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低年级段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2015-09-10王燕飞
王燕飞
摘 要: 小学低年级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演算阶段,这一阶段的思维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具体形象的“图”是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载体。新教材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特别是一年级的教材中增设了大量的插图,课课有情境,题题有图片。新课围绕插图展开,包含丰富的单元主题图、课时主题图、知识原理图;练习围绕插图铺开,包含丰富的看图题、图文结合题等,正好符合刚入学儿童的学习心理。可以说,读图是初入学儿童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经常进行的一项活动。然而在当前的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插图的使用不够合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不容乐观,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读图能力的培养作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低年级段学生 读图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插图的使用不够合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不容乐观,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我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具体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师层面看,不少老师对插图的使用不够合理
(一)教师“读图”单一化,忽视领会插图的内涵。
老师在使用插图的时候没有充分领会图的内容,使用方式单一,往往总是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如“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还能提什么问题?”等,诸如此类。
例如小学一年级《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教学中,老教材有这样一幅图:
在出示插图后,往往教师和学生会出现以下对话。
师: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1:有9个人在踢毽子。
生2:有6个人在跑步。
生3:有7个人在跳远。
生4:有8个人在分牛奶。
生5:一共有13盒牛奶。
很少有学生会关注到盒子里和盒子外的盒数,从而提供老师需要的信息。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主要原因是老师自己还没有领会插图的含义,从而寻找对教学有用的信息。试想,如果连老师都不知道插图的内涵,又怎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呢?因此才会出现上面的情况。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的进位加法,所以这幅插图中真正有用的信息是箱子里有9盒牛奶,箱子外有4盒牛奶。一共有几盒牛奶?有了这条信息,教师才可以顺理成章地将学生的思路引领到9加几的教学中。
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教材上要求把看图提问演变成说话训练课的例子已经越来越少,但这并不代表不需要进行说话训练,而是需要教师自己挖掘插图内涵,引导学生将插图中有用的信息说出来。但教师往往在使用插图时缺少灵活处理,大多机械化、程式化——“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找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巩固练习”,很少有新的突破。这值得老师思考。
(二)教师“读图”形式化,忽视“过程抽象”。
教师在使用图时把图的功能简单定位在为创设情境服务,忽视学生个性化“读图”过程、思维内化过程,即忽视形象化到形式化的过程抽象。
例如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的认识》内容中,老教材中有这样一幅情境图。上课教师在解读这幅插图时与学生进行了如下交流。
观察主题情境图,哪些信息你可以用数表示?
生1:10个人在过马路。
生2:一共有19个人。
生3:有20条斑马线。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
接着结合课件呈现的小棒图理解11~20各数的认识。
不难看出,上述教学片断,教师直接从主题情境图到数概念的理解,忽略学生个性化“读图”的过程,即忽略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理解位值制、进位概念的过程,直接从生活世界到符号世界,显然这样的学习未经学生的真正参与,弱化学生的读图能力。低段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认识数应该有一个过程,这符合儿童的认知过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10以内的数,从10到11的认识应该有一个过程,即数数时满十进一位,10个一可以结合成1个十,11是1个十加上1个一。从这幅插图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说出6辆汽车、9辆自行车、9个人在骑车、10个人在过斑马线,以便复习十以内的数。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发现插图中出现的人多余10个,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以启发学生数数的过程,为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做好准备。
二、从学生读图层面看,低段学生的读图能力比较薄弱
(一)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不足,信息加工能力薄弱。
“读图”是初入学儿童学习数学时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他们刚入学,因此他们对图文材料、图表阅读、信息加工等能力总是比较薄弱的。一方面,图素材大多来源于生活情境,掺杂着许多多余的信息,孩子面对一个大信息的图时很难从中进行选择、判断提取能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数学信息,很难根据已有的经验整理分析出关键信息。另一方面,有些图包涵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学生很难发现隐藏着的信息,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例如在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一内容后,教材中出示了一幅情境图(见上图)。
在这幅情境图中“已经开来了9辆车”这个信息是隐藏着的,如果孩子在读图中没注意这条信息,那么学生就会无从下手。
教材中类似这样的插图有很多,在这些插图中往往将有用的一个或多个信息隐藏在图中,学生容易忽视,且易受到文字的影响。所以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应该加强引导,让学生仔细观察,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在读图过程中学生用“图”理解“图”的能力较弱。
有的时候,图形可以是呈现数学思维的一种形式,也可以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发展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初入学儿童不具备图式意识,还是停留在依据具体实物思考的阶段,在读图过程中不会自觉地用“图”读“图”。
例如,在一年级新教材上册第79页有这样一幅插图(见下图)。学生容易受到插图的影响,直接数图中的人物,可想而知,这样的结果往往是错误的。
低年级孩子容易受到图中直观表象的影响,很难将直观表象抽象成具体的图形。比如我可以将图中的小朋友看成圆圈,这样一道排队题就变成简单的数数问题。具体操作如下:
有了这样的变化,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人。在与一年级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得知全班39人中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只有3人,看来低年级学生不会想到用“图”读“图”,更别说自觉运用。这需要教师在学生低段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意识。
总之,低段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具体形象的“图”是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载体。教师只有真正理解插图的内涵,才能引领学生进入丰富的图画世界。这样才能让低段学生有兴趣去学数学,有兴趣用数学,为今后高段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解读与备课专辑[J].人民教育,2006(7-8).
[2]孔企平主编.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郑大明.德阳市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数学教材插图阅读能力自测情况及调查问卷分析报告[J].教育科学论坛,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