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平台构建
2015-09-10乔丹丹王让新
乔丹丹 王让新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是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重要体现,对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建设有重要价值。如何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四位一体”平台的构建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紧密围绕该平台,最大程度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效能,对新时期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突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创新 四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重点强调在新时期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注重从教育者、受教育对象的变化出发,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性质与特点,实现理念、方法、内容和机制等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需要提升受教育对象的政治素养,其中包含人格、道德和知識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实现个人在教育上的全面发展,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水平。当前,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迈入转型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环境、教育对象等多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理性审视和科学定位,成为当前人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构建理念、方法、内容与机制于一体的“四位一体”创新平台,对提升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教育平台建设的归因性
加快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进程。新时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大众化,离不开创新。在全面继承以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经验基础上,顺应新时期变化,不断进行创新。同时,当前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存环境、交流方式与生活方式等出现了新气象,再加上科技在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教育提供了基础,科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也提出了新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加快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进程。
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建设每一个阶段,都特别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全面认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基础上,应探索适宜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创新发展的新理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实现新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因此,通过构建新的平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真正做到理论教育的与时俱进,更好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四位一体”平台的构建
理念创新:确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教育职能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平台要确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教育职能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需要全面适应新时期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要求,敢于破除落后的观念,采用更为广阔的视野与灵活应变的能力,来更新教育理念,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理念的指引下,实现队伍建设、工作方式等多个方面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在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后,才能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作出贡献。具体来讲,确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教育职能观,需要从以下方面出发:
一是借鉴其他学科知识,使其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不管是从理论,还是从具体实践上来看,对其他学科应是开放的,应广泛吸收借鉴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利用好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与工具,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感化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
二是积极转变工作技能与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需要转变思维方式,摈弃与时代不相符的旧理念,树立公平、效益和系统等新思维方式。同时,在工作技能上也要全面利用好现代多媒体技术,提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多种有益资源,对受教育对象的理念产生影响,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效果,因此,理念创新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平台建设的先导。
方法创新:实现教育的“双向性”与“实效性”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要实现教育的“双向性”,确定教育者与受教育对象的互动交流,而“实效性”则注重回归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来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理解与实践水平。具体来讲,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双向性”与“实效性”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一方面,实现教育的“双向性”。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就是要彰显受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假如对客体地位不进行充实,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当成是单一的、线性的被动性知识讲授,就会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脱离,与受教育对象的实际脱节,这样就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忽视甚至抑制受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的能动性,逐渐消磨其在学习中的参与、探索意识,这样就会导致受教育对象出现逆反、排斥心理,教育的主体、客体两方自然就不会达成共鸣,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不会成为受教育对象的自觉性行为,教育的实效性会大打折扣,育人效果会明显降低。这充分说明教育主体教育模式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实诉求,为此,很有必要实现教育的“双向性”。
一是将主客体放在同等位置。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将教育的双方(教育者、受教育对象)放在同等位置,特别是要实现教育者、受教育对象间的平等交流,这样受教育对象才能真正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拉近教育者、受教育对象之间的距离,让受教育对象从内心深处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是加强受教育对象的参与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并不是单向教育,教育双方是良性互动关系,利用借鉴接受的理论,关注受教育对象的“期待视野”,达到受教育对象的“视野融合”,同时,还需要关注不同受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再者,在教育内容上,应注重“留白”,给予受教育对象一定的思考、理解与想象的空间,实现接受的稳定性与持久性。
三是注重采用“研讨式”学习方式。在讲授完理论要点之后,需要积极让客体去阐发自己的观点,提出疑问,然后再对这些有疑惑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及时解惑,提升对理论的认识功效。特别是要注重采用以理服人的教育方式,激发受教育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
另一方面,实现教育的“实效性”。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要通过学习,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是应用,确定社会实践的方法与途径,特别强调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学会使用。要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受教育对象的实践能力,需要花大力气提升社会实践的水平,还要注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实问题实现密切对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说服力与针对性。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在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回答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适合客体特点的实践项目,鼓励其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亲自完成实践过程。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作为教育主体来讲,要积极引导受教育对象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全面结合社会实践的实际内容,积极去建立实践方案,营造开展社会实践的有利条件。社会实践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路径。通过社会实践让受教育对象能全面深刻领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指导作用,全面领会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重要地位,受教育对象能全面感受到新时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个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全面提升受教育对象的责任感、使命感,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对待在改革中出现的各类社会矛盾,掌握在新时期为解决矛盾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水平。与此同时,创新教育载体。教育载体是教育内容与方法物质寄托,是开展教育实践的重要过程。随着多媒体、网络等的逐渐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载体也要实现载体创新,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紧密结合(隐性课程主要间接学习活动,比如环境对人的熏陶等,显性课程则与之相反),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可接受性,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富有亲和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因此,还要发挥网络新媒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效能,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路径。要全面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网站的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延伸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空间,开辟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阵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动权。
