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寸智慧斗室哲学

2015-09-10江勇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5年12期
关键词:西递对子宏村

江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唐诗、宋词、元曲,如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按照现在时髦的话说,这些算是“高大上”的一类;还有一些可算是“白富美”了:譬如说中国民间古楹联,人们俗称的“对子”,就非常叫人喜欢。

关于楹联,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副,都在南岳衡山。一副挂在南岳大庙奎星门古戏台的台柱上。上联是:凡事莫当前,看戏不如听戏乐;下联是: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这幅“对子”从形式上看,上下联共24字,简练平实,对仗工整。从内容上看,上联讲“做事”,下联说“为人”,以小见大,寓意深刻。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把中国人“取道中庸”“瞻前顾后”的为人处世哲学阐述得恰如其分、生动贴切、意味深长。我记得每次给朋友们讲解完这副楹联后,大家都啧啧称叹,驻足沉思,久久不能离去。

另一副是刻在南岳半山腰玄都观的楹联。上联是: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下联是:会心不远欲登绝顶莫辞劳。与上一副比较,这副对联更显“励志”,同样语义双关、文思隽永、耐人寻味。这里所谓的“道”蕴含了物质和精神的两个层面。“语境”非常符合“环境”,恰在半山腰、恰在玄都观,放在衡山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来得这么自然贴切。现实的“道”和精神的“道”层次是不同的,但追求的方法都一样:“须努力”“莫辞劳”。

不得不感叹先人的聪明才智。寥寥数字,就揭示了亘古不变的穷通之理;方寸之间,却展现出熠熠生辉的生命智慧!

其实,中国古代的民间楹联不仅“纳于大麓、藏之名山”,既有“居庙堂之高”,还有“处江湖之远”。

安徽宏村、西递两个古村,粉墙、黛瓦、小巷、老树。如果恰逢春雨、秋雨的淅淅沥沥,就仿佛一卷天然水墨丹青:宏村的秀宛若“秋水里的涟漪”,西递的美犹如“宣纸上的墨晕”。

走进古村,吸引人们的不仅仅是这种古徽州特色的自然风光,还有它独具魅力的人文环境。特别是楹联,中堂有、书房有、花园里也有,官宦家有、经商人家有、农耕人家也有。可以说,这村子里楹联无处不在。

在西递的瑞玉庭,悬挂着一副号称“黟县第一楹联”的好联文: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此联内涵哲理,寓意深刻,是宣扬经商之道的好联文。更为称奇的是这副“对子”的书法:“辛”字多了一横,“多”字少了一点却落在“亏”字上面。这绝不是书法家的疏忽和失误,而是启迪我们:多一份辛苦,就能获得多一份快乐;吃小亏能占大便宜,但吃亏要吃在“点”子上,不能一味地傻吃亏。瑞玉庭居住的是经商的人家,这副对联无疑是在告诫家族后人:行商要勤奋、本分、诚实、守信。

徜徉西递、宏村,每家每户都会有这样让人称道的好“对子”。但又因各家的“操业”不同而各具特色。如在官宦人家,你会看到“复梦周公志共千秋不朽;德称泰伯愿同百世弥光”“瑞应三槐华堂日丽;芳联五桂棣室风和”这样的对子;到了书香门第,看到的则是“岚气入野榛烟出谷;松风唱响竹露熏空”“雪窗快展时晴帖;山馆闲临欲雨图”这样的“小清新”类雅句,抑或“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这样的“座右铭”式警言;在普通的农耕之家,则以弘扬“忠孝”“勤俭”“行善”“积德”为内容的对子居多,如“文章移造化;忠孝作良图”“振家声还是读书;绵世泽莫如积德”等等,都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主人的身份地位及其秉持的家风祖训。

穿行徽州古村曲曲折折的小巷,慢慢品味一副副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古楹联,让人感觉“在与先人对话”,感佩古人的聪明和涵养,真可谓“方寸以内见智慧、斗室之间藏哲学”!

一路沉吟,直到站在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下,我的思想顿时豁然开朗: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看似小小的一副“楹联”,其实是一种“文化符码”,世世代代发挥着传承民(家)族“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的作用啊!正是依托这展示在门柱上的“数字箴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价值观如“忠孝仁义”“勤俭耕读”“行善积德”“诚实守信”等,被作为家风祖训一代接一代地延递下来;正是凭借那悬于斗室的“只言片语”,先辈们把“取道中庸”“韬光养晦”“外圆内方”“谦恕平和”的人生哲学一辈接一辈地传承下来。

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在农村写春联、贴春联的故事。我16岁之前是住在乡下的,大约七八岁上小学的时候,每到年关父母亲便会让我和弟弟去托人写春联,长大了才明白父母的苦心:这是为了让自己和弟弟多一点文化的熏陶。父母亲通常给我们几块钱,让我们到附近商店去买几张红纸。然后我和弟弟会在大年三十前一天去请村子里的“老秀才”写春联。为了“尊重知识”,兄弟俩拎着一个竹篮子,里面搁一些鸡蛋和花生“以表谢意”。这一天“老秀才”家里满屋子都是正在写或已经写好的春联。礼品和红纸呈上后,“老秀才”笑眯眯地问:“小俫仉,你家里几个门、几个柱啊?”“……”“是不是12个门、2对大柱?”“您怎么知道啊?”“我年年给你们家写对子,都不晓得啊?!”

大约过了1个多小时,“老秀才”就把我家所有的春联写好了。并且特别叮嘱:“把这副对联贴在你四叔那间房的门楹上!”“爷爷,为什么呢?”“你四叔有点不发奋,要教育他勤快些。”我打开春联一看,上面赫然写着:勤劳人家先致富,向阳花木早逢春。

过了几年,我10岁左右,也能写出一笔方方正正的毛笔字了。父母亲便叫我尝试着给家里写春联。自以为“喝了点墨水”的我,觉得“老秀才”年年写那些“老掉牙”的对联,实在应该换换了,便大胆地写了些诸如“改革开放添锦绣;国富民强绘新篇”这样的春联。我的爷爷是不识字的,但对春联的内容却要“把关”。当我把这些“新春联”念给他听時,他坚决要求换回以前那些“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两字值千金”等传统春联。后来长大了,我才明白长辈的心思:他们是希望用春联这样的方式,教育儿孙们要恪守“勤俭”“耕读”“孝悌”“和睦”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把祖辈留下来的家风祖训一代代延续下去。老人虽然不识字,却始终坚信:儿孙只有“听老祖宗的话”,才会有出息,才会平安和幸福!

这时候,我想起了余光中先生的那首诗《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这“邮票”“船票”,连同这“楹联”,不就是承载着我们难以割舍的那份家国情怀和精神食粮的“文化符码”么?

猜你喜欢

西递对子宏村
宏村
西递雨中
西递印象
在上山的路上(外二首)
宏村:我的梦里江南
烟笼宏村
文化滋养文字 情境创生情趣
——《古对今》教学活动设计
对学学习在数学总复习中的作用
诗情画意 美不胜收 中国画里的宏村镇
在春联里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