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运用中的“空白”艺术
2015-09-10付怡萍
付怡萍
摘 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技术不能过多、过细、过全和过真,语文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想象和审美的“空白”。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课堂 “空白”艺术
一、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意义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具有独特的形象性和人文性,在课堂教学中比较适合使用多媒体技术。相比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以其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很容易地做到图文声像并茂,调动各种感观功能,增加教学的魅力,为语文教学提供多样化选择,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空间,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由平面到立体化的一次飞跃。在教学中收到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工作强度,节省宝贵时间的明显成效。能够把学生带入“生命的大飞扬”(钱理群语)状态,在领悟语言美的同时,使学生获得心灵的震撼与灵魂的涤荡。在现代技术信息的氛围中更好地品味出语文学科七彩虹般的美丽。比如我们在教古典诗词歌赋的篇章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出文章的意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形象、直观的氛围。可有效缩减时空,加强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
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局限性
虽然语文是一门艺术,但它又不同于其他艺术。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文字为触媒,以言语作品的审美过程为核心,以语言及其人文内涵的积淀和内化为中心的语言艺术教育。多媒体技术虽然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和生动的“画面式”教学效果,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形象生动”的效果的。语文教学是以能力培养为归宿,以思维和语言训练为核心的。文学作品中的优美画面是借助语言文字而存在的,是非直观的,其丰富的内蕴是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多媒体教学中画面的直观、具体、形象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但使用不当会画蛇添足。用多媒体呈现文学作品的情景,表面十分显眼逼真,实则苍白无力,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剥夺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技术不能过多,过细,过全,过真,语文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想象和审美的“空白”,给学生一个灵魂和思维飞扬的“空白”,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学习“空白”。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一定要讲究“空白”艺术。换句话说就是要给学生留下想象和思维的空间。
三、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空白”
“空白”,原是绘画中的一个术语,是指中国画构画中的无画处,它表现为绘画时,不论是画人物、花卉或山水,不是将画面全部填满,也不是堆砌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在画面上留出一定空间,让观众联想,填补。这留出的无画处,就叫“空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空白”艺术则指,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在多媒体画面背景的处理中,都不能过于直观、具体、全面,而应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善于留下一些空间,让学生在诵读、揣摩、体味、分析等过程中品味文字,最终体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境界。那么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要给学生留下哪些空白呢?
1.要给学生想象的“空白”
多媒体技术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和生动的画面式教学效果,但是对于语文课来说,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形象生动的效果的。语文课的魅力,应来自于课文本身,来自课文丰富的词语、精妙的表达及我们民族语言丰厚的内涵和文化底蕴。让学生领悟到语文的无穷魅力,要在诵读、揣摩、体味、分析等过程中逐步实现。如果忽略了文本,一味用直观的形式肢解,则图示文章不仅不能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的神韵,反而会限制学生思维和情感的自由空间。尤其是在诗歌教学中,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远缥缈的意蕴,在多媒体技术中如何准确体现?如王维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些广阔背景里的美感,都不是用眼睛,而是用语言激发经验、激发想象力发现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如果对画面具体化,对文本做出过分的细致化处理,则只会使课堂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束缚,从而限制学生想象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一定不能过于细致化、具体化,而应给语文教学、给学生留下足够想象的“空白”。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有了创造的想象,才可能有创造的行动。沃尔夫岗·伊塞尔激说:“作者只有激发读者的想象,才有希望使他全神贯注,从而实现他作品的意图。”要激发读者的想象,就要靠文本中故意留下的空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时,应根据教学内容,根据文本巧妙地利用课件的“空白”艺术,诱导和激励学生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着力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的创造潜能。借多媒体有意留下的“空白”,使学生在辽阔的文本空间里纵情驰骋,用自己的想象、理解对文本进行美的再创造和加工。
2.要给学生情感的“空白”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中使用的愈来愈普遍,语文课堂教学也呈现出了花团锦簇的热闹景象。但是,多媒体技术以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更直观地感受丰富语文课堂的同时,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也被逐渐吞没。就如同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所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多媒体成了阻碍学生与文本情感交流的障碍物。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学会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内心的共鸣与感动,而且要能将发之于心的各种情感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这种经过语言文字的具体应用,而使主观情绪外现的过程就是语言文字的外化过程。要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语言文字的外化,内心的共鸣和感动是很重要的。每个学生都是个性的存在,都有不同的背景,形成不同的认识和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表达情感,更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情感体验。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语文学习的基本媒介就是语言文字,而不是其他,脱离了语言文字这一本质特征,单纯追求形象生动,就背离了语文的本质。离开了语言文字的教学,就绝不是语文课,而只能变成艺术欣赏课。语文教学应该把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揣摩、品位放在根本的位置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语文课堂教学,但我们的目光不能仅停留在画面的精美、直观效果上,直接用画面的美丽取代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对文本的交流。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特意留出一部分“空白”,换句话说,语文教师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要有意露出一点,藏起一片,或者有意露表层,藏起深层。其实那藏起的一片或者深层,就是情感上的“空白”。在这个“空白”中,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玩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再现作者所描绘的优美画面,在峰回路转中,体味柳暗花明的境界。
3.要给学生审美的“空白”
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首先是接受来自语言文字的刺激,经过理解和识记将语言文字转化成一种语言思维,经过对语言思维的分解剖析归纳整理,学生在头脑中勾画出了一个清晰而又些不确定的形象,最后通过这个清晰而又模糊的形象的鉴赏形成一种共鸣和审美的评价。因此,我们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审美“空白”,不能用画面的精美取代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比如,我们在讲解《祝福》一课时,为了更好地体现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总要在屏幕上穿插主人公的面部特写,然后配以音乐的视听冲击,这节课最终也会在教师预期的效果中热热闹闹地落下帷幕。但热闹过后想想,学生对文本的审美意象,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同情,不是来自语言文字的咀嚼上,尤其对祥林嫂的审美,更不是来自学生的脑海中,而只是屏幕上的一个固定的画面。全班同学的心目中只有这么一个祥林嫂,就如在现代孩子的心目中,孙悟空就只能是六小龄童那个模样。在我们看来,文字所提供的想象应远大于图像,多媒体能给我们提供精美的画面,但这画面只是一种固定模式,而文字的描述并不一定是固定的,文字所能提供的想象空间是丰富且变幻多彩的。我们说文学作品不能把一切都讲得明明白白,同样,在多媒体教学中也是这样的。如果试图把文本的所有意向都清清楚楚地呈现给学生,则后果只能是作茧自缚。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吕为民.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与展望叨[J].中国教育前沿,2005:8(84).
[3]倪文锦.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改革十大特点与趋势[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
[4]杨轶男.多媒体教学不应忽视语文的学科特点[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