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陌生走向熟稔
2015-09-10丁小琴
丁小琴
天气变化有征兆,火车行走有路线,人们总是在预先得知的征兆与路线中寻求安全感,找到最好的应对措施与出行方略。对于学习来说同样是如此,在课堂上,教师所突然给出的课堂教学内容就像突如其来的天气与毫无目标的路线,由于时间上的紧迫性,学生极有可能会产生手足无措的感觉,没有想到应对,或者根本没有办法应对,内心的恐惧感严重影响了其听课效果。相反,预习则可以使这种恐惧感减小到最低限度,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应对教学内容的热情,还可以增强课堂实施效率。学生会按照预习中所出现的问题产生相对应的思考,并将这种思考延续到正式的课堂环节中去,最终听课效果由此大为提升。应当说,预习是使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由陌生走向熟稔的一条必经之路。当然预习并非能够盲目进行,学生如何预习还是需要教师加以必要引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明白预习重点所在、阅读目标所在,更加顺畅地完成预习任务。
一、在预习中载入问题
使预习成为问题的载体,问题成为预习的方式,才会使学生在预习中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因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困扰,教师往往将课前预习视为一种学生自愿为之的活动,学生没有问题压力,处理起来相对轻松,把预习看成是既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的选择性学习形式,即便存在预习过程,也仅仅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所有的待解决问题依然未被挖掘出来,一直到正式授课之时,经由教师点拨,学生才能产生如梦方醒之感,为时已经晚矣。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是必须要做的工作,教师要给学生提出问题,置问题于预习环境中,借助问题对学生学习行为加以督促,让学生的预习更具目标性与任务性。
比如在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教师可在指导学生预习的环节提出一个主线问题:这是一篇新闻性质的阅读文章,可是为什么题目中却说没有新闻?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便会在预习时进行主动思考,从而给出多个层面的答案:从新闻专业层面来说,和平时期的奥斯维辛也许不会发生新闻;从普通读者层面来说,本文的新闻性其实非常强,勿忘战争的残酷,反对战争的理想都在奥斯维辛博物馆中体现出来,用以警示后人,这正是有价值的新闻。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站在新闻的专业角度来说的,实际上恰恰反映出其新闻价值,让读者了解了新闻人的责任感。
二、利用问题带动预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的作用比解决问题的作用更加突出”。应当说,提出问题是需要以深刻思考和精密分析为基础的,课前预习是否有效,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发现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加以了解。对于高中生而言,其好胜心理较强,教师可以借助其这一心理特点,使学生之间形成预习阶段的良性竞争,看看谁能够提出更多更有意义的问题,使问题既能凸显教学重点与难点,又能占有数量上的优势,从而真正达到让问题带动预习的效果。如果问题安排得当,高中生自然会对目标文本进行仔细研读,在字里行间寻找到更深刻的问题。提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预习的过程,学生在此期间努力寻找到文本中可供提问的知识点,而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所归纳出的问题,进行相对应的教学。
比如在接触到《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之前,教师可以从文学形象、语言风格、作品层次、叙事特点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提示,指导学生在预习阅读时即提出相应的问题,尤其应当让学生率先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还有在那种特定宏大时代背景下,主人公所具有的爱国情怀是如何来表达的。这些问题的出现,可以让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一个问题引领的机制,在问题引领机制之下,学生的预习活动将变得极富目标性,也将更具预习效果,对于自主能力日益增强的高中生而言,其效果甚至会优于教师的主动讲解。
三、使预习富有场面感觉
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经说过:对于人生来说,实践与行动乃是最为根本的任务。与实践和行动相比,学问和知识存在的价值仅在于手段和方法,而并非是最终的任务。所以人生一定要在拥有知识之后,依实践和行动的要求进行操作。对于高中语文学习来说,若想让教材中的内容真正内化到思维中去,一定要借助实践来认识及检验。而这种认识和检验不能仅仅停留在课程完成之后,还应当渗入到课程开始之前也就是预习阶段。让预习到的知识能够灵活应用于相关场景之内,保持其实践功能,使学习者可以有初次认知应用体验。在预习过程中的场景体验不必太过繁琐,其功能仍在于激发学习者兴趣,使其顺利过渡到正式学习为主。
在接触古典诗词时,这种场景代入的预习特点体现得最为明显,比如李煜《虞美人》、晏殊《蝶恋花》以及柳永《雨霖铃》等一系列词作,即使不经过教师讲解,高中生同样容易为作品里面的优美意境所熏染,因此教师可以这样指导预习:使学生按照这些作品里面的一首,依其文字排列规律尝试写一篇仿作,或者写一篇该首古诗词的阅读感受,在正式授课时,仿作与感受皆可以拿来为课堂所用。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中独立寻找一些合适的音乐背景。经验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场景实践应用模式,学生在寻找音乐背景的过程中,会主动预习文本内涵与意蕴方面的内容,实际上使教学过程中的情感陶冶目标提前得以实现。
预习是高中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预习的效果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在课堂上轻松裕如地应对陌生知识,并迅速接收教师传达的知识重点。我们可以使学生视预习为知识的初次接纳,而正式的学习则如同老朋友的再次相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预习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让原本陌生的学习客体与学习对象变得似曾相识,减少知识的隔膜疏离感。
(作者单位:栟茶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