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5-09-10周海艳
周海艳
1.关于第一课时的教学
1.1第一课时教学中抓住重点,理解课文。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认为首先要给足学生读的时间。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文章,我们都应把读好课文、读准课文作为第一课时的目标。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引读,可以范读,可以指名读,可以情境朗读。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细节的处理。如:每一次朗读都应给孩子确定一个读的目标;注意让孩子读好重要的标点符号;在孩子需要抒情时组织有效的朗读。在进行精读感悟时,老师要抓住课文的重点,找到能统领课文的关键问题或句子,让学生感悟,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工作。
1.2反复诵读,体现语文教学本色。
语文教学,特别是第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并且读书方法多样、读有要求、读有指导。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同学间互读课文,订正字音;自由读课文,不添字、不掉字、不唱读,读通顺,读流畅;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情况,并比赛朗读;默读课文,感知内容,思考问题,边读边做批注;展示朗读水平,师随机范读指导,练读,和老师挑战朗读;分组读,齐读等。读要贯穿课堂的始终,以读代讲,读有所悟,但切忌机械重复地读。
1.3选准切入点,整体感知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方法多样,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文中主要人物及特点,交流读书收获,赏析写得最好的语句,解决学生看题质疑的问题等。教学中应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学习情况灵活运用,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整体感知课文,都应选准切入点。如我听过两位老师都讲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位老师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写小女孩几次擦亮火柴,然后说出小女孩每次擦亮火柴分别看到什么,再就是深入理解相关内容;另一位老师先让学生画出描写小女孩的语句,然后读中感悟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后一位老师切入点小,一反常态,体现了个性化设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去悟,学生当然学得轻松愉快,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整体感知课文,不在于涉及的内容多,重在找准切入点。
2.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
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方面鼓励。如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的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我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举手发言到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因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就要提高要求,重在鼓励创新。
3.识字教学要求认的字,要明确要求,努力做到当堂认记,及时巩固
教科书中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在教材中认识,挪个地方还认识,没有其他要求,在教学中不要拔高要求。有的老师认为,对要求认识的字,引导学生逐字进行字形分析,达到每个部件、笔画的精确记忆,提高认字质量。这样,花费的时间很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效果不一定好。其实,认字和认人是一个道理,认人,不必记住五官特征、穿着打扮,记个大体轮廓即可,见面次数多了,便认识了。要想取得理想的认字效果,第一次见面力求给予学生强刺激,使学生对要认的字第一印象强烈。如利用音像、动作、情境等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鼓励学生用自己想到的办法记字,加深对生字的第一印象。有的老师在教蔬菜、水果用字时,让学生对照实物看标牌,看看、摸摸、读读、认认,甚至尝尝,调动多种感官认字记字。有的老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字:有的学生用猜谜的方法记“秋”字,用会意的方法记“闪”“笔”,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们”(门+亻),用减一减的方法记“几”(机-木),学生兴趣浓,记得牢。
4明确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与人交谈时不知道说什么或想说却找不到适当的语言,只能用一些肤浅的、没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并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小学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段,我们要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加强口语训练,并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5.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尤为重要,如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把握课文内容,都需要学生自觉完成。但学生自学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学生的合作探究比老师口干舌燥的说教更行之有效。如小组合作学习检查生字,互相听读课文,纠正朗读错误,讨论交流自读疑问等。
6.注重语言训练
语言是一种技能,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才能达到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是在读写的语文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本事是训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比如写字、读书、口语交际、习惯等,都是要扎扎实实地训练的,不经过扎扎实实的训练,学生是很难学到手的。离开了反复的训练,达不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些东西还是不能内化为儿童自己的东西,没有实现内化,就没有用处。
7.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