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意理论关照下的日语口译

2015-09-10孙哲

考试周刊 2015年70期
关键词:翻译理论原语口译

孙哲

摘    要: 巴黎释意学派,又称达意理论,是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的重要学派。谈派理论认为,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借助语言表达的意义。释意学派理论的分析体系是建立在对口译实践的研究基础上的,其核心内容“脱离原语言外壳”,使翻译的理论研究在内容和过程上都有突破性的进展;当从语言和文化的双重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时,对翻译本身和口译有了新的思考。本文从释意学派的理论特点出发,探讨了日语口译及日语口译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 释意理论    口译    原语    口译研究    翻译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往和交流的频率大幅提高,翻译人才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随着中日交往的改善,懂得日语的专业人员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对日语口译人员的要求,从原来的懂得日语的翻译者提高到具有专业日语口译翻译资格及经验的专业人士,这从近年来报考各高校日语MTI的人数骤增可见一斑。但是实际日语口译工作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何把握翻译理论的发展更好地指导口译,不仅仅是日语口译人员,更是所有口译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本文拟以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D·塞莱斯科维奇创建的释意学派为理论依据,结合自己在口译训练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口译特别是日语口译加以探讨。

释意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象,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独特的启示。用D·塞莱斯科维奇自己的话讲,她所创建的释意学派理论应该叫“交际与释意理论”,它首先是一种口译理论。该理论建立在对口译现实的观察和分析基础上,其出发点和角度与当时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不同,研究对象不再停留在语言层次,而是解剖口译的意义传递现象。“进行口译,永远不要过去去迁就原文短语结构和短句字词,不要按照原文字词和结构去翻译,因为字词结构都只是些符号,这些符号指明了道路,但却不是道路本身”(达妮卡·塞莱斯科维奇,1992)。

一般翻译理论认为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翻译:词义层次、句子层次和篇章层次。这三个层次可以分别解释为:逐字翻译、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以及语言知识同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篇章翻译。释意理论研究人员则提出了三角形翻译过程的假设,即在理解和表达中间增加了“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这一意义产生的阶段。释意理论将逐字翻译和句子翻译称为语言对译,而将篇章层次的翻译称为篇章翻译或翻译。也就是说,译员在把讲话人的话变成另外一种语言的听众能够听懂的话以前,实际上要经过三个阶段:(1)听清作为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符号,弄清这些符号所表达的思想内容。(2)立即自觉地忘记这些语言符号的结构,以便只记住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语言符号产生的认知和情感意义。(3)一是要表达出原话语的全部内容,二是要易于听懂,此阶段是原语言信息的重组阶段。

释意理论认为:成功的翻译应在篇章的层次进行,即对篇章进行释意。翻译所译的是意义,而不是语法,不是单个的字词句。原文和译文的等值表现为整体交际意义上的等值,即译文能在其读者或者听众那里产生与原文一致的效果。因此,释意学派翻译理论最终建立的翻译程序是:理解原文,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用另一语言表达理解的内容和情感。

一、理解原文

从理论上讲,理解的前提是语言知识、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交际环境等。理解是整体的活动,包括理解语言知识、认知补充、调动语言知识、确定交际环境等方面。面对原语,若理解仅限于字面,那么就不算是真正的理解。稍有翻译实践经验的人都有体会,即对原文的意思,心里似乎十分明白,但苦于想不出适当的词语表达。人们一般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译入语的词汇量不够,但实际情况往往在于译者没有对原语真正的理解。

例文:

原文:深沈厚重大なるは、是れ第一等の資質。聡明才弁なるは、是れ第三等の資質。

译文: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解释:句中的「なる」是文语断定助动词「なり」的连体形。在文语中,连体形后面的形式体言往往要省略。如:水の清らかなるがうれし。(水の清らかなのがうれしい。)这里的「なる」后面省略了形式体言「の」。而这篇讲演例句中的连体形「なる」后面省略了让指素质的「もの」。中国古文中的“资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素质”一词。文语中的指示代词「是·是れ」来自汉文训读。如:李白《子夜秋歌》诗中的“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日文训读为:秋風吹いて尽きず、総て是玉関の情。