内容创新: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合乎民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要做好内容上的创新,做到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合乎民心,随着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和互联网信息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从不同方面对人的思想产生影响,这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内容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就需要从实现内容进行创新。具体来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是增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面是明确马克思主义本身与时俱进的品格,这要求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紧密结合,让受教育对象不仅明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还要掌握原理产生的背景知识,明确原理在产生的过程中进行了如何的演绎,这样才能让受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更为清晰的认知。
二是注意将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内容与实践价值教育实现有序对接。比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经济方面的理论,既要做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转规律,更要强调提炼经济现象的实用方法,便于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能更好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同时,还要从国际、国内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出发,帮助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了解批判方法,在开展批判实践的过程中,逐渐产生批判精神,能从抽象的价值观理念中获得解放,让受教育对象实现重塑自我,更好适应社会,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为此还需要引入比较教育内容,不仅要让受教育对象能对东西方先进思想有大致的了解,更要明白不同时期时代精神,把握时下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这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新背景下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还要介绍不同学派及观点,培养创造性人才,要做到不被传统束缚,善于打破一些条框,在日常生活中,将实践当成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社会上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能在准确掌握大原则基础上,实现兼收并蓄,进一步提升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对比中获取真知。
三是強调补充评价其他社会思潮的内容,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随着对外开放的持续发展,西方经济思潮涌入我国,社会上的多种思潮呈现多元化态势,这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对其他社会思潮的评价进行全面结合,特别是为消除人们对社会思潮尤其是西方思潮的误读,这就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西方社会思潮,通过严谨的理论分析与事实论证,提升受教育对象辨识社会思潮的能力,把握正确方向。
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做到多样性、主导性全面结合。主导性是教育内容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方向,彰显社会主义性质,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导性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原则性、方向性的基本要求。而多样性强调要从受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满足受教育对象多样化、多元化需要,发展其主导性需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导作用。
五是坚持灵活与稳定有机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由于经典才成为权威,因为权威容易出现模式化,这样很容易削弱内容产生负面影响。假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未实现创新发展,这样就很难保持持续活力。因此,教育人员在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需要始终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地位,以灵活性、稳定性的要求,让受教育对象能勇于接受,逐步内化,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实现入心,提升理论素养。
机制创新:协调与监督结合,体现实效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是多层次系统,需要创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论教育系统,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制度化和科学化,机制创新需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一是创建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要建立一起行动,有机配合各司其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机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贯穿到具体教育工作中,让受教育者成为各条战线上的能手,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在进行专业队伍建设过程中,需要实现个人与组织密切配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的职业化,在工作中进行积极引导,提升教育效果。在各级各类单位要全面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抓好针对党员干部的理论教育工作,让其在工作中能全面发挥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同时,也需要充分利用好社会力量,利用其丰富的知识、思想与人生阅历,体现认同优势,营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构建内外有机结合的监督考核机制。创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反馈与预警机制,全面掌握社会思想动向与受教育对象动向,善于发现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及时予以发现,做到超前预测,将问题管控在萌芽阶段。同时,还需要全面运用好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等有效手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每一个环节展开监督、考核,坚持公开、公平与公正的原则,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奖惩,将获得的经验予以推广,而对反映出来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方面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惩戒,起到很好的教育督导作用,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绩。
三是领导机制、工作机制要重实效。建立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领导机制,将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人员都纳入其中,创建相互协调配合的组织机构,做到各司其职,落实责任。同时,还要注重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每项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工作,需要有专人负责,建立规范有序的工作程序,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现制度化,有序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现新突破。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平台建设,是新时期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所作出的有益探索,这能加快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进程,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为此,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平台需要在理念、方法、内容与机制等四个方面,实现统筹安排、协调运作,建成“四位一体”的平台,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水平,让受教育对象能真正掌握并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理论运用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作者分别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讲师,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3年度四川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研究课题“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CJS13-084)
责编/丰家卫(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