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军进藏:王贵的歌声与皮带

2015-09-10屈一平

人民周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王贵藏民昌都

屈一平

1950年5月,西藏昌都,清晨。19岁的十八军侦查参谋王贵,和战士们赶往修机场的路上,刚才炊事班老陈特意多盛了一勺代食粉给他,掺和野菜的糊糊在肚子里咕噜咕噜作响,这个瘦小的孩子脚下有点发飘。

“咚”——身后一声巨响,惊动了他,所有人都停下脚步。一个年轻的战士头部血浆溅地,倒在身后的山路上,是从山上摔下来的。“就在我们眼前”,半个世纪后的今天,84岁的王贵回忆这一幕,眼泪默默流下来,诉说没有停止,那是一个军炮营的战士,在解放西藏的昌都战役后,后方供给没有到位的艰难岁月,为给负载重炮的骡子割草,自己饿着肚子,眼前一黑,从山崖上跌下来。

接受《人民周刊》采访当天,王贵坐在自己家中回忆往事。茶几上放着随军用品,古旧的“指北针”闪烁着60年的光阴。大多数时候,他认真讲述,那些记者听来唏嘘不已的艰难往事,他讲来会笑出声,他执意要送一本当年进藏的歌曲集给记者。“铁腿班,铁腿班……这歌,来劲呀,一唱歌,劲头就来了。出发之前就唱‘不怕那米袋沉……坚定我们信念,鼓起我们的勇气’。”

19岁的王贵,在进藏部队里同时兼领唱员的工作,甘孜度粮荒、负重徒步行军8000里,20座雪山,“歌声要嘹亮,士气要高昂”。他现在还唱,北京的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每年藏历年春节等节日,会聚在他家唱这些歌。“也许,50周年庆祝日也会来吧,”他猜测着。桌上的皮带,是翻越雪山、勒紧裤腰带的见证,最里面的扣儿被拉开很长一段。他抚摸这些过往,最终没等来和他一起唱歌的“同志”。

骡子踢破藏民家瓦罐,要赔钱

1950年进入十八军的王贵,对十八军的“老西藏精神”认识有一个过程。

回想1950年所在部队被合并人十八军侦查科,开赴西藏,源于“进西藏光荣,服从了党和组织的安排”的理念。而现在,他会告诉年轻的援藏干部:十八军的“老西藏精神”,一以贯之。十八军前身是豫皖苏军区(1946年冬成立),军长张国华带领军队,以—万多人对付敌人十万人,战斗最频繁的时候,是天天打,每天一仗。“独立作战能力特别强,特别能吃苦”的十八军精神,在挺近大别山战役,豫皖苏军区起了很大接应作用。

王贵坚信,“老西藏精神”不仅仅在于特别能战斗的独立作战能力,在进入西藏前面临选择时,“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当时也初见端倪。“这时候,我们十八军上下正为驻守川南做准备。多年征战后大家终于可以享受胜利成果,很多干部都准备结婚、安家。军政委谭冠三也被调任自贡市市委书记。”1950年1月2日之前的十八军战士面前,是一条享受成果的康庄大道。谁也没想到,此时十八军领导突然接到刘伯承、邓小平、贺龙三人联名签署的特急电报:速来重庆受领新任务。

“哎呦,王老五,今年已过25,衣服破了没人补……”对西藏高原荒凉的抵触、对个人问题的担忧,十八军官兵的思想转化,成了进藏的大问题。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王贵,第一次在十八军动员进藏的忆苦大会上,听到从未听说的旧社会农奴受压迫的故事。

1950年2月3日,王贵所在的由王其梅副政委、李觉参谋长率领的进藏先遣部队出发了。张国华把他们送出去很远,再次提醒部队要坚决执行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

