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耐心的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
2015-09-10肖竞
肖竞
2015年奥斯卡金像奖即将于当地时间2月22日晚间揭晓,《少年时代》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提名。
2014年,这部名为《少年时代》的电影横扫了几乎所有叫的上名字的欧美电影节。先是在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银熊奖最佳导演奖,然后是美国各个城市的影评人协会奖,一直到2015年1月11日的第72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达到顶峰,一举拿下了电影类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女配角。看了《少年时代》的开头,会以为这不过是又一部讲述小孩子童年的清新电影。旧旧的质感,宛如现实的场景,聒噪的姐姐和沉默的男孩,都是一部以儿童为主角的电影必备的元素。然而随着影片的推进,观众会为片中小演员的成长速度感到困惑,就是同一个男孩,影片开始时他只有6岁,影片结束于他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年老可以通过化妆粉饰,而一个男孩实实在在地长大,除了时间别无他法。
这就是编剧兼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厉害之处,在以秒为计数单位的信息时代,他用12年拍了一部电影。
2002年,林克莱特找到了当时只有8岁的男孩埃拉·科尔特兰,打算以他为主角拍摄一部制作期长达十二年的讲述少年成长的电影。片中饰演科尔特兰父母的是演员伊桑·霍克和帕特丽夏·阿奎特,林克莱特的8岁女儿罗蕾莱·林克莱特则主动请缨饰演男孩的姐姐。为了不影响科尔特兰的正常生活,《少年时代》只在每年的暑假期间拍摄。
2002年开始后的每年夏天,林克莱特和所有演员、剧组工作人员聚在一起,林克莱特先询问科尔特兰他这一年经历了哪些事情,过着怎样的生活,然后写当年的剧本,第二天拍摄。每次只拍摄3、4天便结束,如此持续了12年。事实上,《少年时代》的总拍摄天数只有39天。片中科尔特兰饰演的小男孩梅森,经历了父母离婚、母亲两次再婚、搬家、不断地结识新朋友、情窦初开、爱上摄影等等,还有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火爆、美国总统的更迭、智能手机的兴起等社会大事件,就是一个美国普通小男孩的成长历程。
林克莱特自己也承认,2002年拍摄伊始,他只有一个大概的结构,以及最后结束时的镜头想象。影片的细节都是在每一年的拍摄中逐渐填充进去的。除了科尔特兰的生活,林克莱特还融入了自己年少时的生活经历,比如影片中某一场戏是15岁的男孩得到了祖父母给的《圣经》和猎枪作为生日礼物,这段故事就是林克莱特13岁时的亲身经历。“通常一部电影的拍摄过程是先写好剧本,然后选演员、拍摄、剪辑成片。但这部电影是每年都写一部分,拍摄然后剪辑,也许会在架子放上5个月,再想想周围发生了什么,明年会发生什么,这是一个被分成12段的过程。随着自己的年龄增长,一些新发生的事情、想法,包括自己当父母的感悟、有时回想起的童年片段都会融进去。”
每次剧本完成后,正式拍摄前,林克莱特都会和演员进行剧情彩排,大家在某个场景里自然放松地聊天,一些好的想法就在彩排中被激发出来,然后融入到拍摄中。
“我不害怕《少年时代》被称为自传式电影,我大多数的电影都有这种色彩。拍摄最初的想法确实是这样的,但是拍到后来就不能这么说了,因为大家的想法都会融进去,伊桑·霍克和帕特丽夏·阿奎特都是。”林克莱特说。
