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堂教学活动组织的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
2015-09-10强晨
强晨
摘 要: 本课题主要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正在推进的新课程改革目标,着眼于课堂中有关教学组织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与之对应的合理可行的改善对策。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组织 问题表现 改善措施
在当前几波新课改的浪潮下,教学改革是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等思维能力,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实现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对于此惑,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是否科学得当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然而纵观初中课堂教学活动组织现状,仍存在不少问题,需引起重视。
一、问题表现
1.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低效,只顾课堂氛围,重难点把握不当。
部分教师驾驭课堂和教材的能力不强,缺少依据课标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的能力,课堂教学虎头蛇尾,重点不突出。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实施评价的重要依据。然而在教学中,有些老师活动组织过于频乱,不仅未能实现预设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反而造成课堂纪律混乱,难以有序进行等问题。例如笔者听过一位青年教师对《世界的气候》的教学,发现施教者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做了精心的活动设计,把每个施教环节都设计成游戏,可是最后呈现的结果是学生到后半节课时便出现了“活动疲劳”现象,就如同人们长时间欣赏美的事物后出现的审美疲劳现象一样。由于每个环节都设计成了具体的活动,导致面面俱到却突出不了重难点和教学时间紧张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力求营造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氛围,希望营造出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活跃气氛,但由于问题的设置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活动设计缺少逻辑性和结构性,铺垫粉饰过多,或是难度过大,超出学生的理解掌握能力,出现本末倒置现象。
2.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属于学生的时间过少。
教学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组织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组织的落脚点。学生能否在有限的45分钟之内得到最大收获和成长,与教学时间是否分配合理密切相关。以地理课为例,一节课内教师要在正常授课的过程中合理分配给学生阅读各类图表的时间、思考的时间、质疑的时间、交流的时间和评价的时间等,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当前比较常见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部分新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加上自身紧张情绪导致语速加快,急于讲完课时内容而忽视学生反应,学生往往处于机械倾听状态而缺乏思考时间。即便有所谓的提问互动,也是失真的互动,不过只是执行教师点名,学生胆战心惊地从教材中找答案的程序,缺少问题理解、思路整理和方法分析等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步骤,课堂上少了一些亲切的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的时间,更多的是教师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死板路线僵硬地走下去,结果不是剩余太多时间就是学生未能达到课标的基本要求,对于所学内容印象不深。另外,有些学校还有部分教师由于兼授其他主课,往往在快速照本宣科后将剩余时间安排学生做其他作业等。这种课堂组织缺乏科学性,往往使学生产生为完成任务而学习的思想,无法形成科学的学科思维。
3.情境创设单一老套,对课堂生成的回应缺乏合理性。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学生吸收。当前的课堂,“满堂灌”现象有所改善,教师能够创设各种情境为教学活动服务,但是客观地评价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老套生硬是共性,与时俱进且有个性是奢求。以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对于世界各地区和国家的教学为例,教师导入设置的情境一成不变,即为“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欧洲西部(或其他地区、国家),领略下当地的自然风情和人文景观……”又如:笔者在一次听《东西干湿差异》这节课时,教师只是单一地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目的是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将教学任务完成,而对于学生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为什么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起名叫火烧寮”缺乏科学合理的回应,没有利用这个课堂生成的宝贵资源进行相关科普教育和消防意识的宣传。
同样一份经典的活动方案,由不同的教师执教会产生不同的活动状态和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能力是影响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反映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就上述问题的相关改善措施
1.坚持“基于标准的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美国资深教师维琪·吉尔在《优质教学的11条准则》一书的序中写道:即使身为一名资深教师,有时也会像新手一样感到无助。面对不断变化的学生,瞬间万变的学生,教师唯有不断拓宽视野,不断汲取新鲜的知识,不断修正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不断适应当今教育教学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教师可以在每学年初始之时,获得反省和重新开始的机遇。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改进教学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给了教师一种方向感,它既为教学确立了一定的质量底线,又为教学预留了灵活实施的空间,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处理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当然,基于标准,不是拘泥于标准,我一直不赞成用一种教学模式统帅全校课堂:每一个学科是如此不同,每一部分教学内容都有如此独特的内涵,每一位教师都有各不相同的品格、气质和教学经验,诸多不同,怎能用一个相同的教学模式应变瞬息万变的课堂和个性各异的学生?
2.明确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一两个精致的课堂活动。
教师要学会抓住课标的“点”,并通过标准中的“点”找到教材中的“面”,注意分析课标与教材之间的适切度,在此基础上,注意教材的理顺和教学资源的整合。我们设计的活动不在于多,在于精致有效地为教学内容服务。如果一味地增设教学亮点,就势必会使整节课缺乏波澜起伏和抑扬顿挫的立体美感。在听一位教师对《极地地区》进行教学时,不禁觉得其教学设计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润物细无声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问题。该教师向全班传来新闻速递,由班级文化命名为轮船号不久将驶向南极地区科考,报名参加的同学在课上说明自己所做的物资准备,并向全班介绍携带相关物品的原因,再加上教师设计的“缜密断案”活动,要求学生把所出示的极地发生的现象与其主要影响因素连线,深入浅出地介绍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较好地达到新课标的相关要求。
3.合理支配时间,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宏观上的时间支配要做到心中有数,总体把握好教学时间的分配,一般导入在3分钟以内,重点、难点问题掌握在15分钟~20分钟左右,整个教学过程要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合作探讨、评价反馈,最后一般留出5分钟左右的巩固复习和质疑时间,复习时要多种感官并用。另外,当碰到部分学生有疑问时不妨尝试把解答权交给班中其他学生,我相信孩子们肯定会给你意外的惊喜。这样做到宏观调控时间,把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发言代替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做到“一字千金”,真正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这样他们才能在课堂中更迅速更高效地成长起来。
4.关注学生兴趣所在,使情境教学具有时效性。
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现状,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情境教学呈现时效性。甚至可以根据学生在现场反映出来的认知特点,及时创设情境,巧妙改变教学方式,从而尽量让学生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如笔者听过某老师上的《农业》一课,不禁感叹教师的无穷智慧。该教师从生活实际出发,以食品安全问题为话题引出“自种自吃市民热捧,土地认领走俏泰城”事件,并以此为线索进行“我家农场”活动,设计专业考核、土地认领、快乐种植、收获分享四个环节,分别对应本课基础知识、我国农业东西部分布差异、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和延伸拓展这四部分教学内容,一气呵成,层层递进,学生参与度高,效果良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之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