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马会”:“世纪之握”照进现实
2015-09-10田云鹏
田云鹏
习近平与马英九两位先生的“世纪之握”是符合很多记者想象的。两位先生一左一右分别从幕后走出,来到场地中间握手微笑,随后向在场的媒体招手示意。两人相向而行,没有主宾之分,更无先来后到。习先生先于马先生站定,马先生快步走近,随后两只手握到了一起,现场闪光灯无间歇地闪成一片。至于现场背景颜色和两位先生领带的搭配,都是眼见为实,事前无法“脑补”。2015年末的“世纪之握”长达80秒,挥手40秒,让在场的所有媒体都有时间记录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习近平、马英九两位先生开启了两岸领导人直接沟通的先河。
“习马会”照进现实
两岸领导人会面是大陆方面多年来的主张。2014年2月,大陆国台办与台湾陆委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建立起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增加,各领域交流合作空前发展,为两岸领导人会面创造了条件。“习马会”变得越来越可期。
对于两岸领导人会面,两岸学界也在2013年那一场空前民间政治对话后已形成共识。
2013年10月,首届两岸和平论坛在上海拉开帷幕,这一首次由两岸“红”、“蓝”、“绿”智库共同主办的论坛,在会议纪要中呼吁“两岸领导人会晤的实现”。大家认为,会晤对台海和平、两岸关系具有积极影响,是对地区和世界和平的重要贡献。但与会者也意识到“梦想”与现实之间还存在差距,因此他们建议“两岸本着相互尊重体谅、务实面向未来之精神,积极创造条件,就会晤之形式和内容等安排,努力促成双方均可接受的方案。”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资深研究员朱卫东曾表示,要创造“习马会”的条件,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更需要智慧。只要互信够、意愿强,总能找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引用哲学家卢卡奇的话说,“历史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奇特结合”。
两年前,“习马会”在台湾就已成为热门话题,对于具体的实现方式,岛内舆论存在着诸多猜想。台湾方面则惦记着借助国际会议场合实现“习马会”。
这样不切实际的想法被大陆泼了好几次冷水。2014年秋季,APEC峰会在北京召开前夕,“习马会”能否在北京上演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但国台办发言人的回应打消了人们的好奇心—“两岸领导人会面是两岸中国人自己的事,不需要借助国际会议场合。”这已不是国台办第一次对此重申大陆立场。
尽管舆论一直在烘托“气氛”,台湾方面也早有这样的自觉。2014年2月,刚刚结束大陆访问行程回到台湾的陆委会主委王郁琦面对媒体采访时坦承,北京从未反对过“习马会”,但对在APEC见面“有忌讳”。
历史的必然仍需要等待时机的成熟。2014年是台湾的多事之年,3月爆发的反服贸“太阳花”学运与贯穿全年的“九合一”选举,使马英九国民党团队无暇他顾,“习马会”的氛围因为岛内反服贸运动被破坏,相关的规划工作也一度中断。
2015年5月,没有等来小马哥的两岸媒体,迎来了刚刚就职的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国共两党领导人“习朱会”在北京登场。当时舆论认为马英九已无法以国民党主席的身份与习近平会面,对“习马会”的注意力逐渐转移。
接下来的半年,两岸关系波澜不惊,各项交流活动按既定规划开展。根据惯例,2015年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11月初在南京举行,就在这个当口,“习马会”的消息为两岸关系打了一剂强心针。消息一出,马上成为了与会两岸企业家热议的焦点,认为这是一个“大利好”!
与企业家们眼中的利好不同,“习马会”成为全球媒体瞩目的焦点,对于许多跑两岸口的专业记者来说,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跑了那么多年涉台口,终于等到这一天!”
记者们的“香格里拉”
正如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所说,消息一出石破天惊,最先受“惊”的便是跑两岸口的媒体记者们,这些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两岸重大资讯的小伙伴们,无一例外地“惊呆了”!11月3日夜间,率先从台湾领导人办公室发布出来的消息,惊醒了微信群里正准备睡觉的所有人。
按照原定的计划,两岸将在11月4日晚间18点共同宣布“习马会”的消息,但却由于台湾方面的工作流程而被媒体提前探知。台湾官方不得不在3日深夜发布消息公告天下。大陆方面则在4日早晨由新华社发布国台办主任张志军的访谈文章,阐述这一历史性事件的安排与重大历史意义。
11月4日早9点,国务院台办与外交部网站同时挂出了指向中国台湾网的“两岸领导人会面活动记者采访报名”通知。通知Logo的底色采用了黄色,而这也与“习马会”现场的背景色一致。这一为了避免政治解读的精心安排,与两位主角的红、蓝领带成为大多数记者在新加坡印象最深的三种颜色。
习近平、马英九两位先生会面的时间、地点,都是经过双方商定的。对于“先生”这一称呼,大家并不陌生,2008年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首次访台并会见马英九时,就以“马先生”相称。此后,“先生”这一拥有诸多含义而又不失尊重的称呼,成为两岸交往中务实安排的直接体现,也充分显示了两岸中国人的政治智慧。
给记者们准备采访的时间异常紧张,他们需要在72个小时内办好签证、订好机票和酒店,准备好采访方案,调动身上全部神经和所在媒体的全部资源,准备这场记者的世纪之“战”。相比较而言,32个小时的报名时限则是异常奢侈了。
用国台办工作人员的话来说“新加坡使馆这次太够意思了”,很多大陆记者在出示国台办开具的证明并交齐资料后,当天就拿到了商务签证。在两岸关系重大事件发生时,无论是开放陆客赴台游、两会台北商谈,甚至国台办主任赴台访问,“特事特办”为记者的采访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这次在出国时也享受了这样的“待遇”,令许多记者惊喜不已。
