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步入新常态
2015-09-10张伟
张伟
2014年12月19日,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共同主办的“汉语盘点2014”活动揭晓榜单。“习大大”入选2014十大国内词语。
对此,人民日报微信公众账号这样解读道——“小平您好”,是改革开放年代最经典也最深入人心的标语。如今,“习大大”这个朴素简洁、来自民间的称呼,同样道出老百姓的心里话,让人掂得出“习大大”背后沉甸甸的民意分量。真正为习近平赢得民心的,是其执政以来取得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建树。“习大大”的称谓已经成为人民认同、支持和感谢习近平带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追求中国梦,期待更伟大成果的一个象征,是这个时代人们情感的由衷表达。
全面深化改革态势已成
2014,是成色十足的“深改元年”。
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称: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深化改革,绝非易事。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这一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态势已经形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坚冰、财税改革重磅推出,价格改革稳步前行,国企改革全面提速……着眼于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具有结构支撑作用的“重头戏”,改革发动攻坚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改革向全方位扩展;铁路运输、邮政业相继启动营改增试点,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着眼于激发市场活力,增添经济动力,改革车轮加速向前。
这一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不断凝聚。改革,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以问题为导向,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人民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直面审批程序繁杂问题,以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自我革命,下出简政放权“先手棋”;直面“老有所养”,新农保城居保并轨,为解决这一忧虑提供制度保障。“上下同欲”形成的共识基础,激发出最大的改革正能量,为攻坚克难提供牢固保障。
这一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效果正在显现。改革使结构调整稳中有进——产业结构上,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速和比重继续超过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领先地位;需求结构上,内需继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地区结构上,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收入分配结构上,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态势明显。
改革使市场活力持续迸发——取消、下放700 多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一系列改革举措,向市场、向社会放权,增强了市场主体发展信心。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破冰,农产品、资源性产品、公共服务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深化……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升经济内生动力,正有效激发着全社会活力。
改革使民生福祉不断改善——GDP 增速虽然放缓,但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6 元,实际增长8.2%;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却再创新高,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 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改革直面新形势下的民生诉求,满足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盼,为百姓筑就坚实的幸福底线。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一系列重大举措,再次激发了社会的改革热情,坚定着人们对国家未来的信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5年要“狠抓改革攻坚”。展望2015,我们满怀憧憬。
依法治国蓝图绘就
2014年,中国正在进入全新的“法治时间”。
从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重要讲话,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出台,再到一项项司法体制改革措施的推进,“依法治国”的脚步越来越铿锵有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绘就的这幅法治蓝图,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路明灯,更是法治中国建设取得成效的有力保障。
这一年,一部部法律的制定和完善,紧跟时代发展,回应民生关切。立法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食品安全法、行政诉讼法、预算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一一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接受审议。多部法律的审议修改过程告诉我们: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只有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才能为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这一年,一件件冤假错案得以纠正,为推进公正司法、保障人权注入正能量。正义有时会迟到,但决不能缺席。从被昭雪的冤假错案中,人们看到了司法机关对法律的担当、对真相的执着。“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禁止刑讯逼供”的司法理念,彰显了保障程序和实体公正的态度,昭告了司法理性回归的讯息。
这一年,一批批行政事业性收费被减免,一项项行政审批事项被取消和下放,简政放权后的法治政府建设正在提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一张张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單,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这一年,一项项司法体制改革措施有序推出: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国家司法救助、案件质量终身负责、建立知识产权法院、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完善社区矫正……这些措施旨在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
走过2014,迎接我们的,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一年。
新常态点亮中国经济
2014年,中国经济步入新的运行轨道——新常态。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及“新常态”;11月,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
习近平说:“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他认为有几个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包括: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观察家认为,中国领导人发表“新常态”之论,向世界发出了这样的信号:走向新常态的中国也将给处于缓慢且脆弱复苏中的全球经济注入持久动力。
回顾2014 年,中国经济的精彩表现也很好地诠释了“新常态”这一重大战略判断。
——经济中高速增长。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7.4%,市场预期全年经济增长约7.4%。这一速度虽没有过去两位数增长那么快,但适应了调整结构、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等方面的需要,仍处在合理区间,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依然一枝独秀。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投资约7 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6.7%,自2013年首次超过工业占比后继续攀升;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
——增长动力更为强劲。来自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制造业税收增幅为7.7%。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领跑”制造业税收的主角易位:传统制造业税收增幅放缓甚至负增长,而科技含量较高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其税收分别增长14.8%和13.7%。
一年来,中国经济的起与伏、喜与忧,也使我们对新常态下的经济规律和阶段性特点有了新认识。
2015 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2015年的经济工作,就要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勇于改革创新,在新起点上开拓新局面,在新常态下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