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细节处理提高教学效率

2015-09-10余兰

考试周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史料高三历史

余兰

摘 要: 高三历史复习内容多,压力大,学生和老师容易倦怠和厌烦,通过在主题选择、知识整合等细节上的处理,可以有效缓解高三学生在历史复习中的倦怠感,从而逐步强化高三历史复习效果。

关键词: 高三历史复习 主题选择 史料应用 知识整合常规的高三历史复习一般是采用“专题复习”或者“通史复习”,复习的角度虽不同,但是内容是从必修三本书和选修的部分内容出发,随着对书中知识一遍一遍的复习讲解,学生的厌倦情绪也在慢慢积累,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向老师反映:“很多知识老师上课一讲,总是觉得很熟悉,平时要背书的时候,也觉得这些东西都好熟悉,不想再背了,但是真正考试了,似乎又记不起来了。”这种对于历史知识像是“熟悉的陌生人”的状态,在高三学生中不占少数。这样的状态影响了学生在复习阶段对学习的热情,而老师在复习中一遍一遍地讲熟悉的知识点,总有一种“炒冷饭”的感觉。经过多年思考与总结,我认为高三历史复习中可以加点“调味料”。

一、主题选择:调味料的风味之美

“调味料”怎么加?加的灵感来自历年高考试题。广东文综高考主观题大都从某一主题展开,而选取的主题都很有新意也很贴近生活,例如2010年高考38题社会群体中的“农民工”,2012年高考中39题“词语和概念的变化”主题中提到了“粉丝”,38题中提到了调味品和日用品,同时围绕这些主题考察的知识点横跨了古今中外。网络上各个地方的试题很多,主题也很多,但是什么样的主题是学生感兴趣的?什么样的主题自己的学生愿意做?要选好主题首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这一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主要是指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它一般包含了学习者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分析。针对学生已经历了一轮课本复习,虽然历史知识还是一块一块的,但毕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具备了初步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而文科班一般女同学多,选用的主题可以在关注高三学生心理的同时,多从女同学的兴趣点出发。

二、史料应用:调味料的醇美之味

主题一定要搭配合适的史料,历史学是一门材料科学,史料是历史学科的基石和特色,是落实历史学科三维目标的重要教学载体。通过史料设计问题要做到:第一帮助学生了解史料的历史背景,第二帮助学生了解、分析史料的基本历史信息,第三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学会全面、多维角度地看待历史问题。这就要求在搜索史料的时候,注意选择符合现阶段复习内容和范围的史料,由于已经有了一轮复习的基础,二轮训练选用的史料可以有一些时间、空间上的跨度。

三、知识整合:调味料的复合之味

进入二轮复习,要求对古今中外的知识进行“知识整合”。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有机地掌握不同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知识整合也有利于发现更深层次问题的规律性、趋势性和线索性因素。这就要求所选的材料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展开。这样就从“主题”+“史料”+“知识整合”三个角度出发,在每一个板块的二轮复习结束后,根据学生实际,尝试出一些围绕某一主题考查所学知识的题目。

四、案例分析

1.“美”的标准问题

例如在二轮复习完中国近代史的时候,整理出一道有关“美”的标准的问题:

“美”是自古以来人类不断追求的东西,“美”是什么?不同时代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材料一:唐朝“以胖为美”,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其名字中的“环”字被古人用作肥胖的替代词……称得上“环”的人肚子究竟该多大?《梁书》在描写南梁安陆王萧大春时给出了尺寸,书中记载:体貌环伟,腰带十围。玉环这个名字,通俗地可以理解为“胖妞玉儿”。

材料二:中国近现代美女标准变化:20世纪初“会说洋文的大脚女人”;20世纪40年代“政治之花”;20世纪末“张扬、多变”。

材料三:欧洲人的审美观多被认为偏向于富于刚健的气质并且身材高大,并且具有独立思想,具有能保护年幼的子女甚至男伴的勇气和智慧。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朝“以胖为美”观念的形成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引起近代中国对于“美”的标准有何变化?引起变化发生的因素有哪些?影响20世纪末中国人审美标准变化的原因又有哪些?

