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途径及策略
2015-09-10戴少卿
戴少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浓厚的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那么,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语文课堂“激情飞扬”呢?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途径。
一、注重导入,激发兴趣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第一步就应该激发学生的心灵,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上课前,我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或讲一个笑话,或讲一个故事,或提一个问题,设计一个悬念,或讲一则奇闻趣事,或展示一幅画面,或做一个演示……总之,力求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在讲《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我在课前播放这首歌曲的MTV,优美的歌词加上丰富多彩的画面,悦耳的声音立刻将学生吸引住,有的学生甚至不约而同地唱起来,这样的引入让学生印象十分深刻,学生十分喜爱。
又如在教《石榴》一文时,我带了一个石榴,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呢?”大家兴奋地回答“石榴”,我简单为同学们介绍了石榴之后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描写石榴的课文。”这种实物导入不仅把同学们迅速引入新课教学,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课文中的语句,同学们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也得到迅速理解。
当然,课堂导入要本着这教学服务这一宗旨,因此导入的设计必须符合教材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
二、组织活动,提高兴趣
小学生具有好动的特点,如果我们能举办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就能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语文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如讨论会、辩论会、演说会、故事会、诗歌朗诵、办手抄报、排演小品、课本剧、猜谜活动,等等。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需要,我将听录音、讲故事、演小剧等活动引入课堂,锻炼了学生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狼和小羊》一文,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后,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分组表演狼和小羊,再让几组小学生戴上头饰或面具登台表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在拼音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过编儿歌、做拼音字母手操、讲拼音故事等方式,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使他们轻松、快乐地学拼音。又如在习作指导中,我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在指导学生写拔河比赛场面时,我就组织学生举行了一场拔河比赛。游戏虽然简单,但活动充满真实、欢乐的气氛,所以学生写得非常逼真,写出了真情实感,特别生动有趣。“每个人的脸都成了猴屁股”、“眼睛瞪得比牛眼还大”、“欢呼声震耳欲聋,响彻云霄”、“操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发展了语文能力。我还经常安排学生在家与家长一起活动,让学生逛超市,帮助家长购物;观察家长一天的工作和生活;给家长表演一个节目;为家人洗衣一件衣服……这些活动看似与习作相去甚远,其实为学生积累了大量说话、写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说自己心里的话。素材的积累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文不仅不是件难事,而且是件快乐的事,学习兴趣也就随之得到提升。
三、融洽关系,深化兴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位教师越喜欢,关系越融洽,其课堂气氛就愈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是轻松自如地开展教学的保证,教学互动往往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实现。要做到师生间关系融洽,教师就不能高高在上,必须放下架子,深入到学生中,主动亲近他们,在生活、学习上帮助他们,与他们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如上课前或上课之初与学生朋友一样轻松愉快地对话,消除学生的距离感,课堂上始终面带微笑,语言亲切用商量的语气,特别是后进生,老师更要不断表扬与激励,让他们真心真意地接受你,相信你,追随你,这样就能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四、走出课堂,巩固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教学并不等同于语文课本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教学是第一渠道,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
因此,语文教学应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大自然,既要以教材为基点,又要通过课外活动扩大知识领域,让学生接触大自然,使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比如,我每学期都设计参观、调查类的活动,让学生走进工厂、超市、社区,引导学生到社会中体验探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实践证明,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厚。
五、运用赏识,稳定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这种出于真挚的“赏识”,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形成积极、和谐、愉快的教学心理环境,产生学习热情和兴趣。
赏识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赞扬、鼓励的语言,可以是爱抚、友善的动作,甚至可以是欣赏、赞许的目光。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对学生的闪光灯进行及时肯定,“你的记忆力惊人”,“你的字好漂亮”,“你的声音真美妙”,“你的文采真棒”,“你的表达能力真强”,等等,这些赏识能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唤起学习语文的热情,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当然,赏识的分寸要得当,不能因此而对他们有所迁就和放松,相反的更应该从严从实要求。而这个“严”“实”又是植根于教师对学生纯真的爱和高度的责任心之中,使学生也能理解和接受,达到动之以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