
王芳
摘 要: 对于中学生来说,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教师应从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方法的教授、阅读兴趣的培养及阅读后的反馈总结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提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课堂效率
掌握一门语言势必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即通过大量阅读,逐渐培养该语言的运用能力,以达到从整体上掌握该语言的效果。在语言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只知树木,不知森林”,使得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丧失学习语言的兴趣。这是当下我国初中英语教学课堂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阅读对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性
随着中考卷子中阅读比重的增加,阅读不单纯是对语言知识的积累和使用,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习者根据不同文体采取相应的阅读方法。为此,初中阅读教学应该定位于语言基本功的落实、理解能力的提升及多元智力的开发,为学生进一步独立学习和运用目标英语打下基础。
二、提高学生阅读课堂质量的途径
(一)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兴趣的高低,如果时间充足,还可以鼓励学生多读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文地理、人文科学、体育运动、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英文报刊、小说、漫画、儿童读物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兴趣,就有了阅读的动力,就能保证阅读活动顺利展开。
同时,在阅读材料的难度把握上应力求难度适中。生词量的多少、句型结构的复杂程度、遣词造句的语言风格、惯用法的使用等因素很重要。教师在语言材料难度的控制上,应掌握这样一个原则:学生在“不太轻松”的阅读过程中“能够”读懂文章大意,把握文章要点,即避免材料“偏难”或“偏易”。因此,教师应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语言材料。
(二)做好阅读前准备工作
1.提供与阅读相关的背景资料
在正式阅读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富有创意的读前活动做铺垫,可以讲解与阅读相关的背景资料等。比如,可以提出和文章相关的话题,供学生围绕该话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展示或播放和阅读内容相关的实物、图片、录音、录像、电影等有声资料。这样更能引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好奇心,激发阅读热情,从而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活动。
2.阅读前设问要有技巧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判断能力,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充分重视阅读前的设问,由浅入深地进行设问。如首先,设置从文章中可以“一眼”找到答案的问题,这样学生有成功感和自信感,从而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可以设置整体理解性问题,这相对于上面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是建立在学生对于文章整体意识有一定把握的基础上的。再次,可以设置一些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让学生相互讨论,从而进一步促使学生了解作者观点、态度,提高捕捉加工整合材料信息能力,预测事件情节发展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判断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学生限时阅读的习惯
限时阅读对于培养学生主动、积极、高效阅读的习惯十分重要。在限时阅读过程中,学生的精力往往高度集中,这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的阅读心理素质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相反,拖沓、懒散的阅读势必造成阅读的效果大打折扣,达不到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2.纠正学生在阅读时的不良“动作”
观察学生阅读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不少学生带有许多“动作”。譬如,有的学生喜欢阅读出声音,有的学生喜欢指读、回读、重读等。以上不良习惯会影响注意力和阅读速度、效率,使获得的信息支离破碎,不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3.培养学生的查词、猜词能力
英文阅读中遇到生词是在所难免的,对初中生而言,生词的出现率更影响其阅读的持续性。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一定的查词、猜词能力。如果生词不影响理解文章内容或根据上下文可大致猜出其义可忽略不查。但对于文章中经常出现的关键词,应该查明其确切意思,否则就会影响学生的阅读热情。
(四)阅读后要及时进行反馈和总结
在日常阅读训练中,阅读后活动很重要。首先,教师的提问要科学。问题不能过于浅显直自,问题设计要曲折,同时要涉及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加深学生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阅读后的提问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是从旁起到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能力。其次,阅读后巩固知识的方法要科学。比如,可以让学生提炼出文章的语言语法点,重点记忆。也可以模仿文章的语句,从而巩固所学的语法点和句型结构。教师在课后作业中可以布置和课堂阅读内容相关联的其他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吴红阳.如何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J].科教文汇,2007年5月下旬刊.
[2]秦宏英.初中英语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尝试[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2(2).
[3]祖瑞.关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调查[J].基础英语教育,200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