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L学习者词汇产出的隐性不地道现象成因分析
2015-09-10邓文婷吴芸
邓文婷 吴芸
摘 要: 学习者产出性词汇能力在某个水平上会出现石化,这是一个局部现象,也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词汇产出的隐性不地道现象便是其表征。从这个认识出发,对词汇产出的隐性不地道现象进行成因分析,发现EFL学习者外语能力发展与词汇产出性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和双语语义系统的“不对等”,正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两组矛盾,前者是导致词汇产出隐性不地道的直接原因,后者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 EFL学习者 隐性不地道 产出性词汇能力 石化
一、引言
“地道/不地道”这一二分概念是衡量EFL学习者是否克服母语影响,趋向本族语者的一把标尺。“地道”就意味着学习者克服了对母语的依赖,产出了与本族语者相同或极相近的表达;反之,则为“不地道”。“地道/不地道”是一个层级概念,按照程度划分,“不地道”又分为“显性不地道”和“隐性不地道”。无疑,最明显的不地道现象是既带有母语痕迹又不符合外语表达规范的“显性不地道现象”(姜孟,2006);而那些虽带有母语痕迹但完全符合通常意义上的外语表达规范的现象可视为“隐性不地道”。隐性不地道可细化在语音、语法、语词、语用等诸多领域。语词在使用时(结合语词和语用)存在的隐性不地道就是词汇产出的隐性不地道现象。
二、词汇产出的隐性不地道现象与词汇产出性能力石化
词汇产出的隐性不地道现象是学习者词汇产出性能力石化的表征,二者是表象与实质的关系。
词汇产出性能力的石化,是指二语/外语学习者产出性词汇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停滞,难以进步的现象。Jullian(2000)用“词汇习得高原”(lexical acquisition plateau)这一术语来定义这一现象(邓联键,2006)。纵观英语习得过程,EFL学习者在从初级水平向中级水平过渡时,词汇产出能力有较大提高,表现为善于运用新习得的表达;而在向高级水平发展时,学习者的词汇产出能力没有相应的提高,表现为学习者保守地采用“回避”策略,反复使用掌握较牢固的高频词。另外,在高级水平阶段,对一些高频词,虽然学习者较多接触其隐喻义,但是对语义意识并不敏感,不能轻松掌握。
学习者词汇产出性能力石化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的表现更明显,在词汇学习的初中级阶段会出现个别词的产出性石化。EFL学习者词汇产出的隐性不地道现象是伴随着他们的词汇产出性能力石化而产生的,前者是后者的具体表现。
三、词汇产出的隐性不地道成因分析
鉴于隐性不地道现象与词汇产出性能力石化的共生关系,探究前者的成因可以从后者成因分析中得到启发。学习者外语能力的发展与词汇产出性能力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平衡,而隐性不地道现象之所以会发生在词汇领域,究其原因,又根源于二语/外语语义系统与母语语义系统的不对等,换言之,二语/外语心理词汇中的语义联系与母语心理词汇中的语义联系存在系统性差异。词汇产出隐性不地道的发生正与这两个“不”密切相关,“不平衡”和“不对等”。EFL学习者外语能力发展与词汇产出性能力发展的不平衡是词汇产出隐性不地道的“罪魁祸首”;双语语义系统的不对等是导致词汇产出隐性不地道的深层原因。
(一)双语语义系统的不对等
语义系统从属于语言的概念系统,概念系统的特殊性决定了语义系统的特殊性。可以说,每种语言都有其独有的概念系统,许多概念只存在于一种语言之中,表达这些概念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等词,即使是两种语言中的对等词,在语义上也往往不是完全对等的(蒋楠,2004)。而在习得二语/外语语言知识时,我们很难将其概念系统兼收并蓄,实际上,形成完备的二语/外语概念是一个既耗时而又困难的过程,这就给EFL产出地道的表达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Costa等人(1999)和Hermans等人(1998)的实验发现流利双语者在用二语说出图片名称时,母语备选词汇被激活(张文忠,吴旭东,2003)。由此可以合理推论,即使是高级水平阶段的学习者,他们与外语相连接的概念系统仍然是汉语的概念系统。这就意味着,EFL学习者在词汇产出时调动的语义系统难以避免地会受到母语语义系统的干扰,而母语语义系统与二语/外语系统的不对等又阻碍其产出地道的表达。有时,学习者在语言知识上已经有足够的积累,在词汇产出时充分注意到用词、搭配、语法等方面的准确性,可是仍然很难克服双语语义系统的不对等设置的障碍。
