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话语的当代境遇与构建路径

2015-09-10杨荣刚

理论导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杨荣刚

摘 要:大众话语是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与必然要求。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和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渗透,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大众话语领域面临主导地位动摇、影响力减弱的边缘化风险。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话语体系,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应积极探索大众话语的构建路径,坚持时代性与创新性、竞争性与开放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价值诉求,防范化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被边缘化的风险,在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共生与交锋中建立和保持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的优势。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话语;建构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10-0068-04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任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体现了意识形态工作是实现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稳定剂,表明了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大众话语是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和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使其掌握了当代中国主流话语权力。随着国内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创新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的核心内容和表达形式,使之符合大众心理和认知结构,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为民众所认同、内化与践行。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话语的现实境遇与价值诉求

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话语要实现时代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西方资本主义开始不断蚕食中国领土,侵犯中国主权。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也涌入中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潮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并顺应时代潮流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果实被反动派窃取,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没有掌握中国话语主导权。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入中国,有志之士开始用东方话语和表达方式翻译马克思主义核心思想,带有西方文化烙印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很快掌握了工人阶级这个新的政治力量,并催生了中国共产党代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至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有了领导主体与阶级基础,在与其他思想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斗争中脱颖而出,掌握了话语主导权,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最早诞生于西欧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到中国人民的认同和接受,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时代性,在于其能够解决当时中国急需解决的时代问题。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的错误理解,我们走了不少弯路,甚至出现了否认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顺应时代潮流,拨乱反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辩证统一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了极强的制度优势和旺盛生命力,国民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安定和谐。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当下,在社会转型期,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到环境、教育、医疗、收入分配、腐败等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凸显,民众对新环境下的意识形态工作充满困惑,能否正确分析和解决现实存在的这些社会问题势必会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历史与现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内容,才能保持长久活力。因此,我们在新时代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时应该坚持时代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和现实问题解答力。

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话语要实现竞争性与开放性的辩证统一。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西方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优势掌握了国际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话语霸权,不断对外输出其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想,对我国民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观念的涌入和竞争不断挤压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空间,挑战着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在国内,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新的社会阶层出现,人民群众的政治思想意识显著增强,这些因素都不断影响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控制力与主导力。此外,现代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拓展着意识形态斗争的话语空间,使意识形态斗争的阵地由现实世界转向虚拟世界。虚拟网络的不可控制性和负面作用,不断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这客观上要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话语要适时作出调整和改变。因此,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话语必须实现竞争性与开放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必须正视和接受西方价值文化的竞争与挑战,深刻把握其文化实质,加强对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批判扬弃,不被其具有“隐蔽性”的话语转换所迷惑,在与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共生与斗争中建立优势话语权。另一方面坚持与时俱进和包容开放,在继承传统理论教育和灌输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交往的开放性来创新意识形态传播的新渠道和新路径,积极占领和掌握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话语空间的主导权。

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话语要实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中国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复杂变化和西方价值观念的侵入要求我们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话语,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的内容和表达形式。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德国,其思想内涵与表述方式带有明显的西方特色。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不断对其进行话语的加工与转化,用富有东方特色的语言与表述进行理论的阐释,使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众思想状况相契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与民族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不是简单地运用中国词汇和语言进行话语“翻译”,也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地嫁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中去,而是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内在精神的一致性,在创新中实现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结合,使之在思想内容和表述形式上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一旦平庸化、刻板化,就会失去说服力,影响民众对其认同感。因此,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必须符合本民族心理认知和思维特点,体现民族性和人文关怀。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保持持久生命力,才能牢牢把握大众话语的主导权。此外,大众话语的表述除了体现民族性,还应该体现世界性,具有国际视野。西方社会价值观是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过程中形成的,虽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价值取向,但是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凝聚人心的话语表达机制,我们应该批判地吸收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有益成分和传播机制,顺应时代潮流进行话语表现方式的创新与包装。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话语的弱化风险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和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强力渗透,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大众话语领域面临主导地位动摇、影响力减弱的边缘化风险,造成风险的因素很多,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就自身因素来讲,理论创新不足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的吸引力。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条件的变化必然要求理论不断创新。正如恩格斯所言:“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28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是应时代之所需,在批判继承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理论创新不足、内容刻板化和表达方式的单一性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的说服力,进而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要保持凝聚力和吸引力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回顾历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曾经由于受到一些错误思想的影响,颠倒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片面强调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不能从客观具体国情出发去创新马克思主义,反而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这给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挫折。改革开放以后,我党开始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从中国现实条件出发进行大众话语的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的话语体系。但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理论创新不足。如理论阐释力和说服力较低,传播媒介和表达方式单一,对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反应不灵敏,出现理论上的“空洞区域”。另一方面理论“创新”出格。抛弃马克思主义精髓,另起炉灶把资本主义思想嫁接到马克思主义肉体中去,伪造新理论。简言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足或者创新出格都直接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的权威与自身抵抗力,导致在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斗争中处境艰难。

2就国内因素来讲,市场经济与社会阶层的新变化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的认同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对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话语体系的建设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们开始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化思想,以实践为出发点不断创新完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自发性、盲目性和趋利性的弊端,导致部分人价值观畸形发展,催生出个人极端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出现贪污腐败、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消极的社会现象。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这些负面效应不断弱化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消解着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发声力。此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已告别“两大阶级和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兴的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阶级阶层的新变化必然导致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引发利益诉求的多样化,人们关心自己所属群体的利益,并以此作为价值评判尺度,不同的利益诉求影响着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在当代中国,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够存在和传播,就在于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不同阶层的价值诉求。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话语如果不能体现和反映不同社会阶层尤其是新兴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其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必然会弱化和受到挑战。