当然,《少年时代》不是林克莱特这12年里完成的惟一电影,更像是他捎带手干完的某个活。在這12年里,林克莱特完成了他最为大众所知的“爱在……之前”系列三部曲的后两部《爱在日落黄昏时》和《爱在午夜降临前》,连同1995年上映的《爱在黎明破晓前》几乎成为文艺青年的爱情《圣经》。这三部以男女主人公不间断地谈话、聊天为主要内容的电影同样拿时间做文章,《爱在黎明破晓前》讲述一对年轻人在维也纳相遇,相处一天一夜之间的故事。后两部则可视为续集,三部电影的拍摄间隔都是9年,电影里的时间和现实时间同步,忠实观众眼巴巴地等了18年,就像完成一个约定,和电影里的主人公一起变老。这个系列是否并未真正完结?林克莱特可说不准。
“我的电影总是避免以情节设计为主,我会用与时间有关的结构去替代情节的结构。因为这就是人们面对现实世界的方式。我会拍一部85分钟实时进行的、在巴黎走来走去的电影(指《爱在黎明破晓前》),因为我就是花了85分钟时间闲逛。 ”
但《少年时代》明显更冒险,把一部电影的拍摄周期拉得巨长无比。没人像林克莱特这样拍电影,他说:“大部分的电影导演都是控制狂,而《少年时代》这样的片子很多事情都要交给未来去掌控,没人能确定自己12年后是什么样。”他很感激和他一起疯了12年的伊桑·霍克和帕特丽夏·阿奎特,还有那个最关键的科尔特兰。科尔特兰的一切成长都处于林克特莱最理想的想象中,他没有变成一个不断接电影而脱离普通人生活的小童星,始终是一个稍微有点演技的平民男孩。甚至在《少年时代》大热后科尔特兰都没打算当演员,他宁愿抱着摄影机当一个沉默的情感表达者。
除了演员有可能成为不稳定因素外,资金支持也是这类电影面临的问题。“当我跟帕特丽夏等演员说起这部电影的想法时,他们的反应往往是‘太酷了!咱们就得这么干!’而当我跟制片人和投资人说起时,他们的反应则是‘你的意思是让我们投一部13年以后才能看到的电影?而现在你连剧本都没有!’”林克莱特回想起找投资的日子时也笑了,当时即使是年轻开放的电影制片人都不敢接这个项目,大家无法理解他到底要干什么。
最后,是独立电影发行公司IFC的主席乔纳森·谢赫林(Jonathan Sehring)支持了林克莱特,谢赫林曾经是林克莱特两部个性十足也好评如潮的电影《录音带》和《半梦半醒的人生》的执行制片。虽然谢赫林只知道林克莱特要拍的是一部“很酷”的电影,但出于对他的信任,谢赫林说服IFC公司每年给《少年时代》20万美元的支持,当年拍摄前去领当年的钱,多一分也没有。由于预算紧张,林克莱特无法保证伊桑·霍克每年来回的机票和住宿开支,于是在影片一开始就让主人公的父母离婚,这样伊桑只要每隔几年来拍一次就好。不过在实际的成片里,伊桑出现的可不算少,基本尽到了一个“离婚父亲”应尽的责任。
在这一年一年的拍摄中,科尔特兰有时也模糊了现实和电影。由于12年里林克莱特从不给演员看影片,直到2014年看到成片的科尔特兰才发现,印象中和亲爸爸一起看的休斯敦太空队棒球赛,其实是和电影中的父亲伊桑一起看的。
“《少年时代》就是关于时间的电影,12年过去,孩子长大了,父母变老了,这个家庭随着时间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我当初想拍一部这样的电影的冲动。”林克莱特说。
Q:你的电影总是带有纪录片的风格,这是否是你的初衷?
A:我希望我的电影能够比较接近现实,希望能给人一种“这就是我的生活”的感觉。“爱在……之前”三部曲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这种动人的纪录式电影,仍然是电影化的,但和现实生活有某种一致性。
Q:所以你总是避免戏剧性的事件,《少年时代》某些场景会让人感到马上有不好的事要发生,但其实什么也没发生。
A:是,很有趣,最开始我并没意识到这点。圣丹斯电影节首映时有1200名观众,片中演到儿童露营的情节,孩子们在往墙上扔刀、小火箭,在胡闹,我当时感觉到观众们很紧张,以为有人要出事了,可能有些电影会给人这样的印象。然而就是因为和一般套路不一样,你才愿意看电影。
Q:为什么叫《少年时代》?有没有想过叫《12年》或者《生活》之类的更一目了然的名字?
A:哈哈,想过的,可什么是“生活”呢?可以是任何事情,也可以叫《父母时代》或者《普通人》什么的,起名是最困难的。一直到片子拍完,大概是2013年的夏天或秋天,我们都在讨论名字,要不要叫《12年》,叫了会怎么样。有人站起来说已经有部电影叫《为奴十二年》了,然后我就问谁导的,谁演的。他们说迈克尔·法斯宾德演的,史蒂夫·麦奎恩导的。我说:靠!那不能叫《12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