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构事实真相”的角度看公民新闻存在的必要性
2015-09-10李丹珉
李丹珉
【摘要】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公民新闻,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其在“重构事实真相”方面的优势。公民新闻是由非专业新闻工作者报道第一手新闻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闻民主,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对新闻报道权的垄断。公民新闻本身在很多方面具有优势,但公民新闻的发布并非不需要“把关人”,“公民记者”的素质水平关系着公民新闻的整体发展,与此同时,专业公民新闻发布平台的构建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民新闻新闻民主发布平台
1949年,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在《新闻的本质》一书中对“新闻”进行了如下定义:新闻是重构事实真相。在今天的新闻环境中,这个定义不再完全适用,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伴随着网络数字媒体的产生和普及,公民新闻可以打破传统新闻媒体的垄断,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另一个窗口。发挥公民新闻的报道优势,对公民新闻进行合理管理,构建专业的公民新闻发布平台,这些举措都具有积极的社会效应。
一、公民新闻与新闻民主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手段,受众、新闻来源、广告商、投资方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众传播业的发展。在我国,新闻媒体的运作方式和西方媒体有本质上的不同。广告商和新闻来源(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对新闻媒体施加的影响越来越大,相对而言,受众对大众传媒的影响要小很多。
公民拥有的新闻权利主要表现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知情权和表达权,也就是说,受众有权利知道公共事件的真相并对此进行评论。在网络数字媒体产生和普及前,传统媒体对新闻的发布具有绝对的控制力,比如文革中出现了两次大地震——通海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在地震发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外界都不知道灾区的实际受灾情况,绝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通海大地震的发生,这事实上是对公民知情权的极大侵害。同样,在网络普及前,公民的表达权往往被限制在人际传播活动中,公民会向自己的亲人、朋友讲述身边发生的新闻,发表自己对热点问题的评价,但这样的传播活动无法上升到大众传播层面。
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讯息”,这表明传播工具的进步对社会变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性能不断增强,互联网上的自媒体平台不断发展,这都为公民新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公民新闻”的概念产生于美国,它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与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一种新闻报道模式。公民新闻的出现是对新闻民主的追求,受众有权利知道公共事件的真相。
二、公民新闻在“重构事实真相”方面的优势
“需要与满足”是经济学理论产生的起始点,事实上,公民新闻的出现也是因为传统新闻无法满足受众的需要,针对不同的新闻题材,公民新闻在重构事实真相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
1、突发事件的及时报道
新闻就在身边,很多时候,受众会成为突发事件的经历者,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报道的第一手资料是最珍贵最真实的。“7·23”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仅13分钟,网名为“羊圈圈羊”的乘客就在新浪微博发出了第一个事故求救信息。“8·12”天津塘沽大爆炸现场火光冲天,其中最震撼的几段视频都是网友用手机拍摄下来的。这些案例都表明,突发事件的及时报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公民新闻而不是传统的新闻媒体,现代科技的发展让公民新闻的重要性大大增强。
面对突发事件,传统媒体人员派遣、新闻审核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很多突发事件是转瞬即逝的,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拿到现场视频影像资料,可能以后就只能得到他人转述的新闻素材了。可以想象,如果受众没有看到天津塘沽大爆炸的现场视频,大家很有可能想当然的弱化了当时的现场景象,这场事故也就不会引起那么多人的重视。所以说,在突发事件的及时报道方面,公民新闻能更好的展现事实真相。
2、重大事件的跟踪报道
部分传统新闻媒体对重大事件的报道通常是虎头蛇尾的,在事件发生的时候“轰炸式”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传统媒体会很快的将视线转移到别的热点问题上去。从主观的角度来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媒体从业人员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当热点事件过去一段时间后,媒体从业人员自然而然会降低对该热点的关注程度;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新闻媒体为记者提供的资金支持是有限的,媒体无力支付记者对一个问题长时间的报道费用。
以马航MH370事件为例,马航事件发生在2014年3月7日,2014年3月一个月的时间各大媒体都对马航事件进行了详细报道,可是之后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就非常少了,直到今天马航为什么会失联仍然是一个谜。
传统媒体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新闻热点上,但是公民新闻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一名“公民记者”恰好是马航遇难者的朋友或是认识马航遇难者家属,那他完全可以定期对马航遇难者家属进行采访,对该事件进行长期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受众对事实真相的了解。
