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内涵,掌握阅读方法
2015-09-10李宝美
李宝美
摘 要: 文章剖析了阅读活动策略,阐述了教师多角度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内涵,掌握阅读文本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 以读促悟 阅读对话 个性见解 阅读思维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提倡阅读多角度和创意性,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涵,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产生个性化的阅读见解,感悟文本的中心内容,掌握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发展学生的良好阅读个性,掌握阅读文本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综合素养。
一、重视朗读策略,实现以读促悟
朗读是阅读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之一,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本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途径。教师要重视朗读活动策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自主学习、思考,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提高朗读技巧,实现解读文本的内涵,体验文本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例如教学《长城》时,新课伊始,我以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迫切的阅读欲望后,开始范读课文,并配以悠扬的乐曲,让学生在乐曲与教师的范读声中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脑海浮现长城那种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景象,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接着,我在屏幕上展示思考题目:①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②长城有什么特点?③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长城的特点?学生带着这些思考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朗读之后在小组里相互交流,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对思考题加以品悟,在互动对话中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师生在交流中解决。我利用文中的插图,要求学生找出描述文中插图的片段,大声朗读后,用自己的话对插图进行复述。这样学生在朗读课文片段和复述插图的过程中,做到图文结合,了解长城的特点和构造,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促使学生个性阅读见解的形成。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融入文本的朗读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最后,我指导学生举行朗读比赛,看看哪个学生能在朗读中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在朗读过程中,我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使学生通过朗读活动,有效地品悟文本内涵,阅读情感与文本情感相互共鸣,有效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实现以读促悟。
二、参与阅读对话,生成个性见解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在外因和内因的相互作用下自我建构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对话活动,紧扣文本的重点词句反复地揣摩、品悟,感受文本作者蕴含文本之中的思想内涵,产生个性化阅读见解,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促使学生获得共同发展。
例如教学《自然之道》时,我让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后,提出:“刚才大家带着自己的心跟作者一起上岛,看看一路走来,看到了怎样的一幕?”生1:“文中的‘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这一幕,令人感到十分惊心动魄。”生2:“‘欲出又止’‘踌躇不前’是一对近义词,它们的意思就是迟疑不决,不敢前进。”生3:“我从这两个词语中想到了幼龟有一定的防范能力。”生4:“当时幼龟的情形十分危险,文中‘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这句话可以看出。”教师继续提出:“看到了眼前发生的这一幕,‘我们’和向导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来?”生5:“从文中的‘紧张地’‘焦急地’‘不能见死不救’这些词句,看出‘我们’当时紧张的态度;从‘若无其事地’‘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冷淡’‘极不情愿地’这些词句,看出向导的态度。”生6:“‘若无其事’是什么意思?‘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说明了什么?”生7:“‘若无其事’就是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说明了向导的态度十分冷淡。”生8:“‘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句话,感受到向导说话是平淡的语气,他认为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太平绿龟防护天敌、自我保护的手段。”生9:“这句话说明了向导点明课文的主题,也就是自然之道。”在积极参与阅读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深入文本内涵,紧扣重点词句研读,体验与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形成独具特色个性化的阅读见解,有效掌握阅读方法。
三、紧扣文本空白,发展阅读思维
教师紧扣文本中的一些空白处,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演绎,或练说填补、或练笔填补,激发学生再次深入文本解读、体验,强化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发挥想象能力,发展学生阅读思维,培养个性阅读能力。
例如教学《检阅》时,我们一起品读了第6自然段,生1:“这个自然段细致地描写了儿童队员的心理斗争,这些儿童队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生2:“他们的想法对不对呢?他们在最后为什么改变了注意?”我紧扣这一空白处:“假如你是这些儿童队员中的一员,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生3:“我非常矛盾,应该怎样安排博莱克呢?如果让他参加,肯定会影响整个儿童队形象。”生4:“我会让博莱克参加的,因为他也是一名队员,我不会因为他的腿不方便,拒绝让他加入儿童队伍的。”我接着提出:“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生1:“我的学习成绩较差,很想勤奋学习,但一些学习较好的同学对我的请教爱理不理的,让我很自卑!”生2:“我在体育方面的技能较差,有一次,我们班里要推选一部分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我踊跃报名,班里有几个同学当面取笑我,让我很没面子,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从此,对于集体的事情我再也不敢积极参加了。”我引导学生反思:“文中博莱克跟刚才几个同学讲的事例一样,他是不是更应该得到大家鼓励和信任呢?”此时,学生感悟了博莱克是儿童队伍里一名令人骄傲的队员,不应该排斥他,应该把他排在队伍的第一排。教师应立足文本内涵,巧用文本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在角色演绎中进行体验、感悟,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高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使学生娴熟运用阅读方法解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