也就是说,在日语中看到一个句子或者听到一个句子,不仅仅要理解字词,字词的理解也十分重要,更要结合对文章所处的历史环境、文化和原语所要表达的意义去理解。特别是在对李白《子夜秋歌》诗中的“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的理解时,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理解。

二、脱离原语言外壳

口译人员之所以能够记住意义的各种细微差别并自如完整地使用其译入语表达出来,是因为他启用了一项基本能力,即在词语消失时记住理解了的内容,摆脱了原语形式。

摆脱语言外壳是我们都了解的认知程序。感官数据在消失的时候变为非感性形式知识,我们将其称之为认知记忆。译员在克服话语转瞬即逝方面的成功,使人错误地认为他们有惊人的记忆,但反过来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研究言语行为的一个重要现象,摆脱语言外壳的意义从一交际者到另一交际者,意义产生于词语,但又不会同词语相混淆。

翻译的高级阶段表现为把一种文化的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完善地表达出来,它的可信度绝大部分取决于翻译者对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细微差异、完整性与多样性的理解与表达。因此,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符号的简单转换,而是语言表达的内容。口译中,语言的理解自然需要语言知识,但如果没有语言文化知识的参与,交际是无法顺利完成的。所以,要尽可能地将原语文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口译者可利用明喻的内容明朗化,通过使用必要的语言形式,描述自己语言中不存在直接对应词的所指内容,帮助听者更好地理解讲话内容。另外,作为“传播者”,译者有责任消除隔阂,把原语文化的意义传递给听者。口译人员对别人所说的内容的理解越深,就越能摆脱原文表达形式的影响,自己的表达就越自然,越符合译入语的特点,也就越便于听者理解他所传递的全部概念。

例文:

原文:この夜、この選挙では皆さんが、アメリカの人たちが、念押ししてくれました。

译文:今天夜里,在这场选举中,你们,美国人民提醒我。

解释:这篇讲演是根据现场直播逐字翻译的。它不像本书的其他一些演说,在正式出版时经过了编辑们的文字技术处理,包括少量润色、删节与修改。因此,有的句子就会不够完整。我们翻译时,要在不曲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全篇内容进行补充。

三、文化转移

这个阶段是信息重组、表达思想内容的阶段。这一阶段,释意学派认为应该至少包含以下两点:一是要从意义着手,涵盖原文内容和大意;二是通晓明白。对口译人员来讲,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认识标准和调节方法,是口译者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及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译员只有按“符合文化性”的原则才能更好地驾驭语言,使语言真正做到得体和准确。另外,跨文化意识要求口译者不仅能了解双方语言文化内涵,更能充分考虑到交际的需要,主动弥补说话人表达的失误与缺陷,尤其是当译者意识到交际双方出现冲突的症结所在,能在口译中起修复作用,则冲突就会有所缓和,这似乎超越了译员的职责,但能够帮助双方充分了解信任,从而建立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例文:ここまでのところがテキストに収めてあります。

译文:上面所说的这些内容都收入了教材。

解释:日本人说话暧昧,这是由民族文化心理所决定的。因此,日语中虚词较多。我们要正确理解文中的虚词,并将它们准确地表达出来,首先要了解日本的历史和文化,根据整体的文化色彩翻译。

概括说来,释意理论不是把翻译看做一个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将其视一个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过程。用塞莱斯科维奇一句形象的话来说,译员把法文译成英文的过程就好像是一件法国式样的毛衣拆开,把毛线都洗净理好,然后按照英国的式样把它织成一件新的毛衣(塞莱斯科维奇,1979:48)。新织好的衣服当然还是一件毛衣,而不是别的什么衣服,但式样或者说形式可以同原来的那件毛衣大不相同。作为口译人员,我们必须从思维科学、心理语言学等方面高度解释口译,做真正的口译专业人士。

参考文献:

[1]达妮卡·塞莱斯科维奇.口笔译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2]杨自俭.译学新编[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3]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

[4]张维为.英汉同声传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5]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

猜你喜欢

翻译理论原语口译
测试原语:存储器故障最小检测序列的统一特征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解读翻译等值理论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分析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试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