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游戏,优化管理

2015-09-10张颖婷

考试周刊 2015年81期
关键词:常规班级游戏

张颖婷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我们在幼儿的常规教育中可以利用一些方法,使幼儿快速掌握生活常规,在减少教师的工作量的同时,保证幼儿安全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幸福游戏——寓管理于游戏之中

1.多形式介入: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教师要把握好介入的时机,必须先了解幼儿,观察幼儿的行为、倾听幼儿的愿望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游戏活动指导时要善于把握指导的时机,善用、巧用语言,以培养幼儿在活动中的创造力。当幼儿新接触一些事物时,教师可以以“游戏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向幼儿传授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还要注意适时地启发引导幼儿,以强带弱、以小带大,让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方法,在不断学习与探索中逐渐丰富幼儿的学习技能。

2.多渠道管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1)有理可依,制订计划。

实践活动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期儿童游戏》等书籍作为主要理论依据,制订适宜本班的游戏活动计划,合理安排游戏活动。

(2)注重反思,案例学习。

教师要善于反思学习,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和影响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园本交流研讨活动,从网络、经验交流中获得发展,从而更科学、更有意义地促进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发展。

3.多元化投放: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1)纵向层次性——适应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各领域的游戏活动在量的分配上不是均衡的,游戏设置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如低年龄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占优势,注意的持续性差,一旦离开操作,他们的注意和思维就会发生转移。因此,只有为他们提供一些生动形象、操作性强的活动材料,才能深深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幼儿主动地投入操作活动。

(2)横向层次性——适应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需要。教师要根据幼儿发展的不同需求,引导幼儿开展活动,因材施教,即在提供材料时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提供相应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适合的、感兴趣的活动材料,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如绘画区投放各种不同的材料,能力强的选择宣纸作画,能力弱的选择彩纸作画,能力较强的选择用彩笔直接作画,能力较弱的用铅笔作画,便于修改。

4.多结构操作: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1)对材料进行添加,使材料得到多样性的搭配。如在语言区加上几张新颖的图片,引导幼儿根据图片编故事,甚至可以举行一场故事大赛,进行故事讲演活动等,有利于幼儿继续学习。

(2)对材料进行组合,将不同的游戏合并到一起,以达到活动的延伸。如在科学区有过的彩色染料可以拿到美工区,美工区做好的物品可以拿到娃娃家和表演区等。

(3)对成品进行布置,重复利用。当幼儿完成区域活动后,会留下很多的作品,可以将这些作品重新整理、分配,用来进行环境创造。如在美工区做的布娃娃,可以拿到娃娃家重新利用。

(4)以材料为媒介。通过提供材料的投放与变更方法支持和帮助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用平行游戏或其他的游戏方法进行适当的提醒,改变幼儿对已有材料固有的认识,拓宽幼儿的视野,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二、优化管理——寓游戏于管理之中

1.游戏角色激励法

游戏角色激励法是根据孩子“爱模仿”的年龄特点,强化一些孩子正确的行为,以此激励其他孩子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榜样,是最好的实现幼儿自我管理的策略。如班内设置“小小监督员”,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成规。

2.游戏音乐提示法

用音乐的教育情境建立规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暗示方法。如区域活动结束时,先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暗示幼儿整理材料,当换到欢快的音乐时,暗示幼儿材料就要整理结束。由于音乐的渲染力很强,可以避免教师过多的言语指挥,使得幼儿较快地稳定情绪,更好地进入集体活动或学习活动中。

3.游戏环境熏陶法

杜威曾说:“这个人所处的整个情境决定对个人行为的控制。”游戏环境熏陶法是指将游戏常规要求以图画、照片、图示等形式展现在孩子面前,用来提示孩子遵守常规的一种方法。如在图书角张贴孩子安静看书的照片,在洗手的地方将幼儿正确的洗手过程拍下并将照片贴出,使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下自然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这样的心理情境暗示,帮助幼儿建立活动规则,使幼儿在班级活动中有序、自如,形成温馨、和谐、自主的班级氛围。

4.游戏语言引导法

教师可以运用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语言,引导幼儿理解并遵守班内常规。如为了让孩子有序地归放玩具和解决只丢不拣的问题,我自编了“玩具回家”的故事,让幼儿了解每一种积木都有自己的家,它们不喜欢住在别人家里,爸爸妈妈找不到宝宝会着急。

5.游戏儿歌巩固法

将常规教育内容寓于朗朗上口的儿歌中,通过反复朗诵,达到巩固的效果。如在幼儿进餐的时候,说“小椅子,拉拉近,小小手,护饭碗,小调羹,舀一勺,低下头,张开嘴,大老虎,啊呜啊呜来吃饭”,有了朗朗上口的儿歌和生动有趣的韵律,不用刻板地说教,这些常规便深深地印在每一位孩子的脑海里,并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

6.游戏问题讨论法

教师与幼儿针对班级常规中存在的问题,共同进行分析、讨论,从而改进常规,这一方法更适合中大班幼儿。如玩大型玩具时的推推挤挤、玩区角游戏时的争抢等,针对一系列游戏时产生的问题,和幼儿一起分析其中存在的危险与后果,共同制定玩的方法、规则,逐步形成良好的班级常规。

良好班级常规的建立是一种日积月累的工作,我们既不能操之过急,又不能时紧时懈。只有充分了解本班孩子的特点,运用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遵循平等性、一致性、适宜性、示范性的原则,才能探求最适合的做法。相信只要有心,就一定能让常规这个法宝运转自如,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各项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09.

猜你喜欢

常规班级游戏
班级“四小怪”
常规之外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不称心的新班级
别受限于常规
爆笑游戏
常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