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新理解宝黛的爱情悲剧

2015-09-10林伟贤

考试周刊 2015年70期
关键词:爱情悲剧贾宝玉林黛玉

林伟贤

摘    要: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是一场悲剧,毋庸置疑。只是前人对宝黛悲剧的理解往往局限于两个有情人未能终成眷属,假使宝黛的“木石前盟”最终战胜“金玉良缘”,两个有情人走到了一起,他们是否真的能找到属于他们的幸福?在封建婚姻道德观念和封建礼教的压迫下,他们真的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在薛宝钗和林黛玉的选择中,哪一个更能适应当时社会?再者,根据现代生物遗传学原理,宝黛的后代能否得到质量保证?所有这些问题的澄清与再思考有助于我们在新的时代和背景下重新理解宝黛的爱情悲剧。

关键词: 林黛玉    贾宝玉    爱情悲剧    《红楼梦》

著名红学家李希凡说:“悲剧产生于贾府究竟选谁作宝玉的妻子和宝玉在黛玉、宝钗之间究竟选谁的不一致。”[1]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宝黛的不幸结局而扼腕叹息,紧接着就把罪恶归结于贾家长辈的乱点鸳鸯谱、宝钗的别有用心和薛姨妈的暗中干涉。本文列举几个问题,就宝黛的爱情悲剧做重新理解。

一、宝黛终成眷属,能否获得真正的幸福?没有社会基础的婚姻是否可靠?

首先,从性灵角度来说,我非常喜欢林黛玉,她的爱情是一种为之可以生、为之可以死的情。她的人性是感情的、欲望的、任性的、自我的、自然的、充分的[2]。《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黛玉见到秋雨淅淅,兼之雨滴竹梢,更沉凄凉,便赋《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她多愁善感,可以为秋雨痛哭流涕。而且她可以为一件小事而耿耿于怀,如《红楼梦》[4]第二十六回里“一次黛玉雨中造访怡红院未果,对柳伤悲”。所有这些说明黛玉的个性是自我的。随着《红楼梦》情节的发展,它逐渐走向叛逆。用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形容“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美丽而不实用。

再来看宝玉,他的性格是多情的。在第三十[4]“撕扇子公子追欢笑,拾麒麟侍儿论阴阳”一回中,宝玉为了晴雯能够欢笑,竟然和晴雯一起撕扇子,正如他对晴雯所说的“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怕袭人离自己而去,对袭人承诺“三条原则……”诸如此类无非说明他的多情,而这也是古往今来男性贵族缺乏的。其次,他的个性也有软弱的一面,在金钏儿被逐贾府之时,如果他能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也许金钏儿就不会跳井而死。如果在晴雯被逐出园之时,他敢于挺身而出,在王夫人面前说句“不”,或许晴雯就不会在外直脖而死。这些悲惨的故事情节伴随着两个字“软弱”。最后,宝玉任性,言不其实。他可以不顾家人的反对放弃“仕途经济”,这种任性伴随着贾母的纵容益显峥嵘。他的言不其实最突出表现为对黛玉和袭人发着同样的誓言:“你死了,我当和尚。”给人以纨绔子弟举止轻浮、言语花哨的感觉。

接着分析封建婚姻道德观念和礼教制度。封建婚姻道德观念要求女子遵循“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以后相夫教子。封建礼教制度要求男子最好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一务以科举制仕为重”,成为朝廷的忠臣、家庭的孝子。让我们把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结合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底下看他们的结合是否幸福,黛玉孤高敏感的个性是她的眼泪和忧愁的根源,她的不幸来源于她对封建观念和礼教制度的种种不适。然而最重要的是她不以一种积极妥协的态度面对这样腐朽的社会,她选择逃避,选择哭泣,甚至选择反抗。逃避和哭泣只能加重自身不幸,只有宝玉和身边几个丫鬟才能理解她,反抗只会导致更大牺牲,《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可是有谁来抚平她心中的忧伤呢?我想只有宝玉一个人,尽管宝玉多情,可是他又是那么软弱和任性。连他自己也无法明哲保身,哪里能帮黛玉反抗代表封建正统力量的贾家族长的压迫?因此,黛玉和宝玉婚姻幸福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黛玉逐渐适应当时婚姻道德观念,泯灭和压抑自己的个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当时社会里的一个人,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人是不存在的,作为个体的人和社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黛玉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黛玉的死是在黛玉眼泪枯竭的那一天,“木石联盟”成立的条件是“木”必须炼化成“金”。宝玉也是对封建礼教制度反抗最强烈的一个,薛宝钗因多次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致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账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并以此日益远离薛宝钗,心中好像多了一重膜。对贾政的殷殷期望他无动于衷,他从小就宣布“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引得贾政骂他是“淫魔色鬼”、“酒色之徒”,面对贾政的每次提问和督促,他都草草应付,而对“高峨博冠”的达官贵们,他又是不屑一顾的。试想,这样的人家子弟如何能担当起家庭的重担与寄托?而黛玉又能给他多少帮助?她未曾劝过宝玉“科举制仕”,而这也是宝玉敬重她的重要原因,让这样极富个性的青年男女结合在一起,在封建婚姻道德观念和封建礼教制度下,他们的出路只有一条:走向更不幸的悲剧。我想,贾家族长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才阻止他们结合在一块,也就是说他们的选择未必是错误的,他们做的只是按当时社会情况能做的最合理、最理智的选择。从这一点来说,宝黛的分离不是爱情悲剧。

二、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后代能否得到保证?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和贾宝玉的父亲是兄妹关系,他们的血缘关系相当紧密。根据现代生物学遗传学原理,三代以内的近亲结婚,生出来的后代质量通常得不到保证。要么身体虚弱,要么某部位有残缺,不是跟别人长得不同,就是少年夭折。无形中会给原本不幸的结合带来更大痛苦与忧伤,再加上向悲剧迷信的威吓,宝黛的婚姻肯定会走向悲剧的深渊。《红楼梦》中许多家庭都有这样的例子,很多夫妇的后代不到一年就与世长辞了,给家庭带来深重的苦难,兼之宝黛之间的性格缺陷,等待他们的是命运的嘲弄与侮辱,与其婚姻走向必然悲剧与不幸,不如早离好,从这一点来看,宝黛的未能结合也不是爱情悲剧。

三、薛宝钗和林黛玉的选择中,哪个更能适应当时的社会?

