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状元之乡

2015-09-10萧源锦

文史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陈尧黄裳阆中

萧源锦

状元是中国科举时代进士科廷试第一名,是当时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最高荣誉。考中状元即称“独占鳌头”、“大魁天下”,天子赐诗,礼部赴宴,身着锦袍,打马游街,故里建坊,最为风光。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22年)开科取士到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的1300多年间,全国历代参加各级科举考试的举子多达几百万人,而荣登金字塔尖顶的文科状元不过608人。其中四川有15人(或说18人、25人不等),而阆中就有尹枢、尹极、陈尧叟、陈尧咨4个状元。(另有进士陈尧佐。)可以说阆中是四川的状元之乡了。

令人惊异的是,尹枢与尹极、陈尧叟与陈尧咨是两对同胞兄弟,兰桂齐芳,先后荣登榜首,这在中国科举史上也是不多见的。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两对兄弟状元,均有文才或政绩,为桑梓生色,为川人争光,值得大书一笔。

谈到尹枢中状元,还有一段引人注目的趣事。据《唐摭言》卷八《自放状头》载: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礼部侍郎杜黄裳“知贡举”,任主考官,决心公平取士,为国选才。但怎样才能做到公平公正,选准高才,却心中无数。待到诗、赋、策论三场考完,便对参加应考的500多位举子说:“皇上命我主持礼部考试,为国选拔栋梁之才。诸位均是饱学之士,一时俊彦,但进士名额只有30个,谁该中选,实难定夺。你们中谁愿意来帮我代写评语,评定录取名单呢?”众举子面面相觑,无人敢应声。这时70多岁的尹枢便自告奋勇地说:“尹枢不才,敢为一试。”杜黄裳“欣然……授以纸笔”。尹枢边看边写评语,“斯须而就”,取了30名进士,每评完一人,即当场大声唱读,众举子均赞叹他评得公正、精准,无不心悦诚服。杜黄裳见状元的姓名空着,便问:“你看,谁可作状元呢?”尹枢当仁不让地说:“状元非老夫不可。”杜黄裳“大奇之,因命亲笔自札之”,让尹枢自己把姓名填写在状元一栏中。

尹枢是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个经主司同意的自放状元,也是年纪最大的状元。

显然,尹枢能先代主考杜黄裳评定录取进士名单得到众举子公认,在杜同意后自放状元又得到众举子认可,决非碌碌之辈。据《太平广记》引《闽川名士传》:“贞元七年,杜黄裳知举,闻尹枢时名籍籍,乃微服访之,问场中名士”,并告知自己即今年主司,尹枢“即言子弟有崔元略,孤进有林藻、令狐楚数人,黄裳大喜。其年,尹枢状头及第。”大历时诗人卢纶《尹枢、令狐楚及第后归见》(《全唐诗》卷二百七十六)有“贡文齐受宠,献礼两承欢。鞍马并汾地,争迎陆与潘”之句,将尹枢与令狐楚比作西晋的诗赋名家陆机与潘岳,可见“时名籍籍”的尹枢,是确有文才的。他敢于对杜黄裳说“状元非老夫不可”亦非盲目自大与狂傲。《全唐文》即收其《华山仙掌赋》《珠还合浦赋》传世。

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在尹枢自放状元22年后,他的弟弟尹极也大魁天下,同榜进士也是30人。尹极的状元却不是“自放”的,而是主司选中的。尹枢、尹极兄弟并擅文名,时称“梧桐双凤”。他们虽中状元,却没有做官。

宋代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三兄弟,均楼烦(今山西岚县东南)县令陈省华之子,母冯氏,家教甚严。三子力学不辍,日后个个成才。他们比尹氏兄弟晚生近200年,却是二状元一进士、两宰相一节度使,有文才又有政绩,声名都比他们的前辈“二尹”大得多。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28岁的陈尧叟考中状元。二弟尧佐同榜进士。陈尧叟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政绩卓著。“岭南风俗,病者祷神不服药”。陈尧叟就将搜集的各种验方,刻在本州驿道的石柱上,大力宣传,救治了不少病人。岭南气候酷热,荒旱缺水,陈尧叟又发动群众植树造林,开凿水井,“每二三十里置亭舍具饮器,人免渴死”。他“出典方州”时,“课布帛,修马政,减冗官,有足称者”(《宋历科状元录》卷一)。他办事果断,“奏对明辨,多任知数,久典机密,军马之籍,悉能周记”。后“以本官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充枢密使”(《宋史》卷二百八十四)。时人称之为“贤相”。陈尧叟善写草隶,宋真宗特下诏命其“写御制歌诗刻石”。陈尧叟著有《请盟录》三集二十卷,“卒年五十七”。

陈尧叟的三弟陈尧咨,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考中状元,后出“知荆南(治今湖北江陵),改起居舍人,同判吏部流内诠”(《宋史》卷二百八十四),掌管文官从初仕到幕职州县官的铨选、差遣等事。他能打破“旧格”,大胆起用寒门素士为官,受到真宗嘉奖;后以龙图阁学士、工部郎中身份,出知永安军(军治长安,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地斥卤(多盐碱),无甘泉”,百姓饮水困难。陈尧咨到任后,引“龙首渠注城中”,解决了百姓的生活大问题,受到赞颂。他不但有政绩,而且“工隶书,善射,尝以钱为的,一发贯其中”。他任龙图阁学士时,辽国使臣来汴京(今河南开封市)朝见宋朝皇帝。国宴之后,按惯例由宋朝选一武将与辽使比试射箭,以往每次都是辽使获胜。真宗得知陈尧咨精于射箭,就把他从文官改为武将,任为节度使,同辽使比射箭。陈尧咨箭技精湛,大获全胜,为大宋争了光。他巡视边防时,整修城墙,充实武库,加强练兵,使敌人不敢轻易扰边。

