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倦怠现象原因分析与对策
2015-09-10陈美虹
陈美虹
摘 要: 大学英语课堂的倦怠现象已引起普遍关注。本文从教材、学习者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和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等方面分析原因,指出可以从教师的职业动力、教材的内容动力和学生的学习动力三方面为大学英语课堂寻求新动力、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堂 倦怠现象 原因分析 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不少学者如蔡基刚等建议取消大学英语课程,或将大学英语课程改成学术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于是不少院校纷纷仿效,匆匆上马,开设了特殊用途英语。一些专家学者则持反对意见,反对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学术英语。王守仁(2011)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不能轻易地提出取消高校普通英语教学。他认为特殊用途英语是全国所有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会逐渐成为主流的观点,有商榷之处。王守仁(2013)大学英语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程性质成为其在大学开设的一个坚实理据。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加强和改进,而不是被弱化。高中英语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简单的英语,适合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认知特点。大学英语是高中英语的延续、拓展和提高,其语言与认知的复杂性将远远超过高中英语,具体表现为文本的抽象性、语法结构的复杂性、词汇的丰富性等方面。
学术界对大学英语改革的讨论可谓见仁见智,各执一词。可是不管大学英语以后如何改,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大学英语课堂的倦怠现象已经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和足够重视。笔者从以下方面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探讨对策。
二、原因分析和对策
1.教材方面的原因
大学英语课堂的倦怠现象的出现原因之一与教材有关。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与高中重复现象严重。我国外语教材的编写应该说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虽然出版了一些好的教材,但与我国庞大的外语学习者队伍不同层次的需求极不相称(束定芳,庄智象,2008:144)。“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一些教材或多或少地滞后于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蔡基刚,唐敏,2008),“还很难适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陈坚林,2007)。孔德亮(2014)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和编排方式虽各有千秋,但存在教学阶段关联性不强、体裁单一、实用导向缺位等主要问题。除了内容之外,阅读词汇量要求小,没有挑战,教材练习大多是单人练习,缺乏语言习得应有的交互。相对于教材的外延式发展,教材的内涵式发展并没有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过多对语言技能的练习训练,与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符。在文本材料的摆放、练习的设计等方面都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随意性。国内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基本都有配套的教学课件和试题库,过于依赖教材的配套资源扼杀教师的创造性,使课堂教学千篇一律,如出一辙。
鉴于此,教师应灵活结合运用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育技术,发挥教师讲解与管理的主导作用,避免“机器依赖症”(孔德亮,2014)。大学英语教学应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王守仁,2012)。
从教材编写来说,应进行全面升级,注入内容驱动力,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等问题。当前,大学英语内容驱动力依赖于层次性、丰富性、针对性强的教材,并且教材编写和出版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时更新、升级。丰富性是指确实改进教材内容,而不是单纯变化内容载体。丰富性首先要求内容体裁多样化,涉及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新闻评论、剧本等体裁,涵盖生活、学习、情感等普通话题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等深度话题。
目前,以互联网、信息与交流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在全球引发了教育信息化热潮和包括英语在内的各个学科教学的革命。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最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大量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资源。如何快速、高效、准确地获取信息成为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掌握的信息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适应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七种信息能力:获取、评价、处理、管理、整合、交流和研究能力(秦美娟,何广铿,2009),弥补教材内容和编排上的不足。教师应结合课内引导和课外自主学习,扩大课堂引导的外延和影响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效率;提高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程度,增强学生的生活英语表达能力;比较英语和汉语、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发挥比较性动力。
2.学习者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因素
制约外语学习的因素很多,如学习环境、年龄、性别、学习动机、态度、语言学能、个性特点、认知风格、学习策略、情感因素等。学习动机是制约中国外语学习者的策略选择和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虽然学生学习英语存在工具型动机,但不少学习者从高中时代过渡到大学之后,存在“转型期”的困难,他们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学习英语的目标不清晰,学习计划不明确,更多情况下是被动地按老师的教学计划和要求学习。为以后找工作,为考研,而找工作,考研又是几年以后的事,因此英语学习缺乏紧迫感。现在一些学校淡化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学生学习少了一定的压力。任课教师为了控制课程考试的不合格率,迫于学生评教的压力,对学生降低要求。因此,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不足。
除了学习动机外,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是制约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成效的一个主要原因。学习策略指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采取的方法和一系列行为。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直接作用于语言学习的效果,是影响外语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少学习者外语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出现倦怠现象,在于策略意识不强,策略选择范围狭窄,主要局限于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不少外语课堂以语言知识的传授为主,很少触及学法的点拨。学生对学习缺乏认识和反省。缺乏元认知策略的学习者,根本没有方向或机会计划学习,监控他们的进展情况,或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确定未来学习的方向。
因此,学习策略训练和指导应成为大学英语课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目标、制订适当的计划、灵活地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使学生对学习过程做到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调整,增强自主学习意识,自觉监管学习全过程。教师可通过各种方式(调查问卷,面谈,让学生记学习日记等),了解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评价及对策略教学的评价,不断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
3.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
大学英语课堂的倦怠现象与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不无关系。我国大学英语教师正承受着学历、职称、科研等多方面的压力,容易出现认同危机(唐进,2011),导致教师职业生涯停滞、职业发展方向迷失、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唐进,2013)。提高科研能力不仅是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且是教师职业认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迫于考核和评职称压力更愿意花时间在科研上,而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教学上。教学更多的是一份良心活。在教学中,某些教师“各行其是、各自为战”,分散用力。
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实施新课标。教育部对教师培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保障力度大。中小学教师分类、分层、分岗进行培训,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大学英语教师培训力度不够。教育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学工作的性质,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使教师不得不面对变革带来的巨大压力,在变动频繁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无所适从。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发挥集体智慧,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专题讨论”方式强化团队意识,增强凝聚力,避免“各备各的课、各走各的路”式的单打独斗。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提高教育学、心理学学识,增强课堂管理能力、跨语言跨文化能力、中国语言文化修养、语言测试能力、跟踪调查能力、经验总结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理论科研水平和信息素养,适应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利用英语教学信息化资源促进个人专业发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不再进行重复性、低技术含量的课堂体力劳动,改变纯粹教书匠式的职业方式,消除职业倦怠。
三、结语
针对大学英语课堂倦怠现象,可以通过学习策略训练和指导让学生明白社会需求,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教师明白学习者需求,清楚“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在教学方式上,教师积极更新观念,多运用参与式、体验式、案例式、启发式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教学资源库,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教师的职业动力、教材的内容动力和学生的学习动力三方面为大学英语课堂寻求新动力、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程月芳,马广惠,董娟.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语言学习策略问题[J].外语界,2003(2):47-54.
[2]文旭,莫启扬.大学英语教材.问题与思考[J].外语学刊,2013(6):97-101.
[3]孔德亮.大学英语教学的动力机制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J].外语界,2014(5):67-75.
[4]秦美娟,何广铿.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内涵探讨[J].外语界,2009(5):19-25.
[5]唐进.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编制[J].外语界,2013(4):63-72.
[6]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1-5.
[7]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6):9-13.
[8]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283-291.
[9]祝珣,马文静.课程设置的学习者需求分析——基于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的研[J].外语界,2014(6):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