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成就我的文学梦
2015-09-10葛竞
葛竞
我9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13岁在台湾出书并获大奖。从小的耳濡目染、阅读的潜移默化,我一路追随着父亲,成了一位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
小时候有个印象:爸爸的房间装满了书,书柜里装的都是小孩儿看的书,有古典名著,也有现代童话,这对我来讲实在太过瘾了!走到爸爸的书柜面前,感觉就像《美女与野兽》中的女孩贝儿走进了怪兽城堡,一下子打开了图书宝库,想看多少本都行。这种感觉让人张大嘴巴,眼睛放光!爸爸也特别喜欢看书,于是,爸爸坐大椅子,我坐小板凳,一人一本能看上一整天。
每当爸爸写完一篇小故事,就会摇头晃脑,津津有味地讲给我听,我也特别愿意当第一个读者,也是第一个“文学评论家”,大胆地给爸爸提意见。记得那时我家住在一个绿树成林的中学校园里,夏天的傍晚,爸爸常常到操场上,给一大群乘凉的邻家小孩讲故事。我坐在故事会的第一排,不时回头看看四周专心听故事的小朋友们,非常得意我有这么一个会讲故事的爸爸。
我和爸爸经常一起出去玩,放风筝、抓小鱼儿、逛动物园、逛市场……一路走一路聊。那时我们把最喜欢的聊天游戏取名为“大侦探”和“吹牛皮”。
“大侦探”游戏就是我和爸爸互相问为什么,一起讨论答案。看到周围有意思的怪事,爸爸和我就像侦探一样聊起来。有一次我们一起逛市场,看到拐角站着一个男孩,他正在卖一只猫。那只猫特别漂亮,黑灰相间的花纹,黄眼睛。我看了很久,直到一位老奶奶花了15元钱把猫买走。过了一个星期,我们俩又去逛那个市场,发现上周的那个男孩还站在原来的位置,卖同样一只猫。我记得非常清楚,绝对是同样一只猫,因为那只猫的鼻梁上有一块很特别的小花斑。一只猫被卖了两次,这是怎么回事?我和爸爸开始当侦探,做推理了。有两种可能:一是老太太后悔不想养,把猫退回来了;另一种可能是,猫和男孩很熟了,认识回家的路,它趁老奶奶不注意,自己跑回来了。可是,小男孩又是为什么要回到同样的地点来卖猫呢?他不怕被老奶奶撞见吗?
我当时上小学四年级,正想参加一个海峡两岸六刊物举办的联合征文活动,于是,我就将买猫这件事写下来。这件事不用编而且引起了我和爸爸的很多讨论和联想,所以写起来不费力。可这个故事没有结尾,我就将自己经过推理的结尾写上去:老太太买了猫带回家以后,猫认识路自己跑走找小男孩了。男孩第二次出现在市场,不是卖猫,而是等老太太回来找猫。没想到的是,过了两个月,这篇题目叫《买猫》的小文章获得了那次征文比赛的一等奖。
“吹牛皮”的游戏其实就是故事接龙,爸爸先说一句,我接一句,爸爸再继续接下去。我们会故意说得夸张一点,给对方出难题。比如爸爸说:“房间里多了一只粉红色的小箱子。”我就说:“箱子打开了,里面跳出一只蓝色的小象。”爸爸又说:“小象的耳朵特别大,它扇一扇就飞起来了。”我接着说:“大象在天空中遇到了一只小鸟,小鸟很惊讶。”……就这样,我们可以一起“吹”出一篇小童话。
从看书到写日记,最后写一些长篇、短篇的文章,好像就是自然而然开始的。第一篇日记是小学一年级时写的,里面不仅有拼音,还有自己画的插图。一开始日记里写的是生活中的事,慢慢地,我也学着写小诗和童话。我的日记不保密,反而会主动给爸妈看,因为爸爸会在我的日记后面写上评语,就像和我聊天谈心一样。记得爸爸总是鼓励我写得好,所以我才会满怀热情地一篇篇写下去。书是我和爸爸交流思想的秘密通道,是爸爸陪伴我长大的方式,也是让我走上写作之路的推动力。从那时候起,我就想当一个儿童文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