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探究式教学策略
2015-09-10陈海英
[摘 要] 高中古诗词探究式教学应当在新课标的理论指导下,结合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实际,根据探究问题的需要而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方针。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现行的语文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创造自由表达、质疑、探究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高中语文;古诗词;探究式教学
目前,教师们对教学策略的内涵都存在不同的认识。但在通常意义上,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笔者根据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高中古诗词探究式教学策略进行了实践探究与总结。
一、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所谓创设情境,是指教师运用言语描绘或利用信息化手段,把某种情形、状态、景象表现出来,以激发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探究的兴趣。创设情境的方法主要有:语言渲染法、演示法、问题情境法等。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中蕴含的道理与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比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播放电影《赤壁之战》一段画面,把学生带入三国争霸的情境中去,引出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然后顺势引导学生:电影是怎样表现赤壁之战的?诗中是怎样描写这场战争的?塑造了哪些人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当然,在这一阶段,教师还必须交待学生自行完成以下任务:一是熟悉诗歌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的个性探究必须建立在对诗歌内容的深刻把握上。通过多读、细读、深读,掌握作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初衷,这是质疑的前提。二是多查资料,善用工具书、学习资料,通过查找资料自行解决问题。三是做好标记,对不熟悉、有疑问、难解决的地方做好标记,为下一步深入思考做好基础。比如在讲《将进酒》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时,课前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李白的诗,重点关注那些与酒有关的诗,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粗读、精读、品读去体味与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个性探究:李白与酒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李白嗜酒的原因是什么?通过饮酒说明了什么问题?他是如何通过饮酒抒发情怀的?给学生充分的个性探究时间和探究权利,使其读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探、探有所成,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二、通过解疑导拨促进合作探究
在探究后,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相互交流各自自学成果,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疑点。交流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交流,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其次,通过小组发言对学生提出的话题进行汇总,然后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把话题呈现出来,再进行筛选汇总。最后,综合学生在“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重点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做进一步合作探究。
比如,在探寻《孔雀东南飞》焦刘爱情悲剧的根源,也即探寻是什么力量推动情节由开端(分离)而发展(抗婚)到高潮(殉情)的问题时,学生在交流汇总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刘兰芝是个德、才、貌三全的近乎完美的媳妇,为什么做婆婆的焦母却总欲遣归?2.刘兰芝对焦仲卿生死不渝的爱,那么为何刘兰芝在焦家不可以委曲求全,以求得与心爱的人长相厮守呢?学生讨论一番后,各组形成观点,然后进行交流。
当然,在探究中,对于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必须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掌控调节,适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促发他们产生新的疑问,然后再做进一步的探究,从而形成质疑、释疑、激疑的一个立体循环的动态过程,达到新的认知高度。
三、通过明理强化促进实践探究
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材要求、预设定情况与学生探究合作的情况进行归纳,及时地引导学生检查回顾探究过程“提出了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解决的”“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将如何处理”等;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解决类似的相关问题,对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进一步强化;引导学生找出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归纳学习方法,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从而归纳整理探究成果。如授课《涉江采芙蓉》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从对面写起”的手法在古典诗词中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艺术效果,可先从组织学生从“诗歌抒情主人公是谁”的探讨出发,引出“从对面写起”这一表现手法及诗歌主题的探究,归纳出其艺术手法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效果。明确“从对面写起”,就是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反弹琵琶,从对方着笔,这样,就使得作者或作品中主人公的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最后让学生从学过的古诗词中再找出“从对面写起”的手法的作品,进而练习赏析,实现“明理强化,实践探究”的目的。
四、通过评价反思延伸探究内容
评价反思既要对学生的自主探究给予激励的评价,又要反思整个探究过程,为学生今后开展自主探究提供更多方法上的指导。
学生在探究中,通过思考、实践,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成就感、满足感油然而生,从而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也被激发。美国的布卢姆等人指出:“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内因效能,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要鼓励他换一个角度重新考虑问题,帮他克服障碍;当学生经过思考得出正确结论时,教师要给予他热情的赞赏;当学生在探究中有新的发现成果,教师要充分肯定。正如新课标所说的:“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能简单地以活动结果作为主要依据,而应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以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表现,如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作为评价的重点。”在探究式教学中,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是认识水平,也可以是情感态度;既可以是探究过程,也可以是探究结果。评价的方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考试的形式,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评测,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地选择评价的内容、方法。
通过激励评价,学生收获了成功感、满足感和喜悦感,但为了今后更好地开展探究活动,还必须对探究的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对教师来说,反思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对学生来说,反思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增强。探究后及时反思、总结,为今后更高效、更科学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网络上继续查找资料,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对教材中感兴趣的知识点可以进一步挖掘,延伸探究。比如学习了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新城道中》(其一)之后,可以联系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通过进一步探索研究,了解作者被贬前后的心境和情感,走进他的精神世界,对作者思想产生、变化和发展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通过这种串点成线成面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高中诗歌学习与鉴赏的对策,从而真正活跃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四个环节上要始终关注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逐步开展、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收获知识、发展能力、升华情感、懂得生活。
参考文献
[1]王丽微.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层次性策略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2]本杰明·S·布卢姆等.布卢姆掌握学习论文集[M].王纲等,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
责任编辑 范宏芳
[作者简介] 陈海英(1979—),女,江西万年人,万年师范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