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训和家规之间架起一座彩桥
2015-09-10柳永忠
柳永忠
校训代表着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其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有些校训对孩子特有气质和修养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区分出是“从这个学校”而不是“从那个学校”走出的毕业生。
中小学阶段的校训也会在孩子身上留下印记。不过,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要领悟校训的含义,并将其内涵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之中,还是比较困难的。要想让孩子真正理解并践行校训的精神实质,必须依靠学校和家长的引导和教育。
根据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就这个话题,我有一个思路:让校训通过家庭教育,发挥其最大、最有效的作用。或者说在校训与家规之间搭起一座彩桥,发挥校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家长要熟谙校训
家长首先要熟悉孩子所在学校的校训,这样才能建立起家长和孩子之间共同的语言密码,家庭教育的目标也才能与学校相吻合。在中小学阶段,学校对于校训的宣传,除了用规范的语言解读其内涵,更会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比如,在小学阶段,会运用故事演讲、名人访谈等方式,比较形象地帮助学生解读校训内涵。比如,我们学校的校训是“矢志不渝”,这是根据学校的发展历史,借助学校所在地的名人故事确立的。对校训的解读,我们考虑到孩子年龄特点的因素,编写了校本教材《从小读点吴文化》,在教材中编入了历史名人伍子胥、蒯祥等“矢志不渝”的故事,并通过讲故事、拜访身边名人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故事中感知校训的深刻含义。
我们也建议家长,通过同步阅读学校下发的宣传资料和校本教材,熟谙校训内涵。这样,孩子所了解的校训内涵就会和家长所了解的合拍。这样的合拍,是家校共同利用校训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的基础。
家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社会发展到今天,一般家庭用文字记录家规、实践家规的案例已经比较鲜见,但如果问及上辈在家庭中留下了什么传统,年轻的家长们还是会说出一些有意义的内容,比如“勤俭”“修身”“博学”“孝顺”等等。
从某种角度来讲,校训和家规的内容会有一些交叉的内容,只不过因为社会功能的不同,“校训”的外延或许会更大些。作为家长,可以将家规和校训相结合,使其内涵达成一致。还是以我校校训为例,“矢志不渝”可以渗透在很多家规内容之中,比如某个学生的家规是“博学”,那家长就可以引导孩子,如果要做到“博学”,可以按校训的内涵去做,在做学问方面,唯有“矢志不渝”,方能达到“博学”境界。这样,校训和家规就做到了有机统一。
将校训内容引入家庭教育中,需要家长挖掘或提炼家规,再次学校和家庭在校训和家规之间找到契合点。唯此,才能在校训与家规之间搭起一座彩桥,发挥校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