在表述概念系统的特殊性时,需要明确双语概念系统不对等的两种情况:其一,此概念只存在于一种语言之中,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等词;其二,此概念在两种语言中有对等词,但在语义上并不是完全对等的。第一种情况在语义系统领域,表现为二语/外语心理词汇中的语义联系与母语心理词汇中的语义联系的“相离”,这时EFL学习者如若没有形成关于此概念的外语思维,便只能求助于母语的语义系统,表达便出现偏差;第二种情况在语义系统领域的表现是二语/外语心理词汇中的语义联系与母语心理词汇中的语义联系的“相交”,在面对不同的语义背景时,学习者需要做出选择,这中间很难排除母语语义系统的干扰。
姜孟(2006)根据隐性不地道现象发生机理,提出一个可操作性假设并通过实验对其验证,“隐性不地道现象表现为学习者在存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同一意义的地方倾向于采用与母语一致的表达方式表达该意义”。学习者并非有意选择与母语一致的表达方式,借用Hernandez(2005)的防守与竞争机制来解释,外语学习者之所以“总是依赖母语的概念基块”,是因为母语概念基块相对“强势”,外语概念基块相对“弱势”,也就是说,母语概念系统防守较强,外语概念系统竞争较弱(朱枫,2010)。
(二)外语能力发展与词汇产出性能力发展的不平衡
学习者外语能力发展与词汇产出性能力发展的不平衡既包含学习者接受与产出词汇之间的矛盾,又包括学习者词汇习得广度与深度之间的矛盾。
随着外语能力的提高,学习者的接受性词汇增多,而产出性词汇并不与其成正比。这时学习者虽然有能力利用外语传达更广泛的意义,但词汇产出性能力的滞后,使学习者在书面和口头表达中还是自然产出其在初中级阶段就深度掌握的词。这些词往往是学习者已熟练掌握并将其概念与母语系统的相应概念对应起来的语词,这种表达虽然没有语法错误,表达的意义没有太大偏差,可是带有或多或少的母语痕迹。
另外,结合Jiang(2000)的观点,学习者在输入环节是在词汇数量少而又质量差的课堂环境中,在加工环节已习惯用母语词汇的概念系统自动翻译以激活相关词汇的母语信息,便无可避免地造成学习者认为掌握词汇的用法,忽略习得的深度发展的不良结果。词汇习得的量与质的反差,亦即词汇习得广度与深度的矛盾,使学习者词汇/语义网络节点缺少丰富性和准确性。词汇习得深度的欠缺不仅表现在低频词上,还表现在高频词上。学习者在经济原则的驱使下,往往采取“回避”策略,“偏爱”把握较大的高频词,由此学习者高频词习得深度的欠缺尤其值得注意。对于一些高频词,学习者为什么不能深度习得,掌握其隐喻义呢?借用心理学的术语表述,是为“词汇习得过程的首因效应”。学习者先前接触的高频词的词义往往比较牢固,已经将其添加在词汇/语义网络中,这种前摄的词义往往对之后习得该高频词的后摄词义(通常为隐喻义)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在该词的前摄词义与后摄词义在学习者母语概念系统中相关度并不高时,这种抑制作用表现更明显。很多时候,高频词的隐喻义的使用会更符合英语本族语者的语言习惯,是更地道的表达。
四、结语
分析中国EFL学习者词汇习得中现象的成因,是为了进一步研究促进英语词汇教学和学习者习得词汇的方式方法。鉴于我国的教育资源等现实因素,无法使每个EFL学习者都有机会长期浸泡在英语环境中,因此有必要使英语词汇教学植根于文化,促进外语语境知识的最大化,以期有效培养学习者的英语意识。针对产出性词汇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让学习者更多地接触高频熟词的隐喻义,使学生不仅掌握词的内涵、外延,还要掌握其边缘意义、引申意义、联想词等,以此促进其词汇习得深度的发展,构建丰富、准确的语义网络。词汇产出的隐性不地道无法完全规避,但是针对性教学和学生有意识地学习可以帮助学习者减少带有母语痕迹的输出,更多地产出地道的表达。
参考文献:
[1]Jiang,N.Lexical repres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J].Applied Linguistics,2002.
[2]Jullian,P.Creating word-meaning awareness[J].ELT Journal,2000(1).
[3]邓联建.二语产出性词汇能力发展研究综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4]姜孟.外语学习者在外语使用中的隐性不地道现象——基于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的实证研究[J].现代外语,2006(1).
[5]蒋楠.外语概念的形成和外语思维[J].现代外语,2004(4).
[6]张淑静.二语心理词汇和母语心理词汇的差异[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7]朱枫.防守与竞争机制与二语句子加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