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在高职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及实现的途径
2015-09-10张宇
张宇
摘 要: 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职业人”的目标,必须将通识教育纳入其中。本文介绍了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在通识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了通识教育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 通识教育高职教育 问题 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从而能够就业,能够生存,能够为社会服务。从这一点来说,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既要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重视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教育培养的人并不仅是一个“就业人”,应该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职业人”。这种具有自我发展素质的“职业人”培养并不能依靠单纯的技术教育和培训完成,必须将通识教育纳入其中,这既是教育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更是个体长远发展的需求。
一、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当时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以至于能将不同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到了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中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的目的。《论衡》中指出“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种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二、目前通识教育遇到的问题
1.重专业,轻通识。在咸阳职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这样写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为了学生的就业,学院在课时、师资、课程建设等方面更偏重的是专业知识传授。2.学生不懂基本常识。在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只会初中课本或高中课本上出现的内容。学了十几年英语,分不清the UN和the UK;母语是中文,但开口只会“床前明月光”,不能背诵《三字经》,等等。3.导致一些社会问题。近来,频频出现的幼儿园老师虐待儿童事件触痛了我们的神经:只因不会算术题,5岁女童在十分钟内被幼儿园教师狂扇70个耳光;只因”好玩“,一名幼童被教师面带微笑地揪着耳朵提离地面……曾经和我院实习回来的学生交流,她们谈到有的幼儿园虽不存在这种恶劣现象,但多多少少也有老师对幼儿不耐烦、不负责。
三、实现通识教育的途径
(1)课程体系:通过课程讲授,均衡学生的知识结构。这个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是与专业教育互为补充的大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除了开设一定量的通识选修课程和经常性的各种通识教育学术讲座之外,还应该在所有专业课程中渗透这一理念,强化对通识教育内容的融会贯通。通过这样一种课程体系,完成人文、社会、科学常识的获得,使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
(2)活动体系: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与素质形成于实践活动中。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这个活动体系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休闲和娱乐,而是根据学校特点、学生兴趣、专业特色、职业要求等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的教育实践活动,是通识教育课程在课堂外的自然延伸和生动补充。通过这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责任感、道德感、团队协作精神等基本的为人处世技巧和健全人格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我院在深入挖掘咸阳地域历史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依据校史校情和创业历程,凝练形成能彰显我院奋斗精神和职业特色、时代特色、个性特色,具有强大文化生命力的咸阳职院文化,还定期开办”职院大讲堂“,大力弘扬孔子等先哲圣贤文化,建设校史馆、图书馆,加强学院门户网站、广播电视台站、院报、学报、专栏橱窗等文化阵地的建设,弘扬中华经典传统文化,提高师生的文明素养。大力发展社团文化,本着”提升能力、培养爱好、增长知识、丰富生活、展示自我“的思想,先后成立了IT协会、天工电子社等学生社团20多个,涵盖了学术科技、学习竞赛、文化娱乐、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学生社团为我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养和陶冶情操搭建了重要平台。
(3)环境体系:通过环境熏陶,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文化背景,这个文化背景投射到个人身上,就是一种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进而体现在日常言行举止中。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形成一种能够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科学与人性、充满理性和个性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浸润其中的人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也是高职教育发展提高的方向。我们要积极探索进行必要的研究,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通识教育理论和操作体系,细致周密地把通识教育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李曼丽.反思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制度的构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
[2]杜志强.高职教育视域下的通识教育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