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到贵州包县扶贫
2015-09-10郭铁
郭铁
去年12月1日,贵州省丹寨县委书记侯美传坐上了谈判桌,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份《万达集团对口帮扶丹寨整县脱贫行动协议》。侯美传代表丹寨县提笔签下自己名字的一刻,坐在他身旁的万达集团代表也在另一份协议上签了字。至此,万达在贵州历时近3个月的“整县扶贫”考察尘埃落定,侯美传终于松了一口气。
丹寨县地处贵州省黔东南州,距贵阳市仅2小时车程,却是贵州有名的国家级贫困县。截至2013年,丹寨17.2万人口中,贫困人口达5万余人,其各项经济指标在2011年之前均排在全省末位。
驱车行进在丹寨县境内,类似“借万达之力,助丹寨腾飞”的宣传板随处可见。一个月前,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及众媒体到访的热度尚未散去,仅县政府在各村镇开展的万达扶贫动员活动就进行了4次,贵州省内各大媒体还在陆续进行报道,丹寨县特意成立了“万达办”以方便对接……上至官员,下至妇孺,“万达”成了他们如今说得最多、听得最多的词。
八县竞争
“计划5年投入10亿元,重点产业扶贫。”2014年12月1日,王健林在贵阳举行的签约仪式上概括了万达在丹寨整县扶贫的思路,并希望利用5年时间使丹寨县人均收入翻番,实现整县脱贫。
谈到为何选择丹寨,侯美传说是因为丹寨产业脱贫的思路与王健林的想法十分一致。王健林曾对侯美传讲,过去万达投了30多亿元做扶贫,如今却连一个扶贫的乡镇都看不到。本来为老百姓投建的加工厂、果园等,后来都被乡镇政府承包给了个人,成了政府“创收”工具,百姓却没得到好处。
在2014年的扶贫工作座谈会上,王健林与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交流时“聊出了”整县扶贫的想法,即万达把一个县包下来做产业扶贫,重点在“授人以渔”,力争让90%以上的贫困户都能受益。
起初,贵州省向万达推荐的扶贫县名单中并没有丹寨,后来考虑到丹寨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就将其也加入到8个候选县之列。
丹寨县扶贫办主任杨文健坦言,8个贫困县都想抓住这个机会,竞争非常激烈,各个州、市不同层级的领导都想去北京做工作,但都被拒绝了,因为万达会派自己的专家团队亲自考察。
2014年9月30日,万达向丹寨正式发函表示将进行调研,听到消息后,整个丹寨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侯美传预见到王健林对丹寨县已有特色产业会感兴趣,于是将茶叶、土猪等产业资料编辑成册。
11月11日,侯美传带队坐了24个小时火车赶往北京,在火车上还不忘开会、做资料。杨文健回忆,为了把材料尽快给万达,到北京后他在宾馆准备资料一直到深夜,然后赶忙出去打印,打印完已是凌晨4点,这时才发现自己出门时竟没有留意道路,在人生地不熟的北京迷了方向,只是依稀记得宾馆在央视附近,最后一边望着央视大楼,一边才摸索着回到宾馆。
第二天上午,就在丹寨县向万达汇报资料的过程中,黔南州一位领导将电话打到了万达总部,还在为本州的候选县争取机会。“万达名气很大,有销售渠道,有雄厚的资金,有人才、有理念,大家都想利用这样的渠道把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来,所以竞争非常激烈。”杨文健说。
全产业链扶贫
根据万达集团与丹寨县签署的扶贫项目框架协议,万达计划在丹寨投资设立生产加工企业,并在协议签署后5年内累计投资约10亿元用于丹寨县优势产业——黑毛猪扩繁加工、硒锌茶加工、教育事业和招工录用。
丹寨县兴仁镇烧茶村村民黄锦和是村里的贫困户,家里共有9口人,平均每人只有半亩口粮田,只够解决温饱问题。为了赚钱盖房,儿子儿媳常年在广州打工,月收入3000元左右,只够在外维持生计,无法贴补家用。黄锦和将脱贫致富希望寄托在了黑毛猪身上。目前,他养了4头母猪,8头小猪,年收入1万元左右。
12月2日,王健林到丹寨考察期间,特意到黄锦和家坐了坐,问他养猪方面需要什么帮助。黄锦和说自己最希望能得到一点扶持,让他的养殖规模做大一点,“做大后孩子可以回来,他们有文化、有技术。”
规模养猪场、饲料厂、屠宰场等建成后,侯美传预计将会带动5000至1万人就业。由于黄锦和已经年过六十,因此到万达规模养殖场打工的可能性不大,但可以提供青饲料等周边服务,进而创收。
在兴仁镇镇长雷有祥看来,万达进入丹寨后,不仅可以促进就业,也能提升黑毛猪的价格。据他介绍,目前丹寨黑毛猪的价格约每斤15元,只比白猪贵2元左右,但黑毛猪出栏时间需6个月,白猪出栏只需3个月,成本与价格不成正比。“经过万达的品牌包装和销售渠道,黑毛猪的价格就能上来。即使黄锦和自己养猪,也能从中受益。”
除黑毛猪养殖外,目前万达还与丹寨签订了另外两项扶贫框架协议。一个是万人用工计划,即丹寨每年组织1万人到万达项目工地务工。在侯美传的设想里,长期稳定的劳务关系能让农民体会到人文关怀,同时未来丹寨也有可能建立自己的工程公司。“等春节村民从外务工回来后,我们就动员他们留下来,年后他们就可以到万达广西项目打工了。”