3、科技新闻的趣味报道
2015年,一部叫做《大号的我》的纪录片获得了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的提名。在这部纪录片里,导演本人一个月之内只吃麦当劳的食物,一个月后他的体重暴涨30磅,身体素质明显下降,导演摩根用亲身的试验告诉人们,回归健康膳食非常重要。
从公民新闻的角度看,《大号的我》就是一条加长版的公民新闻,趣味性是吸引受众观看这部电影的重要原因。事实上,科技类的公民新闻比普通的科技新闻更有趣,距离受众的心理距离也更近。毫无节制的食用高热量快餐不利于身体健康是一条事实,从传播效果的角度看,传媒对受众说一百遍“快餐不利于健康”也不如让受众看一下这部影片,所以说在重构事实真相时,运用公民新闻的方式报道科技类信息,会有比较好的传播效果。
4、社会新闻的贴近报道
社会新闻是涉及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新闻,这类新闻非常适合以公民新闻的形式进行报道。以校园欺凌事件为例,现在讨论校园欺凌问题的有专家有家长,但是最了解校园欺凌问题的应该是在校的学生。如果一名学生是“公民记者”,而他身边也有校园欺凌的案例,那他完全可以去采访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家长、老师等等,由于学生身份的便利,他可以获得更真实的资料。
新闻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是“重构事实真相”,贴近是获得真实资料的方法,公民记者和采访对象往往具有兴趣、生活地域、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经济收入、民族或种族方面的相似性,所以他们通常能获得更精确的资料,进而还原更真实的真相。
三、公民记者的素质对“重构事实真相”的影响
面对突发事件,公民记者只要能做到第一时间把现场的情况拍摄录制下来,附带简单的文字说明就可以了。但是还有很多新闻素材是适合做深度报道的,这就要求公民记者要具备一定的新闻素质,在新闻报道中,重要的不再是技巧而是正确的新闻意识。新闻的平衡性原则是首先应该被注意到的,因为新闻的真实性和公平性是通过平衡性体现出来的。公民记者都应努力做到平衡,让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人发声,尽量从不同侧面反映事实真相。
公民记者很多时候是新闻事件的亲历者或目击者,因此公民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的时候很容易带上自己的私人情绪,导致新闻失去真实性,公民记者始终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对“重构事实真相”具有很大的影响。新闻评论应该谨慎发布,新闻应该做到启发民智而不是代替民众思考。
总之,公民记者的素质影响着公民记者对事实的还原程度,也影响着大众对公民记者这一群体的评价,所以对公民记者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四、专业公民新闻发布平台建立的必要性
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的出现是公民新闻日益火爆的重要原因,但是微信本质上是社交平台,信息传播带有极强的“圈子文化”烙印,公民新闻如果在微信平台发布,其流通往往是始于朋友圈,止于朋友圈,不会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微博的媒介属性更强,但现在微博上充斥着大量的无用信息,如果公民的微博没有数量众多的粉丝,那么他在上面发表的公民新闻极有可能泛不起一丝涟漪。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微信、微博在很大程度上被广告商控制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被无穷无尽的广告所淹没,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公民新闻发布平台的建立非常有必要。
以台湾PeoPo公民新闻平台为例,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台湾媒体把大量的目光聚集在了能吸引观众注意力的“腥星性”新闻上,真正反映人民心声的报道反而在减少。PeoPo公民新闻平台目前有超过6800名公民记者,这些公民记者肩负起了反映社会现实的责任,这个平台有清晰的板块分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PeoPo在开办之前就开班培训公民记者,在台湾很多大学的新闻学院里设置采访中心,定期举行新闻技能培训,可以说这些措施提高了公民记者的素质,为公民记者反映社会事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公民新闻的出现是新闻民主的一种体现,公民新闻在“重构事实真相”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过去传统媒体是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很多时候传统媒体对一些重大事件或延迟报到或只字不提或轻描淡写,现在利用公民新闻,公民记者可以及时报道这样的事件,很多时候还可以进行跟踪报道,进而最大程度还原事实真相。公民记者出于责任感或好奇心,往往能够创新新闻报道方式,找到民众真正感兴趣的话题。虽然公民新闻在“重构事实真相”方面有很大优势,但是目前很多公民记者的素质不够高,专业的公民新闻发布平台也比较少,所以社会各界应该更加关注公民新闻这一新闻报道模式,提高公民记者的素质,建立合法的公民新闻发布平台,让公民新闻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补充,切实发挥社会监督舆的作用,促进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①陈楚洁,《公民媒体的构建与使用:传播赋权与公民行动——以台湾PeoPo公民新闻平台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0(4):111-121、128
②张羽、赵俊峰,《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现状与问题》[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61-165
③吴晓明,《网络“公民新闻”的社会舆情解读》[J].《河北学刊》,2011(3):167-171
④许琛,《论微博时代的公民新闻传播与公民意识培养》[J].《东南传播》,2011(9):77-79
⑤李青藜,《美国的公民新闻事业》[J].《国际新闻界》,2004(1):35-38、74
(作者: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传播学专业2015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