很难凭借过往经验,来判断十八军进入甘孜度粮荒,修机场的那一个月时光。“菩萨兵”——藏胞给十八军的美誉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藏康地区地广人稀,生产落后,没多少粮食可以销售,如果十八军大量购粮,势必引起粮价飞涨,部队命令,不许在当地购粮。在后方粮食无法运来的情况下,3000多人面临断粮的威胁。侦查科和北路先遣部队一样,一再减少定量。由每天一斤代食粉减少到每天不足四两,早上多吃点掺和着藿麻头(对皮肤有毒、煮后可食野菜)、灰灰菜等粉糊,完成修机场的任务下午少吃点,保证睡觉任务。就这样也不购买当地一两粮食。

一天,154团战士彭菊生在路边拾到一袋糌粑,足够一个班吃一天的粮食!彭菊生还是忍着饥饿,将糌粑原封不动归还给藏民。吴忠师长提倡部队开展“满缸运动”,就是借住藏胞民房的战士,要主动给房东挑水,保障水缸常满。“我都不知道挑了多少缸。”王贵自豪地说,从藏胞家离开当天,部队都要清理—下,士兵的骡子踢破了藏民的瓦罐,要赔钱。

甚至,他们使用藏民的柴草也要付钱,是白花花的大洋,这也是当年财政部长陈云的指示,不用人民币,给藏民大洋购买物品。开始哆哆嗦嗦害怕的藏民同胞,大胆地开价:60斤一元,他们中很多人第一次知道,稻草还是可以卖钱的。

特别感动藏胞的是免费医疗,卫生员编了顺口溜:“头疼发烧,阿司匹林三包,看了几个都好了。”老百姓都感动,藏胞歌唱解放军的歌就唱起来了’以后都欢迎战士们。

士兵半饥饿,阿沛享小灶

在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高寒冻土地带,十八军将士硬是用最原始的工具,打通昆仑山、唐古拉、二郎山、雀儿山、达玛拉、色霁拉等10多座高山,跨越了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天险急流,征服了冰川、沼泽、密林、泥石流等无数障碍。

在昌都战役中,王贵所在的十八军穿越了近百公里荒无人烟的巴塘草原,翻雪山,涉冰河,顶风冒雪,奔袭千余里。作为先遣部队的侦查科,往往是最先尝试“各种苦果”的。

1950年6月去德格,雀儿山5300米,爬了一天,6个多小时,当时还穿着1949年进军川西南时发的棉衣。6月登山,“一年的汗水一天洒”,经过一冬一春进军西南和甘孜长途跋涉,再加上打柴、割草、担水、修机场等繁重劳动,早已磨破,补衣服就用了一天。

“特别能忍耐”——在十八军面对俘虏的考验中,王贵深刻感受到。按照宽待俘虏的指示,十八军对藏军士兵和下级官员发放大洋予以遣返,对有家属者还发一匹马并多发几枚大洋,这些都感动着藏军官兵。

王贵回忆,十八军请当时昌都总督阿沛·阿旺晋美与随行官员等仍住在原总管府小楼,而王其梅副政委同志等通知暂时在院内搭帐篷住下’这时我军严重缺粮,指战员每天每人粮食定量减少至6两代食粉,在这种饥饿困苦条件下,阿沛小灶待遇。阿沛亲眼看到部队在半饥饿状态,天天伐木、盖房子,深受感动。而王其梅多次与阿沛推心置腹交谈,丝毫没以败军被俘人员对待,还给他找回丢失的心爱金鞍银镫。在事实面前,阿沛承认“西藏方面军政腐败无能,解决西藏趋势不可阻挡”。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觉遵守政策纪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王贵在2013年写下的对“老西藏精神”的回忆和总结。对今天的援藏干部,王贵说,新时代援藏从现在来说,不容易。“那时候我们是集体孔繁森”,王贵每天雷打不动的一件事情,是每天19:30收看西藏卫视新闻,桌上的皮带,陈旧着孤寂,60年的光景,犹如昨天。

猜你喜欢

王贵藏民昌都
古道散茶香
论昌都“卓舞”音乐特征
天生善良
昌都市灌溉地麦类作物增产栽培技术
请菩萨找零
昌都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变化特征
浮生
浮生
马河●绘画欣赏
月度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