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材电视剧如何进行剧情建构
2015-09-10夏文彬
夏文彬
【摘要】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在我国一直长盛不衰。《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电视剧主要介绍1976-1984年,邓小平在经过三起三落后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笔者认为,这部电视剧不仅再现了改革开放的艰辛历程,而且在剧情建构上也很值得借鉴。本文从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圆形人物,性格饱满;双线叙事,如临其境三个角度来浅析该部电视剧的剧情建构。
【关键词】电视剧剧情建构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这使得改革开放以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长盛不衰。历史剧的剧情建构,如何在符合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吸引观众,是拍摄一部电视剧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以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为例,浅析历史题材电视剧如何进行剧情建构。48集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是为了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四川省委组织、指导,中央电视台和北京华影文轩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制作。这部电视剧主要介绍1976-1984年,邓小平在经过三起三落后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2014年8月8日,该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笔者认为,这部电视剧不仅再现了改革开放的艰辛历程,而且在剧情建构上也很值得借鉴。
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就最近几年电视剧发展情况而言,由于受经济因素的影响,电视剧的总体定位越来越偏向于大众娱乐消费,仿佛只要收视走红其他就无关紧要了。在当前各类反映历史的电视剧的情节中,严格忠于历史事实的并不多。近几年来以宫廷权谋为主要内容的“后宫戏”和历史當中掺杂些许神话成分的“穿越剧”正在盛行,如2011年开播的《步步惊心》和2012年开播的《甄嬛传》。
大众文化和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兴起以及电视和网络在中国的普及极大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大众文化造就的社会环境使人们的文化消费越来越世俗化和娱乐化,而很多电视剧制作商则主动迎合这种趋势,加入到这一潮流之中。由于历史已经远离了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所以在面对观众对于历史的盲点时,制作商就有了更大的叙事空间,而当利用对于历史的改编作为生存策略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历史将不再是“过去的历史”而是“当代的历史”。然而,《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电视剧没有迎合大众娱乐化趋势,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人物刻画。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要实事求是的看待历史,这就要求我们对于任何历史事实,都要尊重它发生的那一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而不是一味的迎合现今的文化背景。该剧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真实的再现了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至1984年国庆阅兵这段岁月里,邓小平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向广大观众再现了历史情节。全剧呈现了一系列值得回忆的历史事实:恢复高考制度;召开中国科学大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倡解放思想的今天,该剧中不但出现了一系列对于改革开放中公认的具有正面作用的高层人物,还出现了一些在当代政治史上比较敏感的高层人物。按照传统的电视剧拍摄思维,为了尽量的回避政治风险和拍摄风险,剧情中都会尽量回避像华国锋、胡耀邦、赵紫阳这些所谓的中国敏感政治人物。但是,该电视剧本着尊重历史的精神,怀着自信的政治观刻画了这些人物,这无疑是锦上添花的一笔。这同时对于那些热衷于用历史来迎合观众低俗趣味的制片商来说,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电视剧绝不是将过去的人物经过包装,迎合当今社会的评判标准,以满足当代人们的窥视欲。《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以七八十年代的历史转变作为向观众呈现的客体,以时代风格作为客体的内容,不仅让人们学习了历史,更增加了人们对于历史的认同感。
二、圆形人物,性格饱满