宝钗和黛玉两个人在内心里都是深爱着宝玉的。然而宝钗的爱是深沉的,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她尽量把自己对宝玉的爱控制在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她达到的境界是一般人达不到的,这样的矛盾是人性的基本矛盾,是封建社会贤妻良媳的重要标准。黛玉敢爱敢恨,性情专一,敢于表露自己的悲欢情愁,她孤高气傲、多愁善感的个性在《红楼梦》中表露得相当极致。难怪宝玉日益觉得他和宝钗之间隔了一层膜,而黛玉则能倾心相对。对他来说,黛玉是他的最佳选择,可是在封建社会背景下,他没有自己择偶的权利,一切皆由父母做主,因此宝玉的愿望最后落空,黛玉只能望月兴叹、对风悲泣,“美中不足方相信,到底意难平!”很多人都抱着同情的眼光看待他们的爱情悲剧,只要大家冷静下来想一想,或许贾家父母的选择未必是错误的。正如王蒙所说的:“在文学评论上大家可以歌颂林黛玉,但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如果你的女儿是林黛玉的性格,她非倒霉不可;如果是薛宝钗的性格,她可以有光明的前途”[2]。一个人只有适应当时社会,成为当时社会稳定和群体性的因素,才有可能过得美满幸福。叛逆或者对抗只能导致更多悲剧,尽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精神的胜利,但会给我们留下源源不断的哀叹与怜惜。因此,与其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是一场悲剧,不如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性格与当时社会发生冲突导致的爱情悲剧。相反,我们来看薛宝钗,她容貌优雅、品格端方、天资聪慧、博学宏览。如《红楼梦》第十七回[4]“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她把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蜡”。在大观园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而且最重要的是她还有一些美好的性格,处事周到,办事公正,善于帮助和体贴别人。如《红楼梦》中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也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二更天”,“一来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等,所有这一切可以说明薛宝钗更能得到别人的青睐与赞叹,而这些正是宝二奶奶必须具备的素养。有的人说薛宝钗被封建社会毒害[3],她的思想含有许多腐朽的因素,说她性格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诚然,薛宝钗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她曾多次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所有这一切无非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然而大家只要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薛宝钗只是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迎接和融入社会,说明她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体验生活。她积极融入社会免不了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和牵制。如现代社会,一个整天封闭在自己房间里,总是抱怨社会和命运的不公与不幸,以眼泪和忧愁回避当今社会的高失业率和残酷的竞争机制。跟一个积极面对社会,在社会生活中敢于挑战并提高自己,逐渐使自己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人的人,哪一个人会过得更加幸福?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后者。好比中国80年代初做出的改革开放决策,唯有适应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WTO),同各国积极进行贸易往来,中国的发展才有出路。闭关自守只会让中国更落后,事实也证明如此。确实,封建社会里有太多不合理的婚姻道德观念和礼教制度,不过那只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谁也无法改变。在当时社会里,只有尊重并认可它才有可能获得幸福。反抗与逃避,如刘兰芝的下场只能赢得时人的几滴眼泪和几声哀叹。“适者生存”,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这一生物学普遍原则在封建社会里同样适用。因此,相对于林黛玉的叛逆与孤高敏感的个性,薛宝钗的忠诚与顺应环境的性格则很可能给她带来更多幸福。

总之,假使“木石联盟”成立,他们仍然逃脱不了封建婚姻制度和婚姻道德观念的压迫,走向更悲惨的结局。从这方面来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相爱从头到尾就注定是一场悲剧,只要他们的个性与社会冲突仍然存在,不幸就会伴随他们两个。况且根据现代生物遗传学原理,他们后代质量得不到保证。相反,宝玉和宝钗的结合,在宝钗的劝说和悉心照顾下,宝玉可能重新振作起来,担负重振荣国府的重任,走上幸福美满的道路。不结婚是爱情悲剧,结婚更是爱情悲剧,让我们哀叹两个人命运的坎坷与不行,重新理解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让我们重新理解两个人与当时社会冲突的深刻性,更显其悲,更叹其哀。鲁迅说:“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破给别人看。”两个人的品格才貌都是如此优秀,但是他们的结局却注定是不幸的,他们既是时代的“新人”,又是时代的牺牲品。

参考文献:

[1]李希凡.《红楼梦》的前言.岳麓书社,1999.

[2]王蒙.《红楼梦》的研究方法——中国化的一门[J].红楼梦学刊第2辑,1996.7.

[3]杨罗生.困扰宝钗形象分析的几个问题.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66-67.

[4]曹雪芹,高鹗.红楼梦.长沙:岳麓书社(重印).

猜你喜欢

爱情悲剧贾宝玉林黛玉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试论贾宝玉待花袭人“与别个不同”的原因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及叙事艺术
关于伦理之理的理性思考
简析《花月痕》中韦痴珠和刘秋痕的爱情悲剧
西门庆与贾宝玉女性观的比较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