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记者要积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09-10杨秋意
杨秋意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正带来传播领域的革命性变革。互联网的出现不仅形成了新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还重构了新闻传播格局,加快了传统媒体的现代转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使得传统三大传媒——报刊、广播、电视一统天下的传播格局逐渐改变,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和第五媒体的移动互联网在传播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一篇微信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已成为不争的实事。
一、新媒体时代舆论发展新趋势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4年中国网民搜索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50749万人,网民使用率为80.3%,是中国网民的第二大互联网应用;同时手机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40583万人,手机网民使用率达到77.0%,是除手机即时通信以外的第二大手机应用。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舆论场地,一段不起眼的网络视频,一篇表示质疑的文章,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言,都足以掀起一场舆论风暴,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网络可以让人快速成名,网络也能够让人快速地倒掉,网络舆论引导公共事件发展走向的能力越来越强。
由网络、手机、微博、微信等催生的新媒体语境,其最大特点是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为一体,具有典型的“全民传播”特点。新媒体语境下,每一个个体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发布者、传播者、诠释者乃至篡改者。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信息的接受者。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日益渗透与网民的自发参与,就像正余弦波一样紧密地结合,推动着社会舆论不断向前发展。在新媒体所营造的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下,任意意见领袖所营造的一条舆论的正弦波,就必有一条群众自发参与的余弦波与其相对应。
新兴媒体的传播特性决定了新媒体舆论呈现出迥异于传统舆论的一些特征:舆论主体的匿名性与参与渠道的广泛性、传播空间的无界性与意见汇聚的实时性、议题生成的自发性与舆论发展的不确定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与价值取向的批判性、意见表达的失范性与群体行为的极化性。这些特征,都对舆论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此外,从新媒体舆论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特点可以清晰地看到,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也使社会舆论的生成、演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可以说,社会舆论的生成与强化,与新媒体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是在当前全媒体时代,很难区分不受媒介影响、呈原生态的舆论,也很难出现不产生舆论影响的媒介活动。总之,新媒体与舆论的生成已经天然的交融,新媒体成为舆论的发酵场,而舆论与公众参与行为的互动又推动媒介技术、媒介交互方式的进步。
二、新兴媒体舆论导向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媒体时代,有人欢呼网络已成为普通公民话语表达的理想平台,有人把網络视为公共生活民主化的“试验田”和“推进器”。然而,网络新闻媒体作为一个全开放的几乎没有任何管制的信息通道,也会给舆论导向带来负面效应。
由于网络传播的个人化和隐蔽性,使人们在网上发表言论无须像在传统媒体上承担责任,这无疑给某些居心叵测者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传统的把关人作用的削弱和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机制,使诸如色情、暴力、迷信和其他有害信息在网上泛滥:由于网络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和极易复制,令虚假新闻在网上滋生蔓延。这些都对我们在网络传播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带来不利影响。
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处于深刻转型的时期,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但过度渲染其中的问题,比如渲染收入差距拉大,可能导致仇富心理;过度曝光腐败案件,可能导致仇官心理。如果一个国家的舆论导向只充满抱怨、指责、挑剔,甚至仇恨,非但无助于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舒缓,反而会造成更多的消极和对抗。
围绕近年发生的部分腐败案件或突发事件而引发的盲目、偏激、冲动、缺乏理智的网上舆论,一次又一次地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及其危害问题推到了人们的眼前,以至于有人惊呼:非理性已变成了网络舆论的主流。不原谅别人,是因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声讨犯下错误的人,能够产生一种声张正义的快感。而在社交媒体上,这样一种同仇敌忾的情绪更加容易互相传染,无限放大。在今天的中国,这样一种假托正义之名的集体情绪宣泄,越来越成为一种让人不安的可怕力量。
三、新闻记者应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是媒体的灵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根本要求。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作为媒体,不管是报纸、杂志、电视或网络,都不能因经济利益的驱使而丧失了基本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作为公众声音,作为宣传喉舌,新闻记者更应该有大局观念,更有政治担当,更有责任意识,要自觉抵制错误观点,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在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表达权的同时要有义务、自觉意识地播出、刊登出更多的弘扬正气、正义,弘扬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成果的内容,不能因为这些内容带不来经济效益而放弃,我们的民众生活里不能总是充满着仇恨、背叛这样的词语。
作为新闻记者,不能受网络言论所左右,要以清醒的头脑看待事件,并能以维护国家利益宣扬正义为宗旨,在庞杂无序的信息中找到新闻的真实性,正确引导受众。相对于网络舆论,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信息反馈较慢,互动性差,但其显著特点是信息权威,群众信任度高。在网络舆论众说纷纭之时,主流媒体能有力地击溃传言,还原真相,及时澄清事实,正确地引导舆论,避免民众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盲目跟风、以讹传讹、散布谣言或同政府对抗。在公共事件或突发性事件的解决过程中,主流媒体要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与舆论监督职能,力求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地反映事件的真相与本质。
网络媒体应积极自律,不能为了追求点击率而牺牲社会效益,不能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制造、纵容假新闻,不以煽情、刺激甚至是以捕风捉影、造假的方式招徕受众,不将未经核实的网民发布在论坛、博客、QQ中的信息作为新闻报道登载,坚持把新闻真实性作为立网之本。对目前就业、社保、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以及征地拆迁等热门话题,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形式报告、专家访谈、在线交流等形式进行引导。对于各种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要注意采用权威信息,引导有关方面在第一时间回应网民关切的问题,引导网民理性思考。
媒体从业者应该有大局观念,做到既为党委、政府分忧,也为老百姓解愁。面对舆论热点事件,媒体要不失语、不乱语、讲技巧、会说话,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责任,客观报道事实真相,主动占领舆论引导主阵地。要站在维护党和人民群众利益高度,站在有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高度,主动化解矛盾,做到“会说话”,要钻研新闻规律,遵循受众的接受规律,让人信服,树立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即使是面对罪大恶极的罪人,我们也应该记得,他们有接受公平审判的权利。克制情绪是一种美德,原谅更加是一种美德。在每一次新闻热点事件中,但愿我们都能够不被心中的情绪裹挟,无论是悲伤还是愤怒,都能加以克制。在真相出来之前,冷静地等待真相。在真相出来之后,原谅,然后继续前行。
新闻传媒就其使命来说,是真理的宣传者和捍卫者,是社会公正、公平的平衡器。可以说,社会责任是媒体的脊梁,是媒体的生命线。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思想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多元化时代,人们对许多问题的判断标尺、价值观念正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切实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健康向上、团结奋进的舆论氛围,以真实准确的事实为受众提供思考和判断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