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与德治并行不悖

2015-09-10丁华乾

红岩春秋 2015年7期
关键词:德治国德治治国

丁华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在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就治国方略的影响力而言,主要有儒家的“以德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 “以法治国 ”。曾经围绕治国究竟是“法治”还是“德治”,产生过长期的激烈争论。法治,即根据法律治理国家,与“人治”相对应。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国家治理的基本框架。德治,源自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诚如孔子所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以德治国,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历史证明:单纯强调一方,而排斥另一方,都会失之于偏颇,很难奏效。

古往今来,任何执政集团要想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都不能不总结历史上的治国经验。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人都主张儒法并用。孔子就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的唐朝,统治者一面搞“贞观修礼”,制定了一套封建的道德体系,以“正家”、“定天下”;一方面又制定法律,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严密、最系统的封建法典——唐律,不仅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而且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推行其道德观念。目的是“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明智地选择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市场机制大大剌激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让“一切向钱看”等拜金主义死灰复燃,出现了道德伦丧、精神滑坡等负面效应。所以,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防止以损害精神文明为代价发展经济,就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一手抓法治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一手抓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法治与德治,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法律和道德,都是为了彰显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律是外在的“他律”规矩,用于惩恶扬善;道德是内在的“自律”守则,用于劝善抑恶。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尽管二者隶属的范围不同,但其社会目的相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德治搞好了,可以推动依法治国;法治进步了,可以为德治提供保障。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确保社会井然有序、充满活力。

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新时期“德治”的主要内容和标准。只有充分发挥“德治”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实化于行,才能用道德的力量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用人格的魅力感召干部群众,唤起人们的良知、正义感、荣誉感,恪守“八荣八耻”,自觉遵纪守法、谨言慎行、匡扶正义、扬善抑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总之,实现国家和社会的良治,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德治国德治治国
A MULTIPLE q-EXPONENTIAL DIFFERENTIAL OPERATIONAL IDENTITY∗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研究
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以德治企,诚实守信
——湖北亿立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法治与德治并举的哲学思考
新形势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再探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从不等式证明的激活策略看数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