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5-09-10赵桂兰
赵桂兰
一、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中存在着面积少、规模小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调查情况看,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干部思想僵化,不敢流转
部分村组干部认识模糊,把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与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对立起来,把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稳定与狭隘的地块稳定混为一谈,害怕突破政策界限,不敢大力宣传,不敢因势利导,不敢大胆创新,制约着土地流转的进程。
(二)农民恋土情绪太重,不愿流转
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而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绝大多数农民仍把土地看成是“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宁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撂荒弃耕,也不愿将土地转让出去。
(三)土地调整过于频繁,不能流转
个别村组为解决人和地的矛盾问题,有时采取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的土政策,使土地经营权难以流转。甚至有的村组干部借调整土地之机抽出部分土地搞区域化规模种植,不尊重大多数群众的意见,不做细致工作,实行“先交钱、后种地”的做法,挫伤了农民积极性,使土地经营权得不到流转。
(四)市场中介组织匮乏,不易流转
当前,土地流转的市场中介组织相当匮乏,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为数甚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村委会)的服务功能也发挥得很不够,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流转机制来看,绝大部分村组的土地流转机制和土地投资补偿制度尚不健全,流转程序不够规范,土地流转的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比较大。
(五)流转机制不健全,难以流转
土地流转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相互之间的转包、转让往往以口头协议的形式进行,口头合同稳定性差,双方利益无法受到法律保护,造成接包方缺乏长期经营的打算,舍不得增加投入,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不高。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土地经营权的正常流转,也为以后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留下隐患。
二、加快和规范土地流转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引导流转
加快土地流转的关键是解决村组干部群众的思想障碍,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明确土地流转是对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延续和完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农村城镇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是现行农村各项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要督促村组干部学习政策,调整工作思路,教育和指导农户自觉进行土地流转。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调查研究,总结基层和群众的实践创造,及时发现新情况,妥善处理新问题,总结推广新经验,推动土地流转工作健康发展。
(二)执行政策,规范流转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法》等法律,确保农地用途不被改变,限制土地抛荒,鼓励提升地力;合理确定流转补偿制度和土地估价等。二是乡村要制定和落实鼓励土地流转的配套政策。在优惠的对象上要实行双向优惠,在优惠的内容上要实行综合优惠,在优惠的取向上要实行重点优惠。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政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经常性的工作制度。
(三)培育市场,服务流转
一是构建适应经营权市场化的土地管理体制。主要是加强对农村土地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土地向规模经营发展的引导机制,严格控制农村土地“农转非”,稳定农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实现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培育和發展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建立相应的土地流转市场信息、咨询、预测等服务体系,有条件的乡镇要尽快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的经营公司。三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要充分发挥服务职能,支持和关心土地承包大户的成长,使土地流转依靠大户带动、能人带动、产业带动、市场带动等,为农村土地流转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四是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加速土地流转的进程。
(四)因地制宜,有序流转
既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又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在具体流转工作中,必须尊重群众意愿,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稳步推行,切不可操之过急,一阵风、一刀切,更不可定指标、定任务、定进度。对已经实行的各种方式方法,要不断总结、修订、完善,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力求实效,逐步推广。
(五)把握原则,推动流转
在具体的土地流转运作中,要把握好七点:一是把握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原则。二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三是把握土地流转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四是鼓励县、乡科技人员创办、领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从农民手中转包或租赁土地。五是把握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原则。主要是转包、转让、互换、出租等方式,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六是把握依法签订书面合同原则。七是把握正确引导和加强服务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