(3)材料三体现了欧洲人“美”的标准是什么?形成这些标准的原因有哪些?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美”的认识。

这一道题通过PPT一打出来,学生就乐了,“扮靓”是学生的热门话题,如今它“跑进”了历史题目中。有了好的开始,学生开始期待着老师给他们的“惊喜”。

2.“时尚”的问题

当复习到世界近代经济史时,又给学生一个“时髦”的题目:

从古至今,“时尚”一直流行于世。它存于每个人的生活,它挂在众人的嘴边,我们甚至可以说,时尚,影响着每个人及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材料一:欧洲在17世纪初18世纪末时曾长时间流行“中国热”,在这段时间内欧洲对中国的许多方面均十分追捧,对中国风(Chinoiserie)的狂热追逐曾经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普遍时尚。

材料二:1700年,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太阳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大厅里举行盛大的舞会时曾身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八抬大轿里出场,使得全场顿时发出一片惊叹声……欧洲的中国风尚在18世纪中叶时达到顶峰,直到19世纪以来才消退。

材料三:中国女星国际性出镜越来越频繁,在造型上努力让世界记住自己的东方面孔,同时展现出东方女星对时尚的不同诠释。

21世纪中国的设计师在四大时装周上来来往往,米兰皇宫中做发布的Uma王、巴黎时装周上的Masha马都让人印象深刻,刘芳、张卉山、伦敦时装周上获得设计大奖的王海震等年轻的新面孔,都让“走出去”的中国阵容越来越庞大。

材料四:2008年经济滑坡对时尚界造成了冲击,因为消费者都开始收紧钱包。在节日销售旺季,高低端品牌时装都开展了大幅降价活动。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奢侈品消费呈急速下降趋势。昔日的时装巨头也面临破产、销售下滑、削减支出、退出时装周发布等种种窘境。

2008年时尚界掀起了“回到70年代”的时尚风潮。

(1)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是?后来这股“中国热”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时尚界“走出去”阵容越来越庞大的原因有哪些?“走出去”会产生哪些影响?

(3)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08年时尚界为何会掀起“回到70年代”的时尚风潮?

这道题考查的时间跨度和知识点都要更大更多些,但学生还是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这道题目。“美的标准”和“时尚”这两道题目由于选了文科班女孩子们喜欢的主题,取得了较好的复习效果。

3.“节日”问题

文科班的教学不能只“照顾”女生,还要从高三学生的普遍心理出发,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老师要细心观察学生内心的一些变化,并对此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复习,由于高三备考时间紧,压力大,偶尔放假,学生都很兴奋,而很多学生在自己的高考倒计时上写的是:距离放假还有XX天,受到这样的启发,可以出一道和“节日”有关的题目。

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

材料一:英国的传统节日有:复活节,约在3月21日左右。该节日是庆祝基督(Jesus Christ)的复活;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前的星期五,在英国这一天是公假。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材料三:联合国将国际妇女节定为3月8日。设立国际妇女节的想法是最先产生于20世纪初,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制衣和纺织女工走上街头,接下来的数年里,几乎每年的3月8日都有类似的抗议游行活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1908年,当时有将近15,000名妇女走上纽约街头,并喊出了“面包加玫瑰”的口号。

材料四:中国妇女第一次举行“三八”节纪念活动是在1924年,会议由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何香凝主持。

材料五: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决定从2001年起,将每年的4月26日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设立世界知识产权日旨在于全世界范围内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鼓励知识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

(1)阅读材料一、二,从中英两国的传统节日可以分析出两国的思想文化上有哪些差异?

(2)阅读材料三,影响20世纪初美国妇女举行抗议活动的因素有哪些?

(3)阅读材料四,影响当时我国妇女开展纪念活动的因素有哪些?

(4)阅读材料五,哪些因素促成了“世界知识产权日”的设立?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三道题目都是针对二轮复习时要求中外知识、不同时代知识的整合、比较,采用这种“新瓶装旧酒”方法抓到了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心理方面看,提高了学生对复习课的兴趣,减少了在复习课上的倦怠感,在强化了复习效果的同时调节了枯燥的复习生活,从复习效果看,每个主题都配合了古今中外的史料,既训练了学生解题的能力,又在不断回顾已经复习的知识,做到“温故知新”。当然,每次的主题式训练不可能兼顾所学知识的方方面面,加强背诵也必不可少,因此,还可以设计诸如“时代大猜想”(即在黑板上写出某个时间,让学生当堂回忆这个时期的历史大事)、“八卦名人”(即任意举出历史上的人物,让学生当堂回忆与这位人物及与这位人物同一时期的历史大事)、“历史大接龙”(即任意写出一件历史事件,要求学生讲与之有逻辑联系的其他历史事件写出来)等背诵默写方法。总的来说,高三复习的强度很大,学生、老师的压力都很大,只有不停地思考、尝试,细心观察,才能将枯燥的高三复习课调出属于“自己的味道”。

参考文献:

[1]何成刚.国外历史教学案例译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何炳松.历史教学法.长沙:岳麓书社2013.

[3]夏辉辉.历史教学课例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李海涛.文史之辩—历史教学中的文史结合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

[5]马卫东.历史教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美]墨菲.历史教学之巧.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7]何成刚,夏辉辉,张汉林,彭禹,等.历史教学设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史料高三历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高三·共鸣篇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我把高三写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