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司马迁对陈胜的敬意

2015-09-10王美娜

考试周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陈胜司马迁史记

王美娜

摘 要: 《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作品,该书出自于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之手。它像一部电影,真实地刻画了无数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成为后代小说戏剧乃至现代影视作品取材的对象。其中,陈胜这个人物的刻画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感情,通读《陈涉世家》,发现司马迁对陈胜的这种强烈感情可以概括为“敬意”之情。这种敬意之情的表现及造成作者拥有这种特殊感情的原因是本文探索的重点。

关键词: 《史记》 司马迁 陈胜 敬意 李陵之祸

一、司马迁对陈胜身怀敬意的表现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史记》分为本纪、表、世家、书、列传五个部分,其中有十二篇本纪,十篇表,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以及七十篇列传,前后共一百三十篇。其中,“世家”是记载诸侯王国的,《史记》中描写的世家里基本是诸侯开国有功被封一职,而且他们的后代可以沿袭祖辈的爵位及待遇,因此与他们有关的传记就叫做世家。《陈涉世家》讲述的是以陈胜、吴广为首的秦末农民起义,从起义胜利、蓬勃发展到最后失败的过程,作者将陈胜这一章放在略低于本纪的世家中,足可见司马迁对陈胜身怀敬意。

这种敬意之情在《陈涉世家》中得到多次体现,司马迁在塑造陈胜这个人物形象时,延续了一贯精简的作风,但通过语言描写,一个勇敢、有抱负的陈胜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①作者在写道陈胜、吴广在杀掉将尉准备起义时,发出豪迈的宣言:“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②通读全文,可以发现作者对陈胜音容笑貌的描写不多,但就是在这简短却荡气回肠的言语中,一个果敢的英雄人物豁然呈现在读者面前,由此透漏出作者对陈涉的敬意之情。另外,文章结尾提到高祖开国后,为陈涉设三十户人家为其守坟的细节,也是敬意之情的体现。

二、司马迁对陈涉身怀敬意之情的原因

以上足以说明司马迁个人对陈涉是身怀敬意之情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对一个农民起义领袖有如此强烈的感情呢?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首先,这与司马迁个人的遭遇有密切关系。作者个人的遭遇对《史记》的创作影响颇大,直接影响作者对人物归传的把握,《陈涉世家》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将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放在世家传记中,是匪夷所思的事。但是仔细通读文章及结合作者个人经历,就会豁然开朗。《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作者的自传,司马迁讲述了自己年轻时游历各地、父亲临终时的嘱托及影响自己一生的大事——李陵之祸,公元前99年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第五个年头。就在这一年,发生了著名的“李陵事件”,司马迁为李陵“兵败而作辩护”③,随后被打入大牢,武帝听闻李陵带兵攻汉,一怒之下杀了李陵的家人,并因此牵扯到司马迁,处司马迁死刑,但死刑并不是无药可救的,根据当时律令,可以通过向朝廷捐五十万钱或者接收宫刑赎命,司马迁官小家贫,拿不出那么一大笔钱,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也为了个人理想、抱负,司马迁选择宫刑,忍辱负重地继续《史记》的写作。李陵事件对司马迁影响很大,影响作者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作者十分敬重那些勇敢、有抱负的历史人物,同时鄙视那些自甘平庸、无所作为的人。《史记》中很多篇幅是描写市井人物的,歌颂他们的仁义、勇敢,在司马迁看来,市井人物人情味足,没有朝野上的尔虞我诈。《刺客列传》中讲述了刺客豫让多次刺杀赵襄子的故事。豫让是智伯的家臣,赵、韩、魏共灭智氏,豫让想为智伯报仇,但多次刺杀赵襄子都没有成功。被捕后,“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④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与陈胜起义时那种:“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固可乎”⑤,同样让人敬佩。

司马迁对陈胜的敬意之情,与他本人重视下层人民有一定关系。这种对下层人民的特殊感情,在《史记》很多文章中得到体现。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评价:“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辍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⑥在《项羽本纪》中,描写巨鹿之战时写道:“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兵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乃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⑦司马迁对下层人民的这种特殊感情还与他个人经历有关。在李陵之祸中,他深切地感受到世态炎凉,在其身陷牢狱之灾时,大臣们纷纷避嫌,司马迁家贫,无奈之下选择宫刑。由此他更欣赏下层人士那种勇敢、仁义、有抱负的精神。以上这些人与陈胜一样都是司马迁欣赏的历史人物。

司马迁对陈胜的敬意之情与他本人进步的历史观密切相关,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作者将陈涉与历史上著名人物——孔子、武王等相提并论,正是进步历史观的体现。纵观起义,由轰轰烈烈地蓬勃发展到最后失败,字里行间,作者仿佛置身其中。在陈胜被车夫杀害的时候,作者表现出了无限惋惜之情,并为这次不成熟的农民起义做出了失败的总结。

《陈涉世家》最后提到:“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⑧司马迁之所以做这样的细节安排,目的是再次提醒读者:陈胜的历史贡献功不可没。

注释: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28-230.

②同①.

③何清谷.司马迁与史记论文集(第一辑).关于“司马迁与李陵事件”专题讨论综述[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253-262.

④[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83-285.

⑤同①.

⑤同④.

⑦[汉]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5-39.

⑧同①.

参考文献:

[1][2][5][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28-230.

[3]何清谷.司马迁与史记论文集(第一辑).关于“司马迁与李陵事件”专题讨论综述[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253-262.

[4][6][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83-285.

[7][汉]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5-39.

猜你喜欢

陈胜司马迁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Transient air-water flow patterns in the vent tube in hydropower tailrace system simulated by 1-D-3-D coupling method *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Influence of flow field on stability of throttled surge tanks with standpipe*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