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社会心态,提升思维品质
2015-09-10侯雪良
侯雪良
摘 要: 如今网络流行语给学生的写作思维和语言表达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高中作文教学往往趋于模式化,缺乏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尤其是理性思维中的批判性与思辨性。本文通过探讨网络流行语中映射的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心理诉求,以期寻得作文好“由头”,提高作文的思想性,逐步提升学生写作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社会心态 作文教学 思想性 思维品质
笔者多次参加高考作文阅卷,未尝见对网络流行语“杀无赦”。那么问题来了:网络流行语因其在表情达意时的普遍性、共通性,在使用时是否真会影响作文中个人独特体验和思想性的表达呢?
其实高考作文的评判标准是开放而宽容的,永远存有思辨的余地。没有个性的文章,没有思想的文章,没有真情的文章是不可能在高考中获得青睐的。那么个性思想从何而来?真性情从何而来?网络流行语不就是呈现出鲜活生命律动的语言吗?网络流行语往往浓缩了新闻热点、社会事件,像一根根敏感的社会神经,映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心理诉求。作文教学的宗旨之一是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与生活,审视自我生存中物质与精神的状态,从而学会反省与思辨。那么,当老师以成熟而理性的方式,将学生脑海中这些新鲜却“孤立”的信息,加以合理的引导、适度的迁移、理性的反思,在审慎地思考与开放地辩驳过程中,从一个更深的维度上分析和解读网络流行语,正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独立个性体验,从而提升作文思想性的良好方式。
笔者结合作文教学经验,现举几例与各位方家一同探讨。
比如“我也是醉了”是一种对无奈、郁闷、无语情绪的轻微表达方式。通常表示对人物或事物,无法理喻、无法交流和无力吐槽。的确,从语言学上讲,此语本身具有戏谑、调侃、消解崇高的意味,这就让面临学习生活压力的学生迅速找到了宣泄情绪的出口。但我们无奈地发现,现今的中学生确是好孩子,不会或不善“饮酒”,动不动就是“醉了”。上课回答个问题“醉了”;写个作文考个试“醉了”;运动、娱乐、社交凡遇“高山仰止”之人事抑或郁结不顺之情境更是“醉”得一塌糊涂,个个都成了新时代的“醉翁”。
回头审视作文教学,常说好的议论文要体现中学生应有的思维品质,特别是要拿出态度和立场。那么,这些从何而来?如今网络流行语大行其道,其背后折射出的年轻人的心理往往就是:不必认真,不必当真,认真你就输了。一些人习惯性地自我矮化,习惯性地将这样的流行语当成聊以自慰自嘲的,妥协现实的口头禅。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到焦虑,属于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呢?热血与朝气呢?男生应有的阳刚之气呢?女生应有的矜持端庄柔美呢?智慧从何而生?不朽的青春从何而来?
类似的还有“不作死就不会死”。据说该词已被收录进美国俚语词典,但并不见得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在日常生活里,人们看到别人“作”,做“傻事”,触犯禁忌,受到挫败,吃到苦头,就会庆幸自己幸亏没有那么做。这样的表述往往含有责备的意味及自身理性与道德的优越感,就像是《祝福》中鲁镇的人们,“鉴赏咀嚼一番,满足的去了”。那么从不无事生非,从不庸人自扰,总是循规蹈矩,常常明哲保身,一味沉默与顺从,这便对吗?“超级演说家”刘媛媛说得好:“一个一辈子都安分守己的人,不敢‘作’的人,他从来也不曾拥有一个精彩丰富的人生。”
再如“点赞族”。“有一种人,无论你在微博、微信上分享什么新鲜事,写下什么心情,他们都会在评论中给出‘赞’。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这样的人便是所谓的“点赞族”,对于别人或“晒”或“秀”或分享的内容,无论悲喜,一律“点赞”。中学生便是其中的主力部队。的确,有人愿意“晒”,有人愿意“秀”(至于“晒”什么,怎么“秀”我们暂且可以不论),愿意展现个性,分享心情,那么点个赞,表示欣赏,传递关怀,不必顾忌因语义逻辑而可能带来的误会,倒也不错。但是无论内容,以至悲情之事亦加“点赞”,甚或“秒赞”,这又是怎样的心态?怎样的沟通与交流呢?是敷衍了事,完成某种“仪式”,还是成了心理惯性,必修程式?这样的方式究竟是热乎地关注还是平淡地旁观?是让我们拉近彼此更亲热、距离更近还是说学着“明哲保身”,维持固有的平静?
再看看人们社交方式的变迁,从传统的书信,到电话短信,到QQ、论坛、博客,再到微博、微信。真诚的文字越来越少,甚至终于少到了只是发个表情、点个赞。诚然,一方面现今生活压力增大,节奏变快,许多人自嘲为“奴时代”的“穷忙族”。另一方面,在网络的“快文化”的影响下,已经很少有年轻人能够耐下心来读一部部文学经典,因为它们实在是太“慢”了。至于文学经典中苦心经营的优美词句、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和审美反会被鄙弃到尘芥堆里去。学生们渐渐失去鉴赏的耐心与能力,失去对事理的思辨,失去表达的热情,也失去了语言锤炼的敏感……在一次次的盲目追逐中,在对“网络情感”的不断模仿中,他们逐渐失去思考力和判断力。
我们再看看那些年曾热切关注过的作文主题:“绿色生活与诗意栖居”、“坚硬与柔软”、“快节奏与慢生活”、“喧嚣与孤独”、“行走与消逝”等,都与社会心态与情绪有紧密关联。网络流行语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民情民意,揭示着现代人的生存姿态与精神危机。那么我们以此为突破口,寻求源自身边的鲜活的素材,对流行的现象与观点进行反思和辩驳,即以思维方式入手改进写作教学。那么,在阐释与分析的过程中,思路得以展开,观点得以呈现,知识得以运用,或许就可以避免堆砌熟知事例典故、名人名言,论说公理常理这种面目可憎的旧模式,成为新的出路之一。
我们说理性地反思与追问,能促进思维逻辑的推导和论证的深入。南师大的骆冬青教授认为:更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再加上情感等要素才能形成好的议论文。换句话说,理性地抒发真性情,展现自身的真诚与态度才是作文取胜的要素。对于正值青春、热情洋溢的高中生来讲,在骨感的现实中,就着网络流行语这味佐料,难道就烧不出作文的佳肴来吗?
当然,学生对用网络流行语表达思想与情感的思维定势和过度依赖会失了理性与自我独特体验;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不分场合,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也会造成搞笑与媚俗的腔调,徒添教与学的浮躁。
孔子论诗曰“兴观群怨”,就是不盲从,不迷信,保持怀疑与反思,那便是“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如若我们能引导学生,适时地反思流行语背后的社会心理与文化现象,以理性慎思的态度切入到常规的主题上,何叹缺乏写作动机,何愁没有好的“由头”。请别忙着说十六七岁的高中生思想不成熟,思维不严谨,对待人生世事太肤浅,写不出什么有思想的文章。写作中思维品质的训练、思想深度的提升也是需要找一个好的契机与“由头”的,网络流行语便是一个极有兴味的、极佳的触发点。在学生各自独立思考与判断之后,进行集体性的反思、批判、论争,在这样的思辨过程中既满足他们的心智生活,又促进他们精神的成长,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价值关怀,或许才是写作的真正目的。
这或许亦能称之为“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