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015-09-10张嘉伟

考试周刊 2015年76期
关键词:主体性创造性思维阅读教学

张嘉伟

摘    要: 阅读教学中,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和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质疑,引导探究,让他们自主参与阅读实践可增强学生的能动性;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阅读的独立性;创造条件,正确评价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和保障。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主体性    创造性思维

阅读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道德品质、意志品格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工作实践中,我试对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优化阅读教学过程,进行探索。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个性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致力于导。只有教师与学生协调一致,主体主导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和共振,才是主体参与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做法。

1.创境激情,培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同时,兴趣总是与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反之,消极的情绪体验则往往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许多教育家非常重视情绪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主张教学要依靠和利用教学材料,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充沛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体裁多样,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核心,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各种途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创设与教材有关的具体生动的情境,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童话故事,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美丽的公鸡》等。教学时,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或朗读、或表演,寓教学于活动中,学生很容易进入教学情境。像《曹冲称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等课文可以用实验演示法教学,把课文内容展示给学生看;《田忌赛马》、《新型玻璃》等课文教学时,可让学生上台当解说员或推销员,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静态地讲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或动眼观察等主体性活动中学习课文,效率更高。《黄继光》、《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叙事性的课文和《秋天》、《桂林山水》之类的以写景为主的课文,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录像或多媒体电脑使书面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声、光、形、色,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他们学习的兴趣就会更浓厚。创设情境根据教学的需要,可灵活地运用于导入、讲解、总结等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把握好阅读的激趣点,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真正领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形成学习动机,阅读的愿望更强烈。

2.指导质疑,引导探究,增强学生参与阅读的能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质疑探究活动,将他们置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这一阅读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地位,让他们体验独立自主阅读的学习经历,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独立性

学会学习是主体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加强学习指导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科学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果等,给学生提供具体帮助,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需能读书,需能作文,固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把阅读的方法内化为能力,并做到能迁移运用,独立阅读。阅读方法的指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使学生愿意阅读、乐于阅读、会阅读、善于阅读。教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效率,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最终视阅读为精神需求,体现出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小学生应该掌握的阅读方法有: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方法、分段的方法、段意概括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理解写作特点的方法、朗读的方法、默读的方法、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等。

4.创造条件,正确评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性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实施愉快教育,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愉悦,情绪饱满。在这种状态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为此,教师首先应该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解放学生的大脑、嘴巴和双手,允许学生提出问题和采用各种手段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只要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不脱离课堂教学的中心,就应得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就能敢想、敢说、敢做、勇于创新,锻炼勇敢的个性,促进思维健康发展。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

阅读教學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发问时多用“假如”、“可能”、“除了”等词,给予学生列举、比较、归纳、想象、创造的时间,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学生在讨论合作中分清是非,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逐步树立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师还可找准发散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给予他们运用知识、开展想象的空间。如:“说说要是你是文中主人公,你会自我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你从课文中懂得了什么?”,等等。教学《丰碑》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就是要学生替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书写碑文,可以是词语、句子,也可以是一段简短的话。由于形式新颖,表达方式多样,学生兴趣很浓厚,表现出极强的创造性。这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又没有把他们的思维固定在一个模子里。

猜你喜欢

主体性创造性思维阅读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基于高中语文诗词欣赏教学下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