万达学院则被侯美传比作扶贫的长远项目。这所职业院校招生将以丹寨青年为主,并根据万达集团的五大板块设立专业,未来毕业生中有50%~70%到万达就业。“万达学院培养的是企业白领,争取做到一人读书,全家脱贫。”
那么,万达此举究竟是投资还是扶贫,是否与万达未来在贵州的发展战略有关?目前,除贵阳万达影城和一个在建的五星级酒店,万达在贵州并没有重要投资项目。王健林坦言:“跟省委书记、省长见面时,本来想只谈扶贫,后来忍不住还是谈了投资问题。这次还是先搞扶贫吧,投资的事以后慢慢说。”
“如果扶贫项目盈利,一部分将用作村民集体分红,另一部分则会用于扩大再生产,万达不会从中分一杯羹。”侯美传说。
在这次扶贫合作过程中,丹寨县政府的角色是什么?侯美传说,县政府的角色有两个:一是组织动员百姓参与万达投建的产业;二是协调项目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如征地、拆迁、各项服务等。
“整个过程都是双方共同研究论证的,并且请了国家级的团队到丹寨来论证,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不是万达指挥什么,我们干什么,是用全产业链思维考虑扶贫。”侯美传说,丹寨县并没有把整个县的命运寄托在万达身上,即使没有万达,县里也会用自己的渠道发展产业。“万达来了之后,会助推丹寨产业发展,未来还会在旅游等方面慢慢推进,目前先做一两个主导产业。”
扶贫目标能否实现?王健林曾对媒体表示,他希望找到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企业扶贫模式,但一切才刚开始,“成不成功,两三年后再看吧。”
杨文健认为,10亿元的扶贫资金对于万达的流动资金来说会有些影响,但影响较小,“目前据估计,10亿元可能拿不下这些扶贫项目,因为其中还有人力成本,万达每年都会派人到县里来挂职。”
以往“越帮越穷”
万达来之前,扶贫对于丹寨人来说并不陌生。土猪、茶叶、中草药、马铃薯、菌菇,甚至是不适宜丹寨种植的核桃,近几年都曾出现在农民的田间地头,可大多数农民并没有从扶贫项目中尝到甜头。
“产业项目不帮还好,一帮一扶反而越帮越穷。”谈起过去的传统扶贫项目,丹寨县展良村支部书记杨一峰有感而发,“拿养猪来说,前期养猪扶贫办给补贴,可农民在养殖过程中没有技术,猪容易病死,再加上农民本钱比较薄,也就没有资金继续发展。猪仔不要钱,可养猪需要投入肥料、饲料成本,一旦猪病了或死了,农民反而亏了,因此有扶贫产业农民也做不起。”
丹寨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认为,近几年国务院扶贫也很重视产业发展,但项目大多是零散的、局部的。一类扶贫项目通过我们基层逐级报上去,经过国务院扶贫办审查后再逐级批下来,基层再一个一个实施,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今年种茶,明年养牛,后年核桃,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导致项目小、散、乱,没有大的产业支撑,效果不是很好。”
2013年,丹寨县开展扶贫基金滚动发展的精准扶贫模式,与展良村开展对口扶贫的部门正是县扶贫办,由扶贫办主任杨文健主抓村里的扶贫成效。县扶贫办为每户参与扶贫项目的农民提供了3000只鸡苗(价值3万元左右),但这次却多了道手续,就是与农民签订养殖合同。
依据合同,农民养殖成活率达到80%以上,且最终要归还养殖成本。养殖过程中,县扶贫办则会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并实施质量监督,村合作社则会帮助农民找销路。杨一峰说,这种扶贫模式有两个好处:一是农民返还的成本可以汇入村里账户,作为创业资金滚动;二是农民也有了做好项目的动力。
此外,随着一些龙头企业的进入,丹寨县的土猪、中药材、精品水果、蓝莓等产业也有了起色。但在杨文健看来,这些企业的带动率还不大,有一定局限性,尤其在市场方面。“这些企业的销售渠道比较狭窄,只能在贵州省内发展。万达进入后,丹寨产品就可以卖到全国。”
在丹寨,依靠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思路已经十分明确,但碍于目前扶贫机制的限制,县政府依然在走“申请项目、批准项目、实施项目”的老路。“就是这个规则,不申请就没钱,百姓连短期好处也看不到。”
“从1984年算起,国务院扶贫已经搞了30年,可扶贫人口却越来越多。目前的扶贫体制不是查项目是否发挥了作用、老百姓有没有增收,而是把检查重点放在了扶贫资金有没有被挪用,后期管理和营销配套没人管。”上述官员说。
事实上,丹寨县遭遇的问题仅是目前我国扶贫机制的一个缩影。去年12月,万达集团与丹寨县签订企业整县扶贫协议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这成为我国首个社会扶贫专门文件。
杨文健认为,万达在丹寨县的扶贫项目如果成功,将可能改变目前整个扶贫格局。
(实习生李菁、章甜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