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批语陈丽华
2015-09-10
任何一个学生在内心深处都有渴望成功的欲望。敏锐地发现和真诚地肯定他们的点滴成功是教师评价艺术的真谛。教师应当小心地呵护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护他们的自信心,使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作业评价是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体验、语文素养养成的常规环节和重要手段之一。”长期以来,我们的作业评价习惯于诸如“优”、“良”、“及格”、“不及格”之类的老面孔,学生司空见惯,无动于衷,评价缺乏激励的光彩和助推的动力。如何在语文作业批改、评价中体现人文性、激励性,体现新课程评价的要求?经过教学实践,笔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丰富等级评价内容,让语文作业成为一种成长记录
目前,“等级”评价在小学语文作业中得到了推广,但是简单的“优、良、中”等级不足以体现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和能力。因此,丰富“等级”评价内容,更有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
1.运用“等级+符号”。以往,作业的批改只判定对或错,缺乏弹性,我设计一些批改符号,通过一段时间的讲解和试用,使学生理解符号所表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运用“等级+符号”的作业批改评价方式,构建“知识与技能”、“思维能力”、“学习习惯与态度”三维评价模式。
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仍采用“优、良、中”三个等级反映作业基本情况,放在右下方。
2.特别的“笑脸”给特别的你。在作业批改中,得”星”并不是优等生的特权,对于学困生有特殊鼓励:只要作业订正好,就慷慨地多送上一颗五角星,字写漂亮,再加一星,标准多元化,以学生各自的起点为参照,及时肯定进步。批改作业中出现错误,也不是非用“×”,在出现问题的位置上画个“?”,学生拿到作业本,看到了“?”就会自觉检查错误并订正,我就奖给他一个“笑脸”,这个“笑脸”饱含着对学生的鼓励,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等级”和“亮点分”相结合。每次批改学生的作文,笔尖都在字里行间寻找作文的闪光点,渴望能见到那些让人怦然心动的语句。可每次除了在那几个作文尖子生的习作中间看到一些让人欣慰的亮点外,其余学生作文本上的亮点几乎凤毛麟角。是学生写不出来?不,我想更重要的是学生缺少一种动力和自信。经过精心设计,我推出了作文“亮点”加分制:每次作文批改,除了打相应等级外,如果文中有让读者欣赏的语句则可以再加分。到学期结束时,统计所有加分,定为作文“进步分”。自从我宣布作文批改采取“等级+亮点分”制度之后,学生作文中的妙句佳段便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学生在平时阅读中也特别关注那些画龙点睛的句子,反复阅读,体会它们的含义,并模仿着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二、真挚的激励性评语,让语文作业评价更富人情味
传统观念似乎总是将写评语定位于班主任的职能权限。其实,平时的语文作业可以采用“等级+评语”的批改评价方式,语文老师可以采取评语性文字激励学生。这样既可以点评学生的作业,更可以启迪他们的思维,指明努力的方向,使语文作业本上的评价充满浓浓的人情味。
1.激励性评语。对优秀学生作业可以这样评价:“你今天的作业令老师赏心悦目。”“这是今天老师看到最出色的作业。”“老师祝贺你!今天的字比昨天更漂亮。只是有个字写错了,以后要细心点。”“和你自己比又有提高,这个地方理解的不正确。自己动脑再想想,如果还是不清楚就再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2.点拨性评语。根据不同的作业情况,给予适当提示。如,在需要更正的地方写下这样的话:“你看这样写是不是更好?”“想一想,看看能发现什么问题?”“这样的作业,老师认为只能得良,你认为呢?”还可以用评语和学生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如:“如果你去读一读××同学的作品,就会有更多的收获。”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作业,又给学生指出了努力发展的方向。
3.期待性评语。如,“看到你的作业,老师知道你的脑子特别聪明,不过书写美观还不够,既有外在美又有内在美,那才是作业中的上品!”“如果把字写漂亮,你的文章会更美!”
4.幽默式评语。如,文章写得好。评语“写得太好了,简直就是小莫言”,对优美句子的评语“此句只能天上有”,字太小,评语“你的字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字太潦草,评语“说你字潦草,小草会伤心的”,“你的字像一只只小鸟,可现在应该要脚踏实地啊”,对常错的字,“这是什么字啊,老师可要向你请教了”。也可以用漫画式的表情头像表示老师的态度,如欢笑、微笑、严肃等。
作业评价成为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交流的“信箱”,也是一种育人方式。有时感情丰富的语言比枯燥的等级更具有鼓励性。通过这样的评价,让学生感觉语文作业充满了暖融融的人情味。
三、分数不再“一锤定音”,试用发展的区间式评价
学生面临考试常常感到紧张,尤其是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的学生。因为小学语文考试,在学生心中就是“一张试卷一杆笔”。为了让学生感到考试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不是“压力”而是“动力”,时下的语文试卷上已经对一些生硬的陈述语言进行了“修饰、整容”,或使用邀请式语言:“请你……”或添加鼓励性语言:“试试看!”或附加提醒语言:“可别忘了仔细检查哦!”或配上卡通式图像。这些做法使卷面充满人情味,缓解学生考试的紧张情绪。
然而,考卷角落上的那个“一锤定音”的分数,多少还是会给学生,尤其是成绩中下的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是否可以创造性地评价考试结果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采用“区间式的分数+点拨式的评语”这一评价方式可以获得教学相长的效果。如,在语文单元考试卷中,有的学生得了95分,但是我在试卷角落上批了一个“95~100”,同时在建议栏中写上:“如果能够再认真思考,并学会检查,其实100分离你并不远。”这一小小的分数变动,使学生既明白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又明确了努力方向。另一位同样得了95分的同学,老师却在试卷上写道:“95~84,如果不加倍努力,下次很有可能成绩下降。”这84分是警钟长鸣,促使学生明白只有学习认真和细心,下次才能取得优秀成绩。这个语文试卷角落上小小的创新,体现了课程改革提倡的“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理想的追求。”语文作业评价虽然只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方面,但它的确已经触及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它折射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育人理念。当我们领悟了符合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就会不断衍生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评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