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2015-09-10王根明
王根明
1981年10月3日的《人民日报》国际副刊上,刊登了袁鹰写的文章《深情的眼睛》。文中提到作者在阿尔及利亚和巴基斯坦访问时,听到最多的是《古兰经》中关于中国的一句话:“学问,虽远在中国,也当往求之”。
时任《中国穆斯林》主编的穆白(龚清志)先生读完此文后,又在《人民日报》当月17日第7版撰文,更正说此言出自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这在伊本·阿底的〈圣训全书〉(穆罕默德言行录)等书中有所记载,也是大多数伊斯兰学者公认为正确的和著名的‘圣训’,但它并非《古兰经》中的‘训诫’”。此文后收入《龚清志文集》,第1~3页,2005年10月内部印行。
先知穆罕默德的此段“遗训”今译为:“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这段话曾经在阿拉伯各国和中国学界颇有争议。现在,根据最新出版的阿拉伯文版的圣训集,其真相可大白于天下了。
圣训考据
此段堪称为千古绝唱的圣训,千百年来在阿拉伯世界和中国穆斯林间广为传诵,是中阿友好、友谊和友情的丰碑。这段圣训辑录在与逊尼派的“六大圣训集”和什叶派的“四大圣训集”齐名的《莱比尔圣训集》的第4章“论知识、求知及其价值”的第1段 (按照该圣训集圣训的顺序排列为第19段,注释本在第18段),原文为:
“莱比尔·本·哈比布说:艾布·欧拜德自扎比尔·本·宰德从艾奈斯·伊本·马利克自先知传述,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说:اطلبوا العلم ولو بالصين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版本信息为《伊玛目·莱比尔·本·哈比布·法拉希迪穆斯奈德圣训集》,阿曼苏丹国宗教基金与宗教事务部出版,2011年第1版第11页。另见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第661页。
这段圣训还收录在《白海基圣训集》第1663段(1663) الايمان شعب في البيهقي خرجهاا);欧盖里圣训集;伊本·阿布杜·班尔圣训集;哈提卜·巴格达迪(لبغدادي ا الخطيب )的《巴格达史》,和安萨里的《宗教学科的复兴》第1章第2节“学习的尊贵”之第5段圣训。
关于安萨里和《宗教学科的复兴》,《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有比较详尽的条目解释。哈提卜·巴格达迪在《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76页也有解释,但有误。现略加补充:哈提卜·巴格达迪原名艾布·伯克尔·艾哈迈德(1002年~1072年),历史学家、圣训学家和教义学家。其最重要的著作是14册的《巴格达史》和圣训学专著(الرواية علم في الكفاية (见〈门知德字典〉,黎巴嫩贝鲁特东方出版社1992年第33版第232页)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段圣训长期以来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乃至中国穆斯林中间广泛流传,得益于众多的伊斯兰典籍的记载和许许多多著名学者代代相传。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学术的繁荣,将会有更多的圣训集被整理、出版问世,也会有更新的相关成果。《莱比尔圣训集》2011年出版时,在第206页,尚无注释,只有此段圣训原文;2013年注释本出版时,在第651页,对此段圣训的注释,肯定了这段圣训属一级圣训,标明了在其他4位圣训学家辑录的圣训集中的出处,以及另外4位圣训学家对此段圣训的评述。如艾布·团伊布、伊玛目·努伦丁·萨利米、古图布·艾因麦、大学者伊玛目·艾哈麦德·哈利利等都认为是一级圣训。马忠杰先生在《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第661页关于“《莱比尔圣训集》”词条中解释道:“……其中第18条‘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的名句,就是由赖比尔(即莱比尔)正式辑录在册。”
有趣的是,不同国家不同版本的《宗教学科的复兴》对此段圣训的注释也不尽相同。譬如,黎巴嫩贝鲁特版注释为:“伊本·马哲在第60页的序言中传述,此段圣训传述系统不太完整,但内容正确无疑。”(安萨里,《宗教学科的复兴》,阿布杜拉·哈利迪博士注释,黎巴嫩贝鲁特艾莱盖穆·本·艾布·艾莱盖穆出版社1998年1月版15页)
埃及版的注释为:“分别出自伊本·阿迪仪和白海基圣训集,伊本·阿迪仪认为传述人是艾奈斯,白海基说其内容赫赫有名,其传述系统不太完美。”(安萨里,《宗教学科的复兴》,大学者栽奴丁·艾布·发德里·阿布杜·莱希米·本·侯赛因·伊拉克(卒于1403年)注释本,埃及开罗黎明遗产出版社2010年第2版 20页。)
