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许阿瞿画像石题记》的书法艺术特色与价值

2015-09-10刘大伟

文史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汉隶结体画像石

刘大伟

提 要:《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于1973年3月在河南省南阳市李相公庄出土,现存南阳汉画像馆。其题记书法为俗体隶书,介于隶楷之间,浑厚朴拙,严谨而不失灵动;用笔方圆结合,厚重而不失轻盈;结体灵活多变,拙趣横生;章法大小错落,疏密结合相得益彰。它与庙堂书法相比尽显其潇洒不羁的韵味,其结体与用笔皆可为当代书法创作的典范。

关健词: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俗体隶书,艺术特色,价值

一、《许阿瞿画像石题记》的社会背景

东汉时期,南阳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他的28个主要将领多为南阳籍,因此,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比比皆是。再加上汉代人们笃信魂灵,歌功颂德的习俗及儒家思想中的孝道深入人心,厚葬之风随之蔓延开来。《宋书·礼志》记载:“汉以后天下送死者靡,多做石室、石壁、碑铭等物。”《许阿瞿画像石题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1973年3月,南阳市东郊李相公庄村北发现一座东汉末至三国时期的石墓,墓葬中出土一块汉画像石,保存比较完整,内容丰富且颇具特色。其题记是古代墓志铭的雏形,这就是鼎鼎大名的《许阿瞿画像石题记》。该画像石有明确纪年:东汉建宁三年(公元170年)。该画像石70厘米×112厘米,石面左方为题记,隶书,竖刻6行,满行23字,共136字,末行有16字漫漶,不能尽识,释文如下:

惟汉建宁,号政三年,三月戊午,甲寅中旬,痛哉可哀,许阿瞿身,年甫五岁,去离世荣。随就长夜,不见日星,神灵独处,下归窈冥,永与家绝,岂复望颜。谒见先祖,念子营营,三增仗火,皆往吊亲,瞿不识之,啼泣东西,久乃随逐(逝),当时复迁。父之与母,感/□□□,□壬五月,不□晚甘。嬴劣瘦□,投财连(联)篇(翩),冀子长哉,/□□□□,□□□此,□□土尘,立起□□,以快往人。[1]

二、《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的艺术特色

《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出自无名书家之手,然其艺术水平却不亚于当时的有名之士,可以说是形神兼备、浑然天成的典范之作。我们从用笔、结体、整体章法等几个方面,逐一分析其艺术特色。

1.用笔特征

《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继承了汉隶成熟时期的主要用笔特征,以方笔为主,兼以圆笔、方圆,笔画中实。所谓“中实”,是清代一些碑学书家的观点。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谈》云:“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幸致。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弥使中截空怯者。试取古帖横直画,蒙其两端而玩其中截,则人人共见矣。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2]包世臣所说的古帖,亦包括汉隶和魏碑楷书。而该题记书法,较之于一些成熟的碑版隶书,更突出了中实的特点。其书法书刻自然,点画灵动可爱,毫无做作之弊。横画大多左细右粗,厚重而不失呆板。竖笔虽然有的上重下轻,但毫无轻飘之感,相反更觉古朴可爱。

另外,该题记书法中融入了篆书笔意,这也是其特色所在,如第一行的“旬”(如图一)字,隶书在字体上已经完全脱离了象形而成为方块字。它将篆书圆转的笔画变为方折,而我们从“旬”字的用笔可以看出,其转折处仍采用篆书的圆转用笔,与周围其他文字用笔形成鲜明对比,更体现了该题记书法灵活多变的风格;另外第三行的“营”(如图一)字,都保留了一定程度上的篆书笔意,读者观之便一目了然。

图一

其次,隶楷之意相杂,其简化笔画部件,收敛波势、挑势,有向楷书方向发展的趋势。如“去”“财”等字,横画收笔处很少出锋挑笔,多是急收重按;“久”“乃”(如图二)等字的撇画用笔,不像其他汉隶一样,回锋收笔,而是提笔空收,任其出锋。最明显的如“哀”“长”(如图二)二字,钩笔已不再是弯曲挑锋,而是直接顿笔踢出,所谓楷书笔法,已略见雏形。

图二

2.题记书法的结体

《许阿瞿画像石题记》出自当时的民间书家和刻工之手。在其制作过程中,他们没有过多地考虑书法艺术的技巧,刻工按书家的字样轻松自由地创作。我们从作品中看不到丝毫做作的痕迹,有的只是不经意间充满的自由、率真的原始创造力。其书法结体跌宕起伏,仪态憨厚,任情肆性,给人一种生动活泼,轻松自然的感觉。虽看似平淡,然每个字的结体都能做到疏密有间,舒展有度,斜正倚侧又恰到好处。每一笔画都有不同的变化形态,撇捺自如,结体姿态相当丰富。

下面我们逐一举例,进一步体会其变化中求统一的结体特征。

“乃”“父”“火”(如图三)等字。书者为打破平衡呆板,故意将字形做倾斜状,使其右笔抬高,增加其动势,显得奇崛俊爽;特别是“火”字,右边的捺画高高抬起,托起火字的两点,其神态就像右面画像中的跳丸击剑的杂技人员一样,饶有生趣。