陈尧叟的二弟陈尧佐,虽是同榜进士,却最有文才:“少好学,父授诸子经,其兄未卒业,尧佐窃听已成诵……善古隶八分,为方丈字,笔力端劲,老犹不衰。尤工诗。”(《宋史》卷二百八十四)他还是水利专家。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2年),“(黄)河决,起知滑州(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陈公堤’。”陈尧佐累官参知政事、同平章事(宰相)。与兄尧叟、弟尧咨并有文名,同登巍科,又是名臣显宦,时人称为“三陈”。

陈氏三兄弟的成才,与父亲陈省华、母亲冯氏的严于家教分不开。陈尧咨少时把一匹经常踢伤人的劣马卖给商人,陈省华知道后马上派人牵马退钱,并斥责儿子说:“自己不能驾驭的劣马卖给商人,这不是故意害人吗?”陈尧咨任荆南最高长官回家探亲,母亲冯夫人问他在任上有何德政,陈尧咨说:“荆南是通都大邑,商贸繁盛。儿子天天忙于应酬,宴饮之后,宾客们都要看儿子表演射箭,儿子箭无虚发,备受赞扬。”冯夫人听了大怒:“你身为封疆大吏,不知勤政爱民,造福百姓,却沉迷宴饮,以雕虫小技自炫,真没出息!”说完,一拐杖把陈尧咨佩戴的金鱼打碎在地。陈氏三兄弟皆位列高官,“荣显无比”,“宾客至,尧叟兄弟侍立省华侧,客不自安,多引去”。可见陈氏三兄弟对父母极其恭敬,事亲孝谨,从“不敢以贵自处”。

陈氏三兄弟的才学和政绩在当时和后世均受到重视。他们当年读书的南岩,在陈尧叟、陈尧咨先后大魁天下后,遂改名为状元洞。传有紫薇星现于岩上,故又称台星岩,宋真宗御书“紫薇亭”三字尚存摩岩石刻。三陈学友鲜于赤有《紫薇亭》诗。苏轼于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初过阆中时所书“将相堂”三字,仍存于摩岩上,时为陈尧佐死后12年。欧阳修还根据陈尧佐长子述古所写文惠行述作过《太子太师致仕赠司空兼侍中文惠陈公神道碑铭并序》。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利州东路安抚使阎苍舒《将相堂记》云:“若兼资文武,出入将相,如富、韩、范、欧形于庆历之诗者,可谓艰哉!求之吾蜀,独阆中陈氏云。”明御史熊相《重修三陈书院记》云:“蜀人之才,宋惟阆最盛,阆惟陈氏兄弟为盛。”明行人崔官《怀陈馆记》云:“有宋阆苑陈氏昆弟三人,伯曰尧叟,由状元仕至平章事(宰相);仲曰尧佐,由进士亦仕至平章事;季曰尧咨,由状元仕至节度使……保宁,古阆苑也。”考中状元称大魁天下;宰相则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官至极品。陈氏三兄弟竟能两状元双宰相一节度使,将相出于一门,不仅是蜀中绝无仅有,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阆中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四川状元之乡,近年来十分重视“状元文化”的开发、保护和宣传。在城南大佛寺附近陈尧叟三兄弟当年读书的状元洞,新建仿古建筑群,大门正中上方的黑底金字匾额为“出状元宰相处”。上石阶进大门后的主体建筑是“将相堂”,堂内有三陈身穿宰相和节度使官服的彩塑,造型生动逼真。堂石桥相连有紫薇亭,黄瓦白柱,鲜亮夺目。亭左的摩岩上,刻有“教子堂”,是当年陈省华教子成才的遗址。现状元洞已对游人开放。在城内古城区的状元街上,市里投资100多万元新建一座富丽堂皇气势宏伟的状元坊,高20余米,宽l0多米,两边的横梁上有尹枢、尹极和陈尧叟、陈尧咨两对兄弟状元姓名的金色大字。状元坊成了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外地游人过此,常常驻足观看,摄影留念。在近年扩建的四川贡院科举制度馆内,陈列了30位英杰状元的头像,其中有陈尧叟、杨慎等四川籍状元,用笔简练,形态逼真。

独具特色的状元文化为人杰地灵的历史名城阆中,增添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杰出天文学家落下闳、抗金小将张宪和元末“蜀中花木兰”韩娥的古城阆中,再加上“状元之乡”的美誉,已经成为吸引众多中外游人来四川的又一个重要旅游城市。

猜你喜欢

陈尧黄裳阆中
黄裳求字
登阆中腾王阁
熟能生巧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阆中蚕业发展对策思考
诚实守信的陈尧咨
收藏家的纠葛
熟能生巧是真理
当康美遇见阆中
黄裳《劫饬古艳》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