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十三五”前瞻
2015-09-10胡鞍钢
胡鞍钢
【摘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中央相关文件的精神,本文梳理提出文化建设“十三五”的基本思路,首先对“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做第三方简要评估;其次分析“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再次对“十三五”规划文化建设方针、目标及指标提出建议;第四提出 “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重点任务;最后对到2030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长远展望。
【关键词】文化强国 文化建设 “十三五” 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 D602 【文献标识码】A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长远目标和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①也成为设计“十三五”文化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总道路”的具体道路之一,文化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加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和任务,成为设计“十三五”文化建设规划的“总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深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规范有效的长效机制对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全面释放与持续迸发具有重要作用,成为“十三五”文化建设的改革纲领。
本文根据以上基础提出文化建设“十三五”的基本思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做第三方简要评估;第二部分分析“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第三部分建议“十三五”规划文化建设方针、目标及指标;第四部分提出“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重点任务;第五部分对到2030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长远展望。
“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评估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期。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是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但是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难以实现。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或达到2.1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3.69%②,特色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③涌现出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超百亿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加快培育文化要素市场。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快速,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着力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尤其重点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全年全国文化事业费530.49亿元;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38.99元,比2010年人均24.11元增加14.88元,增长61.7%,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42%,农村覆盖率达到97.86%,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达到2.24亿户,为世界最大规模,占家庭总户数比重超过了50%,数字电视超过1.69亿户,数字电视用户占有线电视用户比重已达75.45%,有线高清电视用户超过3000万户。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和共同思想基础,主流思想健康壮大。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四是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达到4295处。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5项,位居世界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推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入选项目总数达到38个。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2658家。
五是文化生产创作空前繁荣,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国家设立专项资金,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创作生产了一批代表国家水准、体现民族特色的优秀出版、影视、舞台艺术和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国有文化企业和优秀文化产品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逆差逐步减少。
六是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关键性进展,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改革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这重点表现在:
第一,文化战略定位的机遇。十八大报告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进一步强化了文化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支点。党中央对文化发展、文化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文化发展迎来重要的机遇期。
第二,文化体制改革红利释放的机遇。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已经卓有成效,释放巨大的文化创造活力,文化生产力空前提高,全民积极参与文化创作与文化生产。全民文化创造活力空前迸发,体制机制改革为文化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期。
第三,中华文明复兴的机遇。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文化大国,丰富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获得巨大复苏,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巨大源泉和重要资源,为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创造出全球独一无二的重要机遇。
另一方面,我国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还不高,文化建设的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破除。面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的新形势,我国文化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不能很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的任务更加紧迫。
第一,网络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挑战。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明显、斗争尖锐复杂的新形势,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抵御国际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紧迫。
第二,文化产业发展困难的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结构深刻调整的新形势,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面对现代信息科技和传播手段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加快建立文化创新体系、推进文化创新的任务更加紧迫。其一是文化企业融资困难;其二是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虽然在总体上形成了差异化定位,但实际上存在名目繁多、定位雷同等问题;其三是文化产业项目开发缺乏市场分析与科学论证,盲目上马,并且项目建设类型单一。其四是农村文化消费以及中小城市文化消费难以启动。
第三,文化发展过度市场化、庸俗化的挑战。习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要处理好主流与一般的关系。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文化建设出现过度市场化的不良态势,这是忽略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只关注其商品属性带来的不良结果。
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牢牢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加快文化改革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十三五”规划文化建设方针、目标及指标
在新时期,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④
“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主题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线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全民文明素质更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加增强,中华文化更加走向世界。
按照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⑤
实现总目标和总任务需要坚持以下指导方针: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第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处理好主流与一般的关系。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既要利用市场活化各种文化要素,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文化创造活力,但同时“不能做市场的奴隶”,防止文化产品过度市场化,妥善处理文化产品的“两种属性”与“两种效益”。⑥
实现“十三五”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是: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构建取得显著进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建设工程,社会核心价值观认同度显著提高。第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以上,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吸纳的从业人数约占全国从业人数的6%以上,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产业。第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进一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及均等化。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占农村家庭总户数比重提高至50%以上。⑦全国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达到1册左右。公共电子阅览室广泛覆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量进一步提高,并提供全媒体服务。第四,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水平显著提高。积极推动我国文化产品走出去,在国际、多边、双边等场合举办国家级重大涉外文化活动,邀请国际文化名人与青少年文化使者来华访问,加大对外文化援助的力度。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形成合理布局。
“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首先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统筹兼顾区域和城乡文化发展,统筹兼顾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其次是统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最后需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使得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发挥经济支柱性作用,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第一,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创意进入到各行各业,进入到整个社会层面,形成创意经济、创意社会、全民创意。第二,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力争实现文化富民、文化惠民。第三,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新兴文化业态。第四,扩大文化消费。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显著提升,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明显增强,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需要统筹兼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首先,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其次,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第三,完善文化生产经营机制。第四,创新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环境。最后,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构建文化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力促进文化科学发展。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第一,坚持正确创作方向,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第二,建立健全文化创新机制,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第三,推进文化创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系不断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内容创新和传播能力大大增强,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提高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注重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优秀民族文化进一步弘扬,国内凝聚力与国际感召力进一步加强,有效实现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创新。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主要文化产品进出口严重逆差的局面明显改善。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继续实施国家文化名家工程。⑧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文化人才培训机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从现在起到2030年,是中国文化迎来百花齐放文化复兴的重要阶段。新的文化形态出现,亦古亦新,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中国文化带来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所未有的大繁荣,中华文明的复兴展示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2030年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将更加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将更加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民族文化形成巨大凝聚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全面提高;现代文化市场更加成熟,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开放格局更加全面;文化产品极大丰富,精品力作更加涌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满足,具有普遍的高度的文化自信;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重大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范围更大,在全球多元化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对世界产生更加深远的文化影响力,对人类文化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本研究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自选课题《“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及2030远景展望研究》系列报告之五,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刘韬、鄢一龙对此文亦有贡献)
注释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4)》,2014年1月12日。
2009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到2015年特色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能吸纳约4000万人就业创业。笔者估计约占全国从业人数的5%左右。
参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参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李长春同志在谈到正确处理文化建设十个关系时指出,要正确处理“两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两种属性指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
2012年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占农村家庭总户数比重仅有33.49%。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3》,第804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实施文化名家工程。为更好地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着眼于培养造就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杰出人才,每年重点扶持、资助一批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文物保护名家承担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要演出,开展创作研究、展演交流、出版专著等活动。到2020年,由国家资助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文化名家达到2000名。
责 编/杨昀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