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5-09-10陈晓仁
陈晓仁
摘 要: 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是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小学生学习素质的重要举措。本文就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了探讨。
关键词: 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兴趣 动手研究
数学学习的本质,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思维就是数学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也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数学思维能力,即用数学的观点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育只关注书本知识的灌输,或者某一个问题的解决,不符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当下,思维能力的开发、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数学教学中,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是题中之意。下面谈谈我对于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浅见。
1.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常常遇到一些令人苦恼的事,而学生上课不愿意听课,思想开小差就是其中之一,严重挫伤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部分教师将之归责于学生,忽略从自身的教学方式上寻找问题。有时并非全是学生的错,很有可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教学不应只具有单向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设计各种科学合理的质疑,充分调动学生对质疑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更多地参与、思考、谈论,以此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威廉·詹姆士说过,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是渴望受到赞赏。鼓励和赞美可以化为一股无形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经常及时鼓励和赞美学生,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可以增强获得成功的情绪和体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注重动手研究
在教学理论界有这样一个观点: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应该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实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小学生通常具有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等特点,通过参与操作,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提高大脑的活跃度,而且自己经历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后,更可以对已知的真理产生深刻的印象,继而转变成自己的学识为己所用。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人人动手参与操作,多去画一画、剪一剪、量一量、摆一摆,在操作中发展思维、获取知识。
例如,学生学习“平面图形”时,可通过折纸、剪拼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将一张正方形分别折成一样的两部分,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后教师进行小结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可以变成两个一样的长方形和三角形。接着将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纸分给学生,让学生动手拼别的图案并组员合作交流。通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图形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会几何图形之美。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手脑并用,满足学生好动的需求,从而培养数学创新能力。
3.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数学知识是严密的逻辑系统知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既是对原有旧知识、旧经验的复习和巩固,又是对旧知识、旧经验的引申和扩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新知识前应注重相关知识的及时补充,在新旧知识间搭起一座桥梁,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教师有序的指导下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构建知识网络、发展数学思维,完成从旧知到新知的顺利过渡。
例如在教学“小数比较大小”时,就是以整数比较大小的原有知识为基础的,但又有所区别。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进行整数比较大小的复习,比如8254○5604?摇?摇468○685,让学生明确整数比较大小的两种方法;接着分别出示一些小数:0.21○0.2?摇?摇0.5○0.4?摇?摇11.6○10.1,让学生观察讨论、各抒己见,怎么对以数字进行比较大小,教师加以总结;最后,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在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基础上探索解决方法,并思考整数比较大小和小数比较大小的异同点。通过以上几部有序的训练,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思维从立足于旧知识中拓展到新知识的彼岸。
4.鼓励质疑、释疑
有句古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的产生开始的。有了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动力。大胆质疑正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充分体现,标志着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提高。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能力,以启发学生产生疑问、勇于思考质疑问题为出发点,巧妙设置矛盾、提出疑问,不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毫无逻辑、不着边际,我们都应该耐心听取并加以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教学“求长方形面积”时,提前布置课外作业,内容是要求学生回到家,观察身边事物中哪些物体是长方形,试着计算它们的面积。第二天班上交流时,有的学生提出了质疑:“学生一说:他家桌面的面积为60平方厘米。”“学生二说:她家桌面的面积为100平方厘米。”“怎么会相差这么大呀?”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提问时,不应急于把结论告知学生,而应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启发点拨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主动猜想。于是我带领学生在教室里观察课桌面与黑板面,从而使学生明白都是长方形面积,但大小却不一样。也可以进一步引申教育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都应该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道理。
加强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而且有助于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品格,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是数学教学中极重要的任务。但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杜绝急躁心理,稳定、逐步、有序的良性发展,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多给学生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继而培养乐学、好学的品质,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黄育粤.培养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湖北教育,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