“圆形人物”是英国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概念,与此相对的是“扁平人物”。“扁平人物”是指用单一性格塑造形成的人物,这种人物的塑造是在单一意念指导下进行的。但是,如果在人物单一性格的基础上加入新的性格元素,就会使人物性格不断的趋向于圆形,形成所谓的“圆形人物”。笔者认为,相对于“扁平人物”,电视剧中“圆形人物”的性格更加饱满,能让观众更好的了解人物性格。回归到历史剧中的人物构建,在以往的历史剧中,制片人往往刻意强调对于典型的塑造,所以会产生很多富有英雄气概的主人公。塑造典型固然重要,但笔者认为,伟大的人之所以被人歌颂,除了因为他有推动时代发展的丰功伟绩,更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有很多值得别人尊敬和学习的品格。如果刻意的强调主人公作为领导人物在进行重大决策时所具有的精神品格,难免让人觉得主人公的人物性格过于单一。再者,观众大多数都是普通人,通过观看历史剧不但想要瞻仰伟人的丰功伟绩,更想要在领导人身上学习到一些实实在在的品格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电视剧充分遵循了“圆形人物”的塑造风格,不但塑造了改革开放中作为领导人的邓小平,更塑造了一个在生活中作为父亲和丈夫的邓小平。这部电视剧的开篇展示的不是邓小平作为领导人的形象,而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在北京宽街的一处宅院内照料瘫痪在床的大儿子邓朴方。这一情节拉近了观众与邓小平之间的距离,不禁让观众对邓小平这位领导人顿时更加钦佩,原来我们伟大的邓小平同志在生活当中也是这么值得人们尊敬。在本部电视剧中,面对“文革”后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中国的邓小平,更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领袖精神,一次又一次的做出了促使中国重大变革的决策。这些情节让观众感受到了性格饱满的邓小平。通过对邓小平日常生活琐事的再现来发掘这位领导人身上既平凡又伟大的品格。另外,表现邓小平在日常时候中与家人相处和在工作中的决策情景,可以充分的增加领导人在普通观众心中的“可见性”。在总体的事件勾画上,这部电视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让观众感受到了邓小平这位人物的真实性。
三、双线叙事,如临其境
“双线叙事”是指在电视剧中,主人公不只有单一的领导人形象,还有普通的平民形象。一方面,叙述领导人对于国家建设的谋划,充分塑造领导人形象;另一方面,叙述平民生活的各种变化,让伟人的精神品质体现在平民的生活变化中。当领导人和平民在剧中相遇时,剧中平民在受到感染的同时,剧外的观众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笔者认为,历史剧中的领导人在和平民进行互动的时候,同时受到了屏幕内和屏幕外的双重感知。当领导人说话时,屏幕内平民和屏幕外观众的目光将同时聚焦在其身上,同时感知话语的内容和领导人的性格魅力。屏幕外的观众在观看领导人的同时,也会想象屏幕内的平民与自己的相似之处,在这种联想之中将自己置于历史的变迁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观众这种感觉的实现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剧中领导人的塑造。領导人不能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否则,会对屏幕外观众产生压迫感;第二,剧中平民的塑造。平民的塑造要符合生活实际,一个充满套话和奉承语言的平民会让观众找不到与他的相似性。所以,领导人的人格魅力表面上是被剧中平民感受,但实际上的感受者却是在不断产生联想的观众。电视剧中领导人形象的最终感受者是观众,所以只有观众产生了感触才表明人物塑造的成功。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不仅设置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国家领导人形象,还设置了以夏建国、刘金锁、田源等为代表的普通人形象。电视剧在反映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进行重大政治斗争的同时,也不忘介绍夏建国等的遭遇和心理。这些在电视剧中并不是点缀,而是电视剧情景建构至关重要的一环。剧中的知青返城与恢复高考,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科学技术受到重视,这些事件的叙述必须借助这种双线叙事的手法才能更好的体现出其时代风貌。一方面,这些事件的发生,是邓小平等人不断开拓,打破重重阻力之后才得以实施的;另一方面,也充分反映了普通民众的实际诉求。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夏建国等人在游黄山的时候偶遇邓小平,并且和邓小平亲切交谈,使得两条叙事的线索重合,剧情在这里达到高潮。笔者认为,要很好的反映时代变迁,采用这种双线叙事手法是有必要的,如果单单叙述领导人所采取的变革,而不反映普通民众的诉求,往往会使领导人引导的变革在剧情中没有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①爱德华·摩根·福斯特著,冯涛译:《小说面面观》[M].花城出版社,1984:83
②王天帅,《电视历史剧的真实性与现实性》[J].《电视研究》,2006(11):57
③吴玉杰,《历史剧创造的人性深度》[J].《辽宁大学学报》,2006(2)
④高力,《家国情怀与平视中的仰视——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视角选择》[J].《中华文化论坛》,2014(9):17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