中国流播
1962年,白寿彝教授访问巴基斯坦后记录到:“巴基斯坦的朋友们总爱引穆罕默德圣人的遗训,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也应该要寻求。’我们差不多每天都可以听到这句话。”(《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654页)
1983年8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白寿彝先生的《中国伊斯兰史存稿》第45-55页,收录了白先生的论文《中国穆斯林的历史传统》。关于此文,作者的题记中写道:“这是1962年2月2日在巴基斯坦历史学会第十二届年会上宣读的论文,原文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2年第二期发表,有英文本,发表在《Journal of Asia》 July 1981,Gslamabad,Pakistan”。 该论文的首段写到:“‘学问,虽远在中国,也当求之。’穆罕默德的继承者遵从了这条训示,派外交代表到中国来,早在公元651年8月25日,即赫蚩拉31年1月2日,哈里发的第一个使节在长安朝见了唐高宗(见《旧唐书》卷四)这事,为当时的史官郑重地记载在皇朝的典籍里。从此,伊斯兰在中国传播并发展起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穆斯林》杂志中有关此圣训的很多记载。现举几例:纳忠的《伊斯兰教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论及:“……先知穆罕默德说:‘哲理是穆民失去了的骆驼,必须寻找,那怕远在中国。’这一段圣训是把两段圣训揉合在一起,前一段是:‘哲理是穆民失去了的骆驼,不管在哪里寻到,都应该属于自己。’另一段是:‘你们寻求学问吧!哪怕是在中国,因为求学对每一个穆斯林都是天命。’” (《中国穆斯林》1981年第2期第3页)
张秉铎的《中国穆斯林的宗教教育》提到:“先知穆罕默德教导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中国穆斯林》1982年第1期第8页);王崇绪的《访问巴基斯坦孟加拉纪实》提到:“主人为我们举行欢迎会,在致辞中表达了他们有机会接待中国穆斯林的喜悦心情。他们说,先知早就说过:‘为寻求知识,即使远在中国也要去’。”(《中国穆斯林》1983年第1期第46页);穆·拉希达·杨棠的《穆斯林旅行家与文化交流》提到:“穆圣也曾鼓励穆斯林外出求学,曾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等” (《中国穆斯林》1983年第4期第45页)
有趣的是,早在1899年,有一位原籍宁夏灵州人(今宁夏灵武市),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写的中国回族方言写了一本《回民宗教常识》,共三册。每册的开篇一页引证此圣训:“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此书1904年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石印出版,1954年上海穆民经书社影印出版时,中文书名为《回教教条》。此书在回族民间流传极广,在《回族研究》1995年第4期及即将出版《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回族卷·书籍类》都有研究和介绍文章。
2013年9月11日,中国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第二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大学校长论坛”主旨演讲时指出,中国已在32所大学建立了阿拉伯语言文化系。他提出了到2020年中阿互派留学生人数要比2010年翻两番的目标,并在2012年至2014年间,向阿拉伯国家提供4500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进一步扩大向阿拉伯国家派出留学生的规模。中阿之间的贸易额2012年已超过2000亿美元,预计2015年将超过3000亿美元。中国穆斯林的人数已超过了22个阿拉伯国家中的16个,在中国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中阿经贸论坛、一届中阿博览会和两届中阿大学校长论坛。在上述经贸文化教育合作交流的大背景之下,阿拉伯穆斯林继续遵循先知的遗训,沿着先辈走过的“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来中国求知的时代已经来临。
(作者为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