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2015-09-10李斌孙素娟赵阳许燕王启云
李斌 孙素娟 赵阳 许燕 王启云
摘 要: 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新要求。本文在阐述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理念不明确、教育体系不健全、教育氛围不浓厚、教育范围不广泛等问题,提出树立战略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等加强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 医学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存在问题 对策
1.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1.1开展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
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需要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则为培养这一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医学院校通过开设创业课程、创业实践等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不仅能够为创新型国家培养医学创新人才,而且将促进医学理论、技术和观念的创新,从而有效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1.2开展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拓展医学社会功能的时代需要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进一步拓展,社会对医生的要求从解除患者病痛丰富到促进社会人员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为医学发展开辟了新领域。同时,我国医疗卫生资源过度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农村及基层医疗服务水平难以满足群众需要。2009年的新医改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医疗行业的创业者提供了巨大发展机遇。高等医学院校应与时俱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医学人才,促使更多学生自主创业,为医改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1.3开展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发展医学教育的使命需要
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与其他学科不断融合,医疗技术手段和医学科学的基础研究不断更新,医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医学的发展呼唤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出现,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使命。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不仅能够为医学院校发展面临的困境提供一条解决途径,而且有助于增强其自身竞争力,保证其在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4开展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本质上是素质教育的拓展,十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创造。当大中型医院招聘岗位日趋饱和与医学毕业生逐年增多的矛盾日益凸显时,面对专业性强,学习任务重,创业意愿低的医学生,医学院校应转变教育理念,全面改革。不仅要对学生专业素质高标准严要求,而且要更重视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促进个体综合素质提高,进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2.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不明确
目前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问题体现在学校、学生、社会和家庭四个层面。学校层面:多数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狭隘,存在功利性、精英化倾向。在开展活动中重形式轻效果,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观能动性及创业潜能的发挥。学生层面:选择学医的学生大多专业归属感强和职业忠诚度高。面对繁重的医学课业,学生更加无暇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仍忠爱公立医院,极少有人涉足充满坎坷和未知的创业之路。社会层面:部分社会舆论将医学生自主创业视为荒废学业和不务正业,使得学生自主创业积极性被挫伤,社会没能营造出医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家庭层面:医学生的父母对孩子毕业去医疗卫生部门工作的期望值往往高于学生本身。对于工薪及农村家庭来说,医学教育已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们根本无法承担创业的风险投资,因此大部分家长并不支持、鼓励子女自主创业。
2.2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不健全
医学院校要想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健全的理论体系、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做基础保障。从理论研究体系看,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查询了2005年至今,我国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发表的学术论文有11000余篇,但与医学院校相关的论文不足200篇,其深度和广度极其局限,理论研究不足以支撑发挥对创业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课程体系看,创新创业教育没能与学科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只是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创业企划大赛、讲座、报告和宣讲等活动的“业余教育”,这种脱离学科专业的做法,使学生很难具备创新创业教育专业优势。从师资队伍建设看,目前各医学院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理论基础不坚实,缺乏创业实战经验、创新精神和针对性指导,在课堂教学中仍采用“灌输式”而非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模式,不能从思想上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意识。
2.3创新创业教育的范围不广泛
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范围不广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针对精英学生开展。从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创新创业教育就已印上精英的烙印。目前,医学院校的很多创业活动或创业社团都是优秀学生参加,普通学生常因学习成绩或家庭条件等考量而被拒之门外,故创新创业教育未能广泛发展。另一方面局限在医学职业院校。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需在医学职业院校开展,不必牵扯所有医学院校。从近几年我国医学院校的就业看,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要高于非职业院校毕业学生,因为这种学校的毕业生大都掌握一种或几种技术,且就业心态端正。而非职业院校恰恰相反,这就更需要在这类院校实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就业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3.医学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3.1树立战略性的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先进的理念是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得以施行的土壤。因此,无论是社会、高校、家庭还是学生都要转变教育理念,从单纯的就业教育转向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医学人才。社会舆论和家庭应认同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医学生培养的一个方面,采取接纳和提倡的态度,营造将创业作为未来一种职业选择的良好氛围。高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总结和推广优秀典范,探索符合医学特色的理论体系,让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得到最大延伸。医学生要认识到,随着生活医学化的深入发展,医药卫生行业对民营资本的进一步开放,都为医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好机遇,他们应把握机遇,具备过硬专业知识、良好职业道德,同时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才能实现自身全面发展,进而为我国社会医疗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3.2完善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系统、规范的教育体系是医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能否施行的物质保障。首先,医学院校要结合学校层次、特色学科和培养目标建立专门管理组织机构。机构成员由校党政领导、教育专家、医学类企业家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主要职能是领导、协调全校师生的创业教育开展工作。此外,设立创业教育中心,统筹负责全校创业教育的具体组织和实施[2]。其次,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定位上,既要强化医学生的专业思想,又要启迪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做到课程与学科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既要包含创业意识类通识性课程,又要包括医学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课程。在课程设计的跨度上,应是一种终身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一方面以年级为维度开设阶段性、普及性课程,另一方面以学生群体为维度开设针对性、核心性课程,实现共性与个性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再次,“双管齐下”打造多元创业导师团队。一要从培养、培训入手。医学院校要善于将现有教师转化为“双轨教员”,通过提供培训与交流的机会,提高其专业化水准。通过到医院和医学相关企业挂职锻炼,获得管理与创业的真正体验,增强实践能力。二要从招聘引进入手。聘请与医学专业相关的企业家到校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学,带动校内教师水平和能力提升。还应该邀请政府人员、孵化管理者、风险投资家和法律人士来校做兼职教师,让学生获得针对性指导。
3.3营造良好的医学生创新创业氛围
浓郁的创业氛围是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加速剂,包括社会文化氛围和校园文化氛围。从社会文化氛围看,政府应发挥引导和扶植作用,做到组织上保证、经费上投入、政策上支持、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和建立创业服务、创业失败救助体系;企业要在为医学生提供创业实习基地和为高校输送具有实战经验的授课教师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家庭应创造重视创业教育的良好环境,对孩子选择创业要给予理解和支持。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则可为孩子提供创业资金和人脉帮助。从校园文化氛围看,要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积极宣传创新创业知识,普及创业的意义;将高校中的创新创业社团转化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桥梁,这是创新创业技能教育的有效载体;开发医学特色的创业教育管理系统,有资料显示,这一系统实现了创业教育教学实践和管理的一体化与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创业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时效性[3];发掘校友资源中成功创业的典范,并邀请其回到母校现身说法,给在校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榜样。第五,设立创新创业奖,对创业成功的在校生和毕业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进一步营造高校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周石,吴映雪.多方营造大学生创业良好环境[N].中国教育报.2013(7).
[2]引文,曲殿彬,许文霞.论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通讯作者:王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