图三

“增”“岂”“灵”(如图三)等字。其因对称少变化,故或延长横线长度,或倾斜线条方向,或使结点偏向横画一边,于平势中求不平。

“时”“窈”(如图三)等字。其敛左让右,右半部伸展甚至侵入左侧,茂密无间。

“灵”“处”(如图三)等字。书者故意舒展其上部,压缩下面的笔画,以达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效果,上虚下实,以虚盖实,相映生趣。

“羸”“尘”(如图三)等字。其笔画较多,然不顾周围的上下照应,任其向四周延伸,结字茂密朴拙。

3.整体章法

《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从整体章法上看,其排列类型属于有行有列,这和东汉晚期典型的碑版隶书章法相似;然而,细看局部我们就会发现,此画像石题记书法有其独特的章法特点。

首先,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其墨色浓淡枯湿变化,如第三行“念子营营,三增仗火”(如图四)一句,“念子”二字墨色较浓,笔画厚重;到“营营”二字时墨色变淡,线条变细;再至“三”时又变重;然后“增”变细;继而“仗火”二字墨色又变重。从中可以明显看到“墨继”现象,这在整幅书法作品中多次出现。

其次,字形大小错落,疏密排列,相得益彰。如第二行中“岁”“去”二字排列紧凑,而和“离”却保持较大距离,一行中有疏有密,有大有小,行气比之于庙堂诸碑,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正是该画像石题记书法的特色所在。

另外,在书法与章法的配合方面,《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亦是这个领域的领跑者。华人德曾在《中国书法史》中说:“章法是对整篇字的安排布置,它虽然不是书法之本身,但却是影响作品的一个重要方面。章法对书法作品所要表现的风格是有影响的,章法与书法配合得好,能使追求的效果更强烈,反之往往会失败”。[3]《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朴茂厚重,在章法布局上字距行距皆紧凑,更增加了作品淳古朴素的气息,与右侧的画像可谓相得益彰、浑然天成。我们仔细观察汉代碑刻,可发现许多因章法与书法配合完美而成功的作品,这绝对不是巧合,应是该书家对章法有了自觉的认识,对通篇布局已有匠心独运。而此画像石题记书作正是这样一个成功的典范。

图四

三、《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的艺术价值

《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是民间书法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丰富了汉隶的内涵。我们平时所接触的汉隶,大多是波磔明显的八分隶书,朴拙厚重如《张迁》,秀美飘逸如《曹全》,清新隽永如《乙瑛》,瘦劲挺拔如《礼器》。这些汉碑大多庙堂气息浓厚,不激不厉,中和平正,缺少几分洒脱不羁、玩世不恭的感觉;而《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恰恰弥补了这个缺陷。正如现代书家何应辉所说:“其间端庄与率任交织,轻健与劲重递出,酣朴与灵稚浑成,大大丰富了此作的意蕴。”它像一个憨态可掬而又潇洒不羁的少年,为东汉隶书注入了新鲜血液。

第二,可以考书体之流变。该题记书法有向楷书过渡的趋势,这也是其最突出、最重要的特征。大量史料和出土文物已经证实,楷书在东汉晚期萌芽,而《许阿瞿画像石题记》正处于这一时期,为汉末隶楷之变提供了有力证据。《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中某些字近似魏碑楷书,如,“父”“火”二字,其字形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碑派楷书用笔极为相似,这为书体由隶书向楷书过渡提供了有力证据。因此,研究此碑,对于全面研究东汉后期书体演变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新思路。随着21世纪的到来,书法艺术也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其创作风格更是呈现多元化趋势。汉碑的沉雄博大和一碑一风格的自由形式更符合当前人们崇尚个性和自由的审美标准;[4]而《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天真烂漫的风格,正好符合当代书法家的创作需求。它没有庙堂隶书刻板的艺术形式,在用笔、结体、章法方面都表现出与典型隶书不同的风格趣味,且包含了魏碑楷书的胚胎,因此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总的来说,《许阿瞿画像石题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于此题记书法,无论从章法与书法完美的结合、朴拙的结体,还是其用笔用墨节奏、字体大小、疏密结合方面,都对我们当前的书法创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在笔法、结体、章法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那些老成稳重的庙堂书法基础上,开辟出新的天地。它在汉隶及汉魏书体演变大背景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但能因之而考隶楷之演变,而且其字体形态和丰富的空间结构变化,在当今书法创作多元化及追求艺术形式化的时代,亦可为书家创作求变提供新的视角。

注释:

[1]高文.汉碑集释(修订本)﹝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5年.

[2]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55页.

[3]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56页.

[4]王军校.许阿瞿画像石题记研究﹝J﹞.探索,2008年,(1).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汉隶结体画像石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规范化的清代刻本宋体字与楷书结体差异浅析
篆书条幅《游金山寺》创作说明书
汉碑档案
汉画像石墓出土仿木结构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谈白杨店画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
文徵明、祝允明辑《汉隶韵要》考论
汉画像石中的“天神”
结体:小学软笔楷书教学的重点
什么是隶书