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2015-09-10王秀玲
王秀玲
摘 要: 发散思维是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抓住发散思维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关键词: 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而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的思考,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或多种结果的思维方式。由于它较少受传统观念束缚,不轻易苟同于一种现成的说法或不急于归一,且往往出现一些奇思异想,因此也被称作求异思维或开放式思维。
一、发散思维及其特点
发散思维趋向于离开某一中心,也许同时朝几个方向分散开,以寻求探索的途径,而不是停留在某一特定的目的地。具体来说,发散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探索不同答案的思考方式,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即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如果一个问题有多种可能的答案,人们就可以以该问题为中心,思维方向向四处发散,就能找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解决方案。在思考过程中,思维越发散,有价值的答案出现的概率也就越大。这种思路就好比是一个发光的灯泡,许多条光线以灯泡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出去,通过多种多样的思路获得大量的新信息,寻求答案的模式。
由于发散思维是从多方向探求、多角度思考、多渠道辟径,因此它不落常规,标新立异,不拘一格,具有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特点。
(一)流畅性。所谓流畅性,是指学生智力活动反应灵敏,思路通畅,联想丰富,能在短时间内汇集与所研究问题有关的概念、公式及定理。这种特点不会使思维者沿着一条路走到天黑,不会钻牛角尖。因此,流畅性是发散思维的量的积累。其表现为在有限的时间里很容易产生大量的想法、观点和技术手段等。
例如:“如果你有钱打算做什么?”A:“买糖果、买玩具。”B:“买书、买游戏机、存银行和给妈妈买生日蛋糕。”这里B的流畅性比A强。
(二)变通性。所谓变通性,是指思维活动不局限于某一框架之中,能融会贯通,并巧妙地根据已知条件,应用相关知识,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因此,变通性既体现了发散思维的质,又关系到发散思维的量。其表现为思维发散的类别和不同方面。
例如:你知道8减1等于几吗?7。对,也不完全对。如果树上有8只鸟,被枪打掉1只,这里的8减1就不一定是7,而可能是1只鸟也没有。如果夜里点燃的8支蜡烛,被风吹灭了1支,问到天亮还剩几支,那么答案是1,因为其余的蜡烛都燃尽了。如果鱼缸里有8条鱼,死了1条,问还剩几条鱼,那么8减1还是等于8。如果是桌子的8个角,砍掉1个角,那么8减1还是不等于7,因为我们将看到9只角或者其他。好了,如果现在再问8减1等于几,你还会想到7吗?还有其他答案吗?
(三)独创性。这是发散思维的最高层次的特点。所谓独创性,是指思想方法的新颖,能从一般所考虑不到的新角度认识问题,提出超常规的解决问题的构想。因此,独创性是发散思维的质的标志。其直观表现是所创造的产品与众不同,这里的产品可以是一个实物,也可以是一个想法。
例如:“报纸有什么用途?”A:“在野外烧报纸用来驱赶凶猛野兽、制造恐慌、传染病菌等。”B:“用来阅读、写字、包书皮。”这里A的独创性比B强。
流畅、变通与独创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流畅可诱变通,变通反映了流畅,流畅与变通是独创的前提条件;而独创是流畅与变通的结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发散思维的作用与意义
我国少年儿童基本上都在进行维持性学习。多年来,由后现代化所带动的青少年不断增长的求学需求与我国高度教育规模偏小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升学教育”越演越烈。一些学校把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家长把孩子能否上大学作为有没有“出息”的标志,中小学生被这个沉重的包袱压得喘不过气来,无暇顾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造成思维呆板、知识面狭窄、动手能力不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阻碍了他们创造心理的发展。
利用发散思维,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事件及其變故的原因,对某些现象、情况做出多种解释。利用发散思维,人们可以对发散出来的新信息、新解释一条一条地进行分析研究,比较鉴别,从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找到正确的思维结果。
以夏天纳凉为例,运用发散思维,便可设想出各种不同的方式:可以到室外吹自然风,比如树荫下、小河边、海岸边、高山上等;也可以扇扇子,用蒲扇、折扇、书或其他物品做扇子;另外还可以开电扇,电扇可以用吊扇、落地扇、台风扇等;当然还可以用空调设备。我们根据这些发散思维的输出,然后根据可能的条件,采取某一种方法。
“抓住机会迎接挑战”正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智力、创造能力是适应未来挑战的基本能力,只有在数学教育中加强智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才能使我国青少年在世界挑战中不失机会,使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的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必备条件是加强“双基”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数学能力,以及数学素质。加强双基教学必须强调三个要求:一是掌握基础知识的本质属性,理解基本知识的系统性,熟悉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其在知识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二是掌握基础知识的各种变形,明了知识点、知识线、知识面的相互联系;三是认识基础的实际应用,特别是用于学科的各种变化形式,掌握基本技能,只有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数学发散思维才能充分展开。事实表明,记忆系统中的知识越丰富,数学思维的发散性就越好。
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内驱动力,诱导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不时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反馈出更大程度的求异积极性。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享受思维发散这一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渐渐形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发展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做出“是否还有其他解法”“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只有在这种心理倾向驱使下,那些相关的基础知识、解题经验才会处于特别活跃的状态,也才可能对题中数量做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重组,逐渐形成思维发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