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计算另辟蹊径
2015-09-10林燕
林燕
摘 要: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內容,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如果计算能力不过关,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如何提高计算的准确率,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必须做的功课。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加强训练……除却这些常规的方法,且看作者如何根据学生实际另辟蹊径,因势利导。
关键词: 计算 计算能力 另辟蹊径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如果计算能力不过关,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就成为每一位数学教师潜心研究的问题。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常规的计算教学之下,答案是唯一的,而学生的问题却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因此,除却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加强训练等常规方法,还得根据学生实际另辟蹊径。
1.“蹊径”之一——背
教过圆这一单元的老师都知道,这一章的计算容量不是一般的大。圆周率取3.14时,求周长,求面积,那一溜儿的数够让计算能力不佳的孩子望而却步,丢盔弃甲;即便是计算能力好的孩子也是心生厌烦,不得已而为之。如何搞定?
认真做过练习的都知道,有些数据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于是乎,在经历了一番苦算之后,我让孩子们在小本本上记下常用的数据,并把它们背下来。
不得不说,一开始也是“民怨沸腾”——背古诗,背课本,这还背起数据来了?干巴巴的还不好记。慢慢的,他们就尝到甜头了,背的熟练的孩子,做题速度和正确率都大大提高。拿李丫头(化名)来说,她底子差,一般的计算能错一半以上,但是每逢求圆的周长或面积的题,都能拿满分。小姑娘那叫一个乐啊,羡慕得其他孩子奋起直背。
背,属于适当的记忆性训练策略。到了高段,计算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性、综合性。一些常见的运算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些运算有的无特定的口算规律,需要通过强化记忆训练解决。主要内容有:
(1)在自然数中11到19的平方数。
(2)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的积及与12、15、16、25、36、49、64、81等几个常见数的积。
(3)分母是2、4、5、8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
(4)15、25的2倍、3倍一直到6倍的值,熟记4个25是100,8个125是1000。
以上这些数的结果不管是平时作业还是现实生活,使用频率都很高,所以牢记并熟练运用能大大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蹊径”之二——咬文嚼字
班里有个女生,计算能力中上,但就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问题,纠结了很久,还是分不清。我尝试从含义入手,让她理解这两种简算的本质;也试过简单粗暴的圈解——连乘的结合律,有乘有加(或减)的分配律。可是每天问她一遍,还是对错掺半,分不清楚。
一次单独辅导时,我罗列了各种类型让她说运算定律,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像25×(40+4)=25×40+25×4.25×11×4=11×(25×4)这样结构的,她能准确说出运算定律,却总是把形如25×40+25×4=25×(40+4)这种结构的说成是结合律。在我提醒她看运算符号后,想了想改口说分配律,但下一次,还可能错。
我想我终于明白她的问题了——中语文的毒太深。该生的语文成绩不错,字词解释尤其精准。在她眼里,25×40+25×4是分开来乘,所以是分配律;(40+4)是一种结合,所以第一反应就是结合律。这种沉醉于文词解释而忽略数学本质的情况真让我哭笑不得,但我不得不想办法打破她这种思维定势。
我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于是在“分配”二字上下工夫。我将分配拆成“分”和“配”两个字,分是分开,配是配在一起,然后让她给我解释,哪个是分开,哪个是配在一起。所幸,她很顺利地找出来了,终于用“配”打败了“结合”,再没出过这样的错误。
咬文嚼字,不只是语文的专利。数学也是一种语言,在这个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任何一篇文章都可以被变成一长串数字。数学的语言精练简洁,需要细细嚼,慢慢咽;数学题千变万化,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但万变不离其宗,须得好好嚼一嚼,品一品。
3.“蹊径”之三——化繁为简彰本质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是重点,也是难点。小数除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相关运算,并且学习了小数乘法的基础上,对小数除法进行学习,从而使学生建立完整的整数与小数四则运算的知识体系。竖式练习时,要求学生做到先划、再移、后点。
在作业反馈中,学生计算错误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移位出错。通过划去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后进生总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尤其是当被除数和除数小数位数不一致时,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的,但是在划点之后就忘记了。
(2)书写不清,数位对不齐。这也是部分学生错误的原因之一。
(3)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
(4)验算时用商乘移动小数点后的除数。
(5)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忘记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还有部分学生用余数再除一次。
于是乎,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加强巩固,事倍功半,不尽如人意。同样是除法竖式,除数是整数的比除数是小数的正确率要高得多。我开始反思,列竖式的本质是什么?是帮助求出准确结果。那么为什么非要在竖式上这么辛苦地划点、移位呢?为什么要让形式上的繁琐束缚学生的发展呢?何不化繁为简?于是果断选择分步完成。
第一步:移位转化。在横式上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算式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算式。这样,只要数清楚小数位数,被除数和除数移动相同数位就可以了。
第二步:竖式计算。用转换后的数据进行除数是整数的竖式计算,得出商。
第三步:看原式验算。用商乘原式中的除数或用原式中的被除数除以商来验算。
仿佛柳暗花明,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大大提高。
我们研究过学生计算困难的原因:注意力发展不完善,短时记忆较弱,情感脆弱,等等。看似简单的分两步,实际上正好避开了这些弱势,大大降低了计算难度,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化繁为简,彰显本质。别让繁琐的形式一叶障目,抓住计算的本质,抓住数学的本质,于简单中不简单地前行。
学生的计算能力具有综合性,与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同时又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培养和正确引导,只有两者有效结合,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展开,从而不断提高计算能力。为计算另辟蹊径,好似觅得小偏方,能及时治愈学生计算的疑难杂症,提高计算的准确率。有句话说,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凡是致力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我都将绞尽脑汁,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