3就国际因素来讲,西方意识形态话语的渗透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的主导力。在日益开放的国际背景下,动摇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变量具有较强的外向性,来自于西方社会文化思潮的强势渗透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曾指出:“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打了败仗,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关系都将毫无意义。”[2]172西方国家利用其国际社会的主导地位,依仗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借助思想文化领域的话语霸权不断向我们兜售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以及价值观念。它们以“普适性”掩盖其阶级性,通过一些“去意识形态化”的中性词语来宣扬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不断挤压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的生存空间,冲击着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与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它们披着自由和民主的外衣,鼓吹西方民主与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大力宣传多党制和议会制。在经济上,强调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的合理性,倡导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否定社会主义成就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思想上,通过一些隐蔽性的话语来传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倡导抽象的自由、民主与公平。此外,还利用网络、书刊、影视等信息化手段和载体来推销西方话语体系。因此,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科学对待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必须面对的问题,完全排斥和接受都不是良策,正视西方思潮的冲击,有选择地批判和借鉴,在公平对话与交流竞争中建构优势话语权才是正确选择。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话语构建的路径选择

当今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重新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话语体系,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势在必行。我们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防范化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被边缘化的风险,在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共生与交锋中建立和保持话语优势。

1坚持理论创新,凝练符合时代发展的大众话语核心概念。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它之所以能被民众所接受和认可,就在于它能够随着实践发展不断创新出与时代诉求和社会心理趋向相结合的大众话语体系。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曾指出:“领导权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成就,而必须不断地更新、再造、保卫和修正。”[3]115同样,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领导权的建立和保持也是一个“更新、再造、保卫和修正”的过程。首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回归”与“超越”。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首先要回归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生态和精神特质,而不是脱离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伪造新理论和新概念。同时,我们应该在回归和坚持中实现“超越”,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去充实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去阐释中国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新问题,从理论上消除非主流意识形态对当前社会问题的扭曲解释,不断凝练出契合时代发展的大众话语核心概念,并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的灵魂。列宁曾指出:“只有当概念成为在实践意义上的‘自为存在’的时候,人的概念才能‘最终地’抓住、把握、通晓认识的这个客观真理。”[4]18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的提出易于消除群众对当前社会问题的困惑,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其次,凝练核心概念,构建话语体系要实现修辞通俗化、语言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的构建是理论内容与话语形式的统一,理论内容是核心,话语形式是表现。适合民众需求的话语表现形式是科学理论派生出来的,恰当有效的话语形式能为普通群众接受、理解和信服,刻板虚夸的话语表现形式必然遭到群众的反对与抛弃。因此,马克思主义在提炼和表述其核心概念时应该在保持其传统话语优势的前提下,把握时代脉搏,进行外在表现形式的转化与创新,在交锋中争夺群众和意识形态阵地。

2坚持正确话语导向,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正确、恰当的话语表达机制能够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控制力与感染力。当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占据“话语霸权”,除了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做后盾之外,还在于其具有“中立性”和“隐秘性”的话语表达机制。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持正确的话语导向,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大众话语体系。首先,整合拓展大众话语传播资源,构建大众话语平台。话语平台是连接意识形态与人民群众的桥梁,是人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载体与通道。报刊、广播、电视等是以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平台,而当今时代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应不断创新和拓展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发挥其信息量大、形式活泼等优势,使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以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魅力。其次,把握大众心理与传播规律,创新话语机制。在思想多元化并存的新时代,民众政治思维活跃,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在传播过程中要考虑到信息交流主体的双向性与平等性,逐步摆脱传统的富有说教性和灌输式的表达方式,在与群众平等互动交流中掌握群众,达成价值共识。第三,加强话语监控和制度建设,净化话语空间。良好的话语传播环境和社会氛围有利于减弱不良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侵蚀,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话语传播的重要条件。新媒体时代,我们应该建立健全话语监控机制,及时发现网络谣言和非主流思潮,揭露其虚假本质。此外,建立和完善话语监控的规章制度,落实实名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惩违法行为,在批判与应对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3坚持以人为本,夯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基石。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具有生命力。关注民生、倾听民意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本质所在。只有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的感召力。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话语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积极解答时代课题,消除民众困惑。在思想文化多元并存的社会转型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话语构建要适应新的话语环境,注重思想理论与社会现实的契合度,紧密联系群众的思想实际,着眼于对现实实践问题的解答,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其次,贴近话语对象,优化大众话语传播方式。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5]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的构建与传播过程中可以采取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形式,将抽象繁琐的学术语言转化为言简意赅的生活语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艺术活动,贴近百姓生活,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的严肃性与活泼性的辩证统一。第三,因材施教,实现重点教育与普遍教育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行使过程中要立足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着重培育一批信仰坚定、作风严谨的高素质理论工作者,并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此外,要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普及面,将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融入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通过重点教育和普遍教育的统一,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的覆盖面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 [美]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 [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3] Terry Eagleton. Ideology[M]. London: Verso, 1999.

[4] 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5] 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N].学习时报,2009-11-17.

[6] 王永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 侯惠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11-2012):核心价值与意识形态建设[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