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化新趋势观察
2015-09-10谭浩俊
谭浩俊
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的倒挂,正在考验着整个中国经济能否缩小区域分化,能否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2015年以来,虽然全国数据被稳定在7%的合理区间范围之内,但一个新的趋势却值得重视,就是区域分化现象更加突出了。
从各地半年报数据来看,增速最高的重庆,实现了11%的增长,增速最低的辽宁,则只有2.6%,两者相差4倍多。更重要的,这样的差距,按照目前东北、山西等地的实际情况,在短期内,不仅不可能得到改变,反而有继续拉大的迹象。因此,区域分化的现象也将更加明显。
虽然说区域分化可能成为经济是否步入回暖阶段的特征,但从总体上讲,区域分化加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存在的,且随着分化现象的日益严重,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小的冲击和影响,也对当前经济走出困境带来不小的阻力。
东部与中西部速度倒挂
前些年,也许是产业转移和城市建设步伐太快,以及资源消耗式发展太过严重,带来了很多“积极”影响,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有的增长速度达到了东部发达地区的两倍以上。
因此,很多人认为,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不需要几年中西部地区就可以赶上东部发达地区。至少,可以差距越来越小。
显然,这样的看法是过于盲目、过于乐观了。中西部地区依靠房地产市场的过度兴旺和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带来的高增速,是难以继续维持的。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过于沉重的问题也开始逐步暴露,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慢慢减了下来。
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放慢的原因,主要是中西部地区大多集中于传统产业。前些年,在市场比较平稳、供求关系比较协调的情况下,传统产业还能表现出比较好的增长态势。随着市场趋于冷淡,传统产业市场饱和的矛盾也就越来越突出,造成产量严重萎缩,经济发展速度就不可避免地放慢了。
与此同时,前些年经济增长速度放快,与投资旺盛有很大关系。而近几年来,投资也成了中西部地区的一条短腿。不仅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投资下降很大,生产性投资因为市场饱和下降幅度更大,直接影响经济增长速度。
虽然在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中,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超过8%的地区数量仍多于东部发达地区,但是,对稳增长的作用显然比不上东部发达地区,东部地区普遍出现平稳转好的现象。
从经济增长来看,上半年,东部的天津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4%,江苏增长8.5%,浙江增长8.3%,山东增长7.8%,广东增长7.7%,均快于全国。从投资来看,天津增长13.2%,江苏增长10.9%,浙江增长12.3%,山东增长14.6%,广东增长17.3%。从地方财政收入来看,天津增长11.6%,江苏增长10.5%,浙江增长14.8%,山东增长9.1%,广东增长14.9%。
东部这些地区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一半左右,他们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比中西部地区的省份贡献要大得多。也就是说,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如果不是比东部发达地区高许多,其贡献是很难体现的。
早在2010年左右,东部地区经济增速就都已经降到个位数左右,从而形成了与中西部地区的增速反差。随着东部地区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和科技创新力度的加大,经济稳定的基础越来越强,经济增速继续下滑的空间已经没有,而进入了触底反弹状态。
同时,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复苏以及欧洲经济缓慢复苏,进出口状况也在逐步改变。数据显示,前7个月,广东进出口总值继续位列全国第一,为3.39万亿元,下降1.8%,占进出口总值的24.9%。同期,江苏、上海和浙江进出口总值分别为1.91万亿、1.56万亿和1.2万亿元,分别下降4.8%、3.6%和3.3%。降幅都远低于全国均值。也就是说,前些年拖东部地区经济后腿的进出口贸易,已经扭转了局面,重新成为拉动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总体来看,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的倒挂,正在考验着整个中国经济能否缩小区域分化,能否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资源型地区成新洼地
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虽然也存在地区差距,区域分化矛盾也存在,但是,由于资源的特殊作用以及廉价劳动力的优势等,区域分化的矛盾还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资源消耗式发展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那些依靠资源求发展速度的地区,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沦陷区”,成为区域分化的洼地。
从经济数据来看,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已经连续四十多个月运行在负通道,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煤炭开采和洗选等的出厂价格,几乎都是以下降的面目出现,且降幅很大。毫无疑问,对以资源为主的地区来说,就成一场恶梦了。
