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信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2015-09-10邹平座
邹平座
对于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争论已久,而政府在近10年中采取了数10个文件的救助政策,也没有化解这一难题。中小企业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特别是2009年实施4万亿救市政策,中小企业融资难更是雪上加霜,在2009年到2015年长达7年的时间中,中小企业承担了20%-30%的利息负担,高利贷横行,大量中小企业走向了不归之路。中国经济也遭受了巨大损失。
为什么中小企业融资难会变成中国经济的顽疾呢?
中国的金融业存在较为严重的关系型融资。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青木昌彦认为融资类型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数据分析的规范型融资,一种基于特殊关系的关系型融资。在分析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时他认为一个主要原因是日本的军工企业在战争中与日本的大银行形成了特殊的信贷关系。
而中国的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本身就是一个娘生的兄弟关系,这种关系产生了“too big to fail”效应。特别是2009年中国4万亿救市时,这种关系型融资开始变本加厉,并对中小企业产生了“致命挤压”。
而更为深刻的是,中国存在严重的“信用不对称”问题。金融的基础是信用,而信用的基础是产权,中国现在仍然是一个以公有产权为主的经济体。中小企业和农民经营的土地与厂房都不能形成信用来融资,而国有企业拥有百万亿以上的国有产权作为融资的信用。中国经济制度本身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信用不对称”,迄今为止,中国相关的金融法规中,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条款仍达26条之多。
而政府救助中小企业的措施往往剑走偏锋,如地方政府推行的企业“联保制”,不但没有救助中小企业,反而使很多优秀的中小企业走上了不归之路。
“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性措施还在于增加中小企业的信用,从产权制度、整改制度、土地流转、证券化等措施中,找到信用再造的方程式。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这种信用再造通上了“电流”。通过互联网金融,使得信息更加充分,金融市场更加有效。
更加重要的是,“互联网+信用”再造将创造一个又一个有效率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明显有第三次产业革命的特征,这种信用再造将依托资本市场与更广阔的金融市场,为中国中小企业打造一片金融服务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