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旋转》课例研究
2015-09-10唐夏云
唐夏云
每上一次大型的公开课,准备过程的“痛苦”,总能使我又向前迈进一步。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对生活中旋转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通过具体的实例认识旋转,知道旋转的性质。
3.经历对具有旋转特征的图形的观察、操作、画图等过程,掌握作图技能。
二、教学背景
合作学习模式、学习优势实验班。
三、学生分析
1.学生的先前知识经验:(a)知道平移、翻折和旋转是三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b)掌握了平移和翻折的性质;(c)初步具备一定画图能力;(d)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学生的学习风格:全班有29位学生偏向于合作学习,愿意在小组中思考,完成任务,解决问题;21位学生偏向于通过倾听获取信息,27位学生偏向于通过分析解决问题;26位学生偏向于用通过口语或者书面或者动手操作的方式表达自己。
基于以上特征,我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对教学重点的设计:通过动手画图、测量、数据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得出旋转的性质。这一设计,我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对旋转性质不了解,学生不能画出旋转前后的图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用硬纸板设计了一个模板,再给学生一个大头针,利用大头针作为旋转中心模板,转动模板,勾出轮廓,画出旋转前后的图形,大头针固定的不同位置也可以体现出旋转中心在图形上、在图形外和图形内的不同情况。设计出这一模板,我颇为骄傲,感觉它会成为我这节课上的一个亮点。数学结论的得出往往遵循由特殊到一般或者有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因此在小组分工上,我的设想是每一个小组内都有旋转中心在不同位置的图形和数据,通过小组内对数据的比较,找到不同图形下的共同特征,也就是说,所有小组完成的同一种工作。
第一次试讲之后,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一是对于模板的使用,学生的表现和我的设想不符,他们需要较多的时间适应和掌握模板的使用;二是因为同一个小组内每个成员完成的画图任务不同,所以某些学生在出现困难的时候寻求不到帮助;三是测量对象教师没有给予引导,学生面对较复杂的图形有些无从下手,目标不明确。诸多问题的出现,让我有些挫败,也不得不反思自己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我还沉浸在自己的创意里,所以没有改变;第二个问题,我将同一个小组完成不同的画图改成完成相同的画图,把九个组分成三个大组来完成三种不同的任务,这样在小组展示的时候形成一个共享就可以。问题三是最好解决的,但是我在思想上还有一个克服的过程,我之所以第一次没有指明测量什么,是因为既然是探究,那就完全放手,也让学生在摸索的过程中明白如何进行问题的探究。通过指导老师的耐心帮助,我逐步意识到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完全个人摸索,没有总结和提炼,是达不到目的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也是很宝贵的,只有教师正确地引导才能体现课堂的高效。
第二次试讲之后,第一个问题仍然困扰着我,课堂上的时间轴是反映课堂教学内容是否是重点的一个重要标志,我的重点不是让学生学会利用模板进行画图。第二个问题仍旧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这个时候反思让我发现之前没有发现的一个问题,小组合作之前独立完成工作的时间太长,每个学生既要画图又要测量,有同学需要帮助也腾不出手,此时的小组合作内合作仅是在数据得出之后发现一个共同特征。听课老师建议:只要舍弃模板,两个问题就可以同时解决。我有些纠结,再次研究教材,探究过程是从测量开始的,我动摇自己的“创意”了。最后,我上课时,直接画好各种不同的图形,让后让组长领取本小组探究任务,然后根据要求进行测量、探究,准备展示。不用画图,工作量减少一大半,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的分工,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数据,有的整理结果,有的为小组展示做准备。我突然发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难怪很多老师打磨过课后都感悟到“舍”才能“得”,懂得放弃有时候更重要。刘儒德教授在点评这一教学环节时,提出了什么时候进行小组合作,其中一条就是同一任务的不同方面交给不同的小组,在展示环节达成共享,这样的合作可以达到节约时间的目的。
时间节约出来之后,我又设计了一组练习,通过对练习的巩固,再次增强学生对图形旋转的认识。刘儒德教授这样点评这一组练习:陈述性知识过渡到了程序性知识,前面教师一直在带领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但是仅仅知道是什么远远不够,知道“是什么”之后“怎么办”,才是学习要达到的目的,而且学习者所掌握的程序性知识会促进新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最后一个练习起到了对视觉型优势的发挥和培养的作用。听了刘教授的点评,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似乎为自己一些懵懵懂懂的做法找到了理论依据而有些兴奋。课堂上还有一个环节,抽号决定每个小组出一个成员在白板按要求画旋转后的图形。刘教授对这一环节提出了修改意见,即展示之前先有个小组内互助的环节,这样抽号、评价就更能促进小组的积极依赖,很有道理。
这一次的打磨和专家的点评,让我体验到合作的力量,同时也体会到,只有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的提升,我想,走在行动研究的路上,我们才能走得更快、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