如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7%,仅比“垫底”的辽宁高0.1个百分点。受市场需求影响,山西省规模以上12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焦炭、水泥、生铁、粗钢、钢材、原铝、发电量等8种产品下降。
而其他以资源为主,或资源开采等占经济比重比较高的地区,同样出现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不仅如此,以资源为主的地区,也在资源开采以后,面临农业生产水平严重下降的现象,一旦经济全面溃败,居民生活也难以保证。
应当说,目前速度垫底的省份,大多数是资源型和老工业基地。且这些地区由于机制不灵活、活力不够、社会负担很重,特别是因为环境遭受巨大破坏,投资者不愿到这些地方投资,也使得这些地区转型的难度极大。
2014年末,东北三省的经济都出现了严重下滑,GDP增速全部掉入全国后五位。今年一季度,辽宁经济增速仅为1.9%,更成为全国经济增速的“副班长”。而最新数据则进一步显示,辽宁仍然是全国的“副班长”,吉林、黑龙江的情况虽略好于辽宁,但也在全国后几位徘徊,成为名副其实的拖后腿地区。
要知道,东北经济的衰落,带来的不仅仅是东北地区就业、居民收入增长等方面的问题,还会带来整个经济的强烈波动。因为,过去是东北经济带着全国经济走,后来“带”的作用越来越小了。现在,已发展到拖后腿了,也就意味着,东北经济已成为全国经济的洼地,成为区域分化的低端。
造成东北经济全面衰退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比重过大,如吉林2013年工业比重为52.8%,重工业增加值是轻工业增加值的2.3倍。而辽宁,2013年仅装备工业、冶金工业、石化工业增加值之和,就占到整个工业增加值比重的65%左右。黑龙江则是能源、石化、装备工业增加值占到整个工业增加值比重的70%,特别是石化行业比例最大,所以结构调整的难度大。
二是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传统的国有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无法适应市场需要。即便是同类企业,东北的企业也缺乏应有的竞争力。
三是市场发育度不够,观念陈旧,且人口、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黑龙江、吉林、辽宁的生育率分别为1.03%、1.03%和1.0%,远低于全国水平的1.5%,仅比北京、上海等极少的城市略高,甚至比日本和韩国都要低。按照国际标准,低于1.3%被称为“超超低出生率”。
区域分化仍可能加剧
过去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基本上按照由东到西梯度转移发展。目前,东部不少地方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而全国平均水平不到8000美元,西部更低。“人均GDP”基本上反映了生产力水平,中西部地区仍然享有对外和对东部的比较优势,有条件实现更好的发展。
现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过渡到“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在逐步显化。即便是实体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也都在向高精尖转型,向智能化、电子化、信息化、互联网化转型。
相反,中西部不少地区仍然处在工业化中期,以制造业、重化工业为主体,目前受产能过剩、转型升级、外需下滑的冲击比较大。这也意味着,区域分化的现象仍有可能加剧。而加剧的结果,显然是不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健康的。
所以,面对区域分化的问题,必须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如果低估中国在大转型中的区域性差异和结构性差异,宏观调控平均用力,就会导致在结构性和区域性张力之中,出现整体性问题,局部塌陷带来连带效应。
从宏观上讲,要缩小区域分化,必须在政策上采取分类处理的模式。比如,货币政策的定向调控可以就产业和特定区域做出充分考虑,与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更加密切地配合。再如财政政策可以从单一的转移支付向转型扶持、项目扶持、税收减免等方面转移,鼓励更多的企业到中西部去投资。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化解区域分化矛盾。
从中西部地区自身来看,也要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需要,加快自身转型升级的步伐。
首先,要在观念上有根本性的转变,改变目前等靠要的思想,改变总把地区经济发展和转型的目标锁定在中央给政策、发达地区扶持的传统思维上,而应当主动求变,主动寻找新的发展之路。
其二,要在思路上有实质性的转变,特别是产业定位必须准确、科学,能够适应本地区的发展实际,而不是人云亦云,跟着别人做高大上的产业目标。走出大企业、大制造、大国有的固有思维,进入到小企业、小制造、小民营的轨道中来,通过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品牌培育等,打造大企业、大制造,而不是一心想着引进大企业、大制造、大项目。
再者,要改善投资环境。项目能不能来,投资愿不愿意去,关键还是要看投资环境如何。从总体上讲,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是不如东部地区的,所以,中西部地区应当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改变经济发展面貌的最主要抓手。其中,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是中西部地区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人才留住了,往往项目也就会去了。
当然,如果中央能在干部的配备、人才的分配等方面给中西部更多的倾斜,把更多优秀的领导干部和人才安排到中西部地区,帮助那里的干部群众转变发展观念和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区域分化是一个现实、也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好在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只是解决的思路需要调整,需要用更多新的思维、新的理念去改变这样的差异,从而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