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5-09-10邱萍

考试周刊 2015年79期
关键词:模式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邱萍

摘 要: 课堂教学是人才的培养,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建立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让老师们走一条有章可循的道路。但是不同课型、不同条件下的教学模式可能呈现出不尽相同的方式,但最终殊途同归。另外,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模式的建立要防止模式化。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 模式化

一、概念解释

(一)高效课堂的含义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率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

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

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

二者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

(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三)模式化

模式化的优点是有利于控制质量、有利于多人合作、有利于扩充功能等,是软件工程中一种重要的开发方法。

所谓“模式化”,应该是其活动过程可以按照固定程序、固定指令反复进行的。不难想象,如果一个教师无视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年复一年按某种“模式”上课,那么,从教学流水线下来的学生,没有了个性、没有了创造,那是怎样可怕的结局。要搞好教学,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定内容、定方法、定进度;按认知规律、记忆规律引导学生复习。

课堂教学不是工业化的流水线,是人才的培养,也称“班级上课制”,与“个别教学”相对。建立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使人消除改革道路中的迷茫,让老师们走一条有章可循的道路。虽然新课程教学模式并没有标准答案,但一定要符合教育规律,从课堂教学结构和程序入手。这样不同课型、不同条件下的教学模式出现差别,可能呈现出不尽相同的方式,但最终都是殊途同归、异曲同工。另外,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模式的建立要防止矫枉过正,出现模式化。

二、传统模式的优势与现代模式的不足

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谁是课堂的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有很多不可替代的优势,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教师作用的权威性、示范性、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模式在当前中国国情下存在的条件不够成熟。需要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资源,尤其是学生要有相关知识结构。试想学习者对所学内容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硬要进行建构主义学习,很可能蜕变为一种没有实际成效的形式。

三、当前教学改革的误区——模式化

当下,在如火如荼的教改大潮中,“高效”等于“高本科上线率”。每年高三上学期都要制定高考本科目标。目标即动力,没有目标不行,但是不考虑实际目标和60年代的“大跃进”有何区别?

目前在舆论界享有盛誉的众多高效教学模式中,看不到哪个模式考虑学科特点,手套还要分清五个指头的长短,何况关乎人才培养的教育?而教改起步较晚的学校,急功近利,大都采取模仿、照搬的策略。照搬照抄他人模式,则违背“教无定法”的古训。实践过程中难免水土不服,致使很多老师只能摆摆花架子,走走过场,难有实际效果。我们暂且不考虑模仿的对象究竟如何贯彻他们的模式,在他们的模式上究竟真正获得了多高的效益,因为舆论犹如放大镜。“模仿、照搬”,脱离学校实际,过于追求模式化,违背心理学和教育学理念。

从心理学角度看,无论从学生年龄层面还是从学生知识建构层面研究,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是不同的,教学方式应予之适应。

从教育学角度看,数学、外语、理化生、政史地,还有体音美等,它们千差万别、各成体系,决定课堂教学必须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选取教学方式。“模式化”的课改忽视学科特点,历史课变成语文的现代文阅读课;无视学生现状,则学生成了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舍弃教师个人素养,教师变成操作模具的工人。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模式化确实在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上发挥了极大作用。尽管如此,在人们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成果时,开始意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刻不容缓。食品包装可以在模式化中提高效率,但是扬州特产的“富春包子”要保证原汁原味,必须依靠大师傅多年的经验手工完成。更不用说,每个包子都是十八个摺的天津“狗不理”了。它们能模式化生产吗?至少现在不行。包含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更不能用统一的模式规范。然而,在以流水线为特征的现代工业生产模式影响下,教育界的有些教育教学思想出现了误区——某些所谓的教育专家推广的所谓“先进的教学模式”。他们试图或者以为已经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媒体广为报道,甚至通过行政资源强力推广。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在扼杀学生个性、扼杀教师个性,也是扼杀教育的创造性。其结果不是促进教育,反而是糟蹋了教育。

四、我对历史高效课堂的理解与探索

十年来,学校学习、仿效的模式不下四种,以至于有一位老师按永威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开设一节历史公开课,在自我评述设计意图后,却被其他老师评为“杜郎口模式”。可谓“邯郸学步”,老师也不知怎么上历史课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开设《新航路开辟》的区公开课。当时,学校还在学习“杜郎口模式”的阶段。设计这节课时,我完全没有考虑学校要求的教学模式,按照自己对课标的理解,考虑历史学科的特点,当时脑子里总是浮现出曾经拜读过的一位陷于课改困扰中的历史老师的肺腑之言“不忍割舍历史史料之痛”。于是,我定了“史料教学”这一立足点。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影响”这两个重点,也是难点,坚持“论从史出”。在同事的帮助下,找来极具针对性的史料。现在的历史就是当时的政治,当天正是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将在中国海南三亚举行,会晤的主题是“展望未来,共享繁荣”,议题包括国际形势、国际经济金融问题、发展问题、金砖国家的合作问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那么“交往的扩大从何时开始,在这之前的世界发展状况怎样”?当天早上在师傅的建议下,以这一新鲜出炉的政治话题为切入点导入新课,学生一下就产生了兴趣;同时对新航路开辟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有了宏观认识。紧贴时政的话题一结束,新航路开辟过程包含人物、时间、方向、地区等多种因素,相比较口头描述和凭空想象,简单的PPT动画能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应兴趣更浓,掌握速度更快。这在动画后“路线填图训练”的高正确率中可看出;而填图训练又给了学生一次动手感知的机会,这节课结束的点评中,其他学校老师除了上述环节,还特别提到我的优势——极具亲和力,让教学在非常轻松的氛围下进行,让学生毫无压力地参与。课堂是否高效,不是在一节课结束后凭几道题目的正确率能下定论的。知识点的掌握当然不必说,分析史料的方法会不会运用,对史实的评价是否会考虑当时社会背景等。在学生文章中写道:“我很喜欢上历史课,因为它锻炼了我的思维。”

从这节课来看,高效课堂是在课标基础上对教学设计准确定位,抓住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后精心设计,学生多种感官认知的体验,也有教师个人优势的融入。高效课堂不等于没有个人风格,不等于失去学科特点,恰恰是这两者与教学内容实事求是有机结合的结果。

课堂教学要清晰,教学改革要发展,还得回到对教学模式的理解与运用,因为教学模式就是课堂教学结构和程序。只要解决了教学模式的问题,课堂教学的结构、次序等问题即迎刃而解,对新课程教学也就不会不知道如何下手了。同时,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绝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但也不是激进的“模式化”教学,需要深入反思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劣,建立适合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并在运用过程中加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洁丹.新课改视野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兼论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与实践.新课程(中学版),2009(07).

[2]朱红艳.浅析课堂教学中的高效学习模式.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3]刘玉强.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知报,2010.

[4]李进.中学历史课程“史料教学”的探索与思考.湖南师范大学,2012.

[5]罗天群,陈平.我国课堂教学模式化的弊端与原因探析.考试周刊,2007(32).

猜你喜欢

模式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透气感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模式化”报道背后捉“活鱼”——浅析如何从政务活动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玉米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