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要为质疑而质疑

2015-09-10李建伟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9期
关键词:大路小路散步

李建伟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答疑被作为一节好课必须有的重要环节,这对训练学生异向思维能力大有益处。学生的质疑我们当然不能要求太高,求全责备,但教师的质疑必须是有效的质疑,防止为质疑而质疑,使质疑这一环节流于形式,甚至影响学习目标的实现。

《散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里的一篇精短散文,全文只有587个字,作者莫怀戚。文章的大致意思是散步过程中产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后来“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可母亲又改变了主意,顺从了我的儿子走小路,到了难走的地方,“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慢慢地,稳稳地走。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表现了一家人小敬老,老爱小的和谐亲情。

有一年的暑期,教师培训期间观看《散步》的录像课,忘记了是哪位名师讲的了。“听文入境”,“读文生情”,“品文入理”,“我手写我心”,可以说整堂课设计精当,行云流水。在“听文入境”环节教师布置给学生的问题是:从文中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家庭?发表意见时有说“团结的家庭”的,有说“幸福的家庭”的,有说“和美的家庭”的,最后定位在“和谐的家庭”上,可以说“和谐的家庭”这个定位还是很精准的。可是在“品文入理”环节中,教师却抛给学生这样两个问题: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认为谁做得最好?2.课文写到的几个人物,谁的权力最大?本人以为,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很不成功,大有为质疑而质疑的嫌疑。不是吗?你前面都把散步的这个家庭定位到和谐的家庭上了,“和谐的家庭”需要所有家庭成员的努力,所有成员都做得好,才能赢得和谐的局面,你讨论谁做得最好是不是方向偏了?“和谐”靠全体,或靠绝大多数,不是靠少数人,不应突出“最好”。散步的这个家庭,正是因为妻子听“我”的,“我”首先想着母亲,母亲又顺从“我”的儿子,儿子又“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一句话,这个家庭的几口人都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换位思考,可以说,家庭里的几口人做得都很好,因此,才很顺利地消除了分歧,其乐融融。还有,和谐不和谐与权力有什么关系,你讨论谁的权力最大有什么意义?愚以为,这两个问题都不如紧承“和谐”的定位设计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赢得“和谐”的局面——让学生紧紧抓住文章的第六七自然段去探究。

后来,在教育局参加“把握教育真谛,倾听思想声音”《河北教育》读刊论坛活动,一教师谈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时,又提到了学习《散步》的话题。说学生尽情朗读课文后,她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有没有一个两全的办法,来解决“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的分歧?说是学生经过讨论后,有一学习小组给出一个两全的办法——去时走大路,回来时走小路。如前所述,《散步》这篇文章正是要通过在没有两全办法的情况下,“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母亲最后又顺从了“我”的儿子的行为来表现一家人小敬老,老爱小的和谐亲情。文章都明确说了“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你以为作者真的想不到连学生都能想到的半程走大路半程走小路的解决分歧的办法吗?作者这样写就有这样写的意图,目的就是深化作品的主题。只有在没有两全办法的情况下,“我”的行为,母亲的行为,才显得可贵,亲情的主题才能够充分地显现,你再让学生去寻求两全的办法有什么意义?要明白,《散步》这篇文章的主旨不是在寻求解决分歧的办法,而是围绕解决分歧来表现亲情,如果有了两全的办法,亲情的主题会大打折扣。

我以为,一部作品也好,一篇文章也好,作者所利用的所有材料,所使用的一切手法,都是为表现作品主旨服务的,那么,我们在研习作品时,所作的一切包括质疑都应服从准确理解作品这个大局。千万不能做那些毫无益处,甚至有害的探讨。比如,学习《愚公移山》,探究愚公是挖山好,还是搬家好;学习《项链》,探究玛蒂尔德为了赔偿丢失的项链为什么不去走出卖色相的脱贫捷径;诸如此类,都是未完全明白质疑的目的,也不清楚质疑的方向,只是为质疑而质疑,十分不可取。

(作者单位:承德县三十家子初中)

猜你喜欢

大路小路散步
顽皮的小路
永远走大路
小赛去散步
小豆豆去散步
大路之歌(节选)
堆雪人
跟踪导练(五)2
不知如何开口
会唱歌的小路
最美妙的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