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立梅:深海猎奇者

2015-09-10王伟

北京青年周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海葵海山潜水器

王伟

“那是一个非常美妙的经历:到达海底时,一大片白色沉积物突然跃入眼前,像海边的沙滩。当时我的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宇宙飞船着陆外太空,难怪人们喜欢把‘上天’和‘入地’联系在一起,那景象非常一致。更妙的是我们不仅可以着陆,还可以悬停。我紧紧地贴在窗口看外面,茫茫一片的白色沉积物和少量黑色结壳露头,有种窒息的惊奇和无法言说的美。”

2002年我国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2012年7月,“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这意味着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2015年元月,由网易女人频道与联合国共同举办的年度公益颁奖盛典“2014女性传媒大奖”,唐立梅成为9位女性年度榜样之一。

2013年80后女科学家唐立梅身为地质学博士和海洋局里的科研骨干,参与“蛟龙”号科考下潜的目的地是采薇海山的西侧斜坡、主要任务是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取样与结壳分布情况调查及地质取样,与她一起下潜的还有傅文韬、叶聪和一名记者。

下潜后,“蛟龙”号很快停止了晃动,唐立梅和主驾驶傅文韬副驾驶叶聪已经潜入水下几米的地方了。她赶紧坐起来,通过右舷观察窗外的神秘世界。唐立梅第一次在水下看海面,阳光透下来,海水湛蓝湛蓝的,水面是一个又一个透澈的凸起,来回晃荡、泛着白光。随着蛟龙号的下潜,很快水面不见了,窗外的浮游生物暴雪般袭来:颗粒非常细小,一幅群魔乱舞、海雪飘飘的景象。

当“蛟龙”号到达350米时,唐立梅突然眼前一亮,第一个发光生物出现了“虽然它们是不动的,只是我们一直在下潜,因此一颗一颗如流星般划过,也有的像萤火虫一样在窗前萦绕而过,有时候会看见一大串在眼前漂过去,雪树银花般晶莹,也有的本来聚集在一起,也许受了我们的打扰一下子散开去,像夜空中绽放的烟火”她没想到水下是漆黑的“夜空”加上漫海的“星星”。

达到目标深度2744米后,“蛟龙”号在采薇海山抛载,唐立梅开始按照要求逐一进行采样,顷刻间,唐立梅彻底拜倒在深海生物的魅力之下。

在唐立梅的工作日记中有如下记录:海底的固着生物最神奇,它们有根,像花一样长在海底,有的晶莹剔透,纯净无比,如天山雪莲;它们的形态和植物一样,尤其像彼岸花那种形态,没有叶子,只有一根茎托着一朵花,但却不是植物; 一种“丝袜”状海绵,形态像极了一只长筒袜,但却净白无比,轻盈透亮,如同一丝一丝银线织就,叶聪给它取了个名字叫“丝袜海绵”。还有一株美艳的珊瑚跃入视野,粉色,长长的一根“茎”,有2米那么长,“茎”上都是粉色喇叭状的“小花朵”围簇开放。

那些胖胖的海参,有的背上长了几个鸡冠状的鳍,有的翘着长长的尾巴;让唐立梅最难忘的是一种从没见过的海葵,它的身体里住着一只寄居蟹,红色的爪子露在外面,身体在里面,带着海葵向前爬,海葵有六个腕,每个腕口伸出密密的触手,活脱脱像极了寄居蟹的华美外袍。

整个采样过程历时4小时30余分钟,随着“蛟龙”号抛载上浮,唐立梅不舍地对富饶的采薇海山说了再见。

下潜前,蛟龙号2014-2015试验性应用航次副总指挥丁忠军对唐立梅还是有一些担忧的,“对于任何一个首次下潜的科学家而言,當潜水器在水面上等待下潜或者等待回收的过程中,会产生大幅度摇摆,造成眩晕,在相对狭小湿冷的载人舱内会有一些心理的焦虑,我们担心她无法适应。”他说。但唐立梅顺利完成任务。

唐立梅所研究的领域是海底资源与成矿,她坦言非常难做,也许几十年都不能付诸实际。尽管工作艰难,但在唐立梅看来海洋研究意义非凡,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蕴藏着巨量的矿产资源和丰富的生物基因资源,随着陆地资源的匮乏,在未来人类肯定要取得海底的矿藏。作为一个基层的科研工作者唐立梅希望做好她手中的课题,培养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更多的成果。

推进唐立梅工作的最大因素无疑是科技的进步,“蛟龙”号作为国际上下潜深度最大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给像唐立梅这样的海洋科学家提供了更多可能,丁忠军说,“它有利于我们最先载人到达海底最深处开展观察、探测和取样研究,有利于我国海洋科学家抢占世界科技前沿领域。”

猜你喜欢

海葵海山潜水器
内爆是如何发生的
海葵和寄居蟹
On the heating mechanism of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thruster immerged in a non-uniform magnetic field
《无人潜水器检验指南》将于2019年7月1日生效
梦里鲜花开放
为什么小丑鱼喜欢住在海葵里?
小丑鱼和海葵
海底的拳击运动员
我国首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在武船开工
佐藤海山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