追逐习先生与马先生的梦幻旅程就此开始。新加坡是一年四季如夏的花园城市。19 9 3年,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为两岸关系破冰的“汪辜会谈”就在这里举行,互联网和各类报刊上那张历史性的握手图片,又开始被媒体大量使用。在这个华人人口占80%的东南亚国家,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
“香格里拉”在迪庆藏语中意为“心中的日月”。
11月6日一整天,来自两岸和世界各地的媒体陆续云集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这座多年来被世界各大旅行杂志评为最优的老牌酒店,成为全球记者踊跃攀登的新闻“高峰”,“习马会”便是他们“心中的日月”。
海内外195家媒体的629名记者将见证历史性的一刻。其中,大陆媒体59家、226人,台湾媒体51家、158人,港澳媒体23家、84人,外国媒体62家、161人。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新华社、今日俄罗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全球知名媒体悉数到场。香格里拉大酒店的媒体能见度空前爆棚。
记者排队等待进入酒店岛屿大厅的场面,只有在大陆春运时的火车站才能看到,转身都变得困难。离会面开始仅仅20分钟,两岸的工作人员还在紧张地协调采访位置,力求让大多数记者能够拍到历史性的一刻,还多次提醒记者会面开始时不要喧哗,手机静音。
2015年11月7日15时整,在没有主持人和任何提示的情况下,两位先生自左右分别走出,相向而行,伸手相握,而后在记者“挥挥手”的要求下,一起挥手致意。闪光灯无间歇地闪成一片,两人的身影投射在黄色的背景墙上,使开辟先河永载史册更加具备了可视化的形象。
马英九在挥手时还特地解开西服扣子。在之后的记者会上,他表示西装很紧,这样舒服。对于握手,他表示感觉很好,两人握得都很用力。
“历史将会记住今天”
“历史将会记住今天”,这是习先生与马先生会面后致辞的开场白。习近平指出,当前,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方向和道路的抉择,我们今天坐在一起,是为了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不得而复失,让两岸同胞继续开创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共享美好的未来。“两岸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民族强盛,是两岸同胞之福;民族弱乱,是两岸同胞之祸。”
“习马会”不仅占据了两岸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更成为互联网上最热的话题,有网友说,历史会铭记这一时刻,祝福中国两岸,加油两岸中国。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希望两岸同胞为“习马会”注入更多的正能量,为两岸和平发展贡献力量。也有台湾网友表示,“习马会”使两岸又往前一步,要合作不要对立,见了面有什么话就好好说。也有网友将“习马会”比喻成“兄弟会”,并表示希望台湾的未来发展蓬勃,为两岸和平稳定发展一定要加油。
台湾陆委会在一周之后公布的民调,逾6成受访台湾民众肯定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会面;也有逾6成认为,两岸领导人会面的制度化与常态化,对两岸关系长远的和平稳定有帮助。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解读“习马会”的文章中说,特别是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和平发展道路,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两岸领导人会面条件渐趋成熟。两岸领导人会面得以实现,来自于两岸双方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得益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累积的丰硕成果,可以说是两岸民心所向,两岸关系发展大势所趋。
7年的善意积累,跨越了66年的政治鸿沟。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向全世界证明了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并共同为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难怪马先生在随后的记者会上感叹,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已经到这个程度,双方领导人还没见过面,这是“蛮奇怪的事情”。
两岸领导人的历史性会面获得了国际媒体的高度评价。“历史性突破”成为大多数国际媒体对“习马会”的评语。
美国《华尔街日报》撰文称“习马会具有划时代意义”,为未来两岸领导人对话奠定基础。
今日俄罗斯通讯社发布消息说,两岸领导人会面以一个中国为原则进行,其中一大重要议题就是促进地区间关系和平发展。
韩国媒体甚至羡慕起当前的两岸关系,韩国《东亚日报》认为,习近平主席说两岸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这句话也可用于朝鲜与韩国的关系。2015年海峡两岸双向人员往来已突破了1000万,而10月份举行的朝韩离散家属团聚活动,500名离散家属只有3天的相聚时间,因此由衷羡慕两岸友好关系。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岸领导人会面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亲人的“团聚”,是两岸中国人的大喜事。
喜事须有美酒。当天在会面后,习、马两位先生共进晚餐。马先生更是非常有心地为这次聚餐准备了陈年老酒,以表庆祝。这是1990年出产的已经绝版的金门高粱酒。当年,两岸红十字组织为了避免再次出现死伤悲剧,在金门签署协议。当年的新酒,已成今日的陈酿。
酒是25年的陈酿,马先生有些微醺。在电视画面中,他满面红光地走出酒店,微笑着主动与人们握手寒暄。酒能醉人,但情才能动人。当晚,习、马二位先生举杯同饮的这一杯老酒,年份使它具有超高的价格,但同胞的亲情所赋予它的浓厚醇香是无价的。
两岸领导人用他们的智慧、勇气与担当,为两岸关系发展酿出